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要思想及贡献:孔子的两个高徒
孔子主要思想及贡献:孔子的两个高徒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孔伋也是字子思,作《中庸》。原宪一生安贫乐道,孔子在鲁国做司寇时,原宪做他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不要,孔子下台以后,他就隐居在卫国,尽管穷得要死,但却影响很大,好像丐帮帮主一样,比较侠义。这一段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论语》里有一篇《宪问》写的就是原宪。杨朱曰:“原宪窭于鲁,子贡殖于卫。原宪之窭损生,子贡之殖累身。”“然则窭亦不可,殖亦不可,其可焉在?”曰:“可在乐生,可在逸身。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文章分解】杨朱曰:“原宪窭(ju)于鲁,子贡殖于卫。
贫穷和富裕,是生活的两种状态,和人的命运能力有关。
刻薄和豁达,是生命的两种态度,和人的心理格局有关。
人这一生,怎么样选择,才对自己最好呢?需要真的去经历了,才知道。
原文:
杨朱曰:“原宪窭于鲁,子贡殖于卫。原宪之窭损生,子贡之殖累身。”“然则窭亦不可,殖亦不可,其可焉在?”曰:“可在乐生,可在逸身。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
【文章分解】
杨朱曰:“原宪窭(ju)于鲁,子贡殖于卫。
这一段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论语》里有一篇《宪问》写的就是原宪。
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孔伋也是字子思,作《中庸》。原宪一生安贫乐道,孔子在鲁国做司寇时,原宪做他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不要,孔子下台以后,他就隐居在卫国,尽管穷得要死,但却影响很大,好像丐帮帮主一样,比较侠义。
他的师兄子贡,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善于经商,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
有一次,子贡去看原宪,穿着漂亮的衣服,坐着华丽的马车,到了原宪家,因为巷子小进不去,下车步行,一看原宪穿着破旧的出来,就关心地问:“啊呀,你是不是生病了?”原宪说: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我没病,只是穷而已。”
在我们当代人眼里,穷也是一种病。
子贡见他这样说,尽管穷,还能济世救人,而子贡虽然钱多,并没有把夫子的道发扬光大,所以很惭愧。走了。
原宪站在门口吟诵着《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杨朱说:原宪穷了一辈子,在鲁国挨饿受冻,子贡富了几代,在卫国经商发财,一个有钱,一个没钱,这是现象,下面分析的是内涵。
“原宪之窭(ju)损生,子贡之殖累身。”
这两句是关于生活态度的评价,杨朱的看法,原宪太穷了,刻薄自己,他不是不能赚钱,而是不屑于这些,为了帮助别人损害了自己的生命;子贡经商挣了很多钱,但他事业做大了,身体也累垮了,把自己搞得身心劳累。
“然则窭亦不可,殖亦不可,其可焉在?”
有人问:这么说来,贫寒挨饿不合时宜,发财受累也不合时宜,怎样才是最好的呢?“对”和正确的立足点在哪里呢?
曰:“可在乐生,可在逸身。”
杨朱说,在于使生命快乐,在于使身心安逸,人生的原则就是恰到好处,快乐地活着,幸福地活着。安逸不一定是求享受,要适可而止,轻松自在即可。
“故善乐生者不窭(ju),善逸身者不殖。”因此一个人真正善于安排自己,过一个快乐的人生,绝不过分把自己弄穷,好像不穷不清高,善于使生命快乐的不会挨饿贫寒,也不过于追求发大财,“不殖”,事业,名气,钱多了,最后累的还是自己,所以善于使身心安逸的人不去经商。
(其实,这个世界,能有一个合适的空间满足自己,就已经不容易了。)
养好自己,同时还能养出人活着的意义来,就更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