为人处世的国学经典书籍(77岁高龄手不释卷)
为人处世的国学经典书籍(77岁高龄手不释卷)冯益汉仍每日坚持习字绘画、诵读诗书、奋发写作。他对文学的热爱,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自己的子女,其儿媳谷杰深有感触:“家里的传统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我公公经常教导我们,要正直勤奋,多体验生活,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我女儿受她爷爷和家庭影响,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读书、画国画、写书法是她最大的快乐。”“冯门无拙笔。”这个当地对冯氏世家的评价一直激励着冯益汉。从9岁起,他就开始替父亲写春联。上小学语文课上,他的作文也常成为老师给全班同学读的范文。其中,《我伯父入社后》一文,准确地刻画出在农村由互助组转级合作社的改革大背景下,广大农民激动、喜悦的心情。此文一时间被广泛传阅,大家送给冯益汉一个“小作家”的称号。如今,冯益汉也乐得见到村里的孩子到他家中讨要毛笔。据了解,冯益汉笔名艺瀚,现为中国剧协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一个家族的家风是会自然流传到下一代的,受祖祖辈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马小杰
潍坊临朐的冯益汉今年77岁,仍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其家族有着“冯门无拙笔”的美名,并获评山东省十大最美书香家庭。世界读书日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到了这位“读书人”,一起聊聊读书这件事儿。
院子里的一丛绿竹,写字台上的京剧剧本,写字台旁摊开的乐谱,小书房中书架上密密麻麻摆放的书册,初到冶源镇车家沟村冯益汉的家中,一股书卷气便扑面而来。
“我的眼力已经开始减退了,但还是想看书,闲不住啊。”冯益汉告诉记者,现在他读的最多的是《辞海》这类工具书,“字典词典让我收益很大,年轻的时候我把《新华字典》逐字逐页地抄了一遍,成语词典抄了三遍。”冯益汉将自己能成为一名剧作家、写出优秀的剧作,归功于年轻时扎实的积累。
据了解,冯益汉笔名艺瀚,现为中国剧协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
“一个家族的家风是会自然流传到下一代的,受祖祖辈辈尚文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冯益汉回忆说。其子冯雷现任新华社辽宁分社副总编辑;女儿冯艳曾发表过散文诗《情素》等;孙女冯坤仪先后获全国“冰心杯”小学生作文二等奖、“全国小学生书画大赛银奖”。
“孙女小时候,我给她讲寓言故事。因为我是搞剧作的,自然而然的用戏剧的方式演出来了。当时讲了一个渔夫和鲸鱼的故事,我站在高处,拿了根竿子当渔夫,孙女站在低处,演鲸鱼。活灵活现地,演到故事高潮处,都把小孙女吓哭了。”冯益汉说,后来孙女告诉他,这次经历加深了她对文字的理解,也大大提升了她对创作的兴趣。“现在孙女经常把自己写的诗分享给我看,因为知道我喜欢古体诗,她创作的也多是古体诗。”
“冯门无拙笔。”这个当地对冯氏世家的评价一直激励着冯益汉。从9岁起,他就开始替父亲写春联。上小学语文课上,他的作文也常成为老师给全班同学读的范文。其中,《我伯父入社后》一文,准确地刻画出在农村由互助组转级合作社的改革大背景下,广大农民激动、喜悦的心情。此文一时间被广泛传阅,大家送给冯益汉一个“小作家”的称号。如今,冯益汉也乐得见到村里的孩子到他家中讨要毛笔。
冯益汉仍每日坚持习字绘画、诵读诗书、奋发写作。他对文学的热爱,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自己的子女,其儿媳谷杰深有感触:“家里的传统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我公公经常教导我们,要正直勤奋,多体验生活,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我女儿受她爷爷和家庭影响,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读书、画国画、写书法是她最大的快乐。”
在冯益汉家里,文化渗透到角角落落,到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墙上挂着的是他和儿子、儿媳、孙女、外孙女的书画作品,赛诗会和才艺展示是家里的主要娱乐项目,一家人坐在一起一人作一首诗或是表演一段才艺,相互点评,其乐融融。
“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在获取知识时更习惯上网查,但我还是希望大家都能打开一本书,完完整整地读一读。我仍然相信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冯益汉说。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