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愚公移山与永不放弃(不移山的另一个愚公)

愚公移山与永不放弃(不移山的另一个愚公)齐桓公一听更迷糊了,这里边怎么还有管仲的事儿啊? 管仲行过了礼,很郑重地对齐桓公说:“您讲的愚公的事儿,愚的不是那位老人,而是我啊!” 正好路边遇到一位老人,齐桓公就问他这是哪儿啊。 第二天上朝,齐桓公把愚公的故事当笑话讲给了他的宰相管仲听。谁知道管仲听了故事之后没有笑,反而面色凝重,整理端正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恭恭敬敬地向齐桓公下拜行礼。 齐桓公吓了一跳,管仲这是怎么啦?

兔工匠每日国学: 不移山的另一个愚公

愚公移山与永不放弃(不移山的另一个愚公)(1)

愚公移山与永不放弃(不移山的另一个愚公)(2)

愚公移山的故事谁都知道,但在古代传说故事中,还有另外一位愚公。这位愚公可没挖过山,但他的“愚”也一样别有意味。

今天,兔工匠就来讲讲这另一位愚公的故事。

愚公移山与永不放弃(不移山的另一个愚公)(3)

故事的另一位主角是春秋霸主齐桓公。话说齐桓公有回出去打猎,追着一头鹿跑出很远。追着追着,他就迷路了。眼前是一个从来没到过的山谷,齐桓公犯了迷糊,只好找人问路。

正好路边遇到一位老人,齐桓公就问他这是哪儿啊。

第二天上朝,齐桓公把愚公的故事当笑话讲给了他的宰相管仲听。谁知道管仲听了故事之后没有笑,反而面色凝重,整理端正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恭恭敬敬地向齐桓公下拜行礼。

齐桓公吓了一跳,管仲这是怎么啦?

管仲行过了礼,很郑重地对齐桓公说:“您讲的愚公的事儿,愚的不是那位老人,而是我啊!”

齐桓公一听更迷糊了,这里边怎么还有管仲的事儿啊?

管仲接着解释说,现在要是唐尧统治的时候,有咎繇(jiù yáo,即皋陶,古圣人,中国法典创始人)那样的人掌管法制,怎么会有人敢当面夺人家的马驹啊?那时候就算有人象这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忍气吞声。为什么?有法制保护他啊。现在这位老人这么逆来顺受,不是他傻,而是他知道如今的法制不行,断案不公正——既然没有可以公正说理的地方,那他要是反抗那年轻人,照旧保不住马驹,还可能进一步被伤害。所以老人才干脆忍了,眼睁睁把马驹给了人家。 说到最后,管仲沉痛地向齐桓公请求:“请您允准我去整顿法制!”

愚公移山与永不放弃(不移山的另一个愚公)(4)

管仲是贤明的宰相,估计他早已察觉法制有问题,正好借着愚公的事向齐桓公谏言,好得到整顿法制的支持。他说傻的不是那位愚公,倒是一针见血:愚公的“愚”不是傻乎乎地不知好歹,而是在司法混乱,求告无门的时候,不得已忍让自保。在那种环境之下,对无力反抗年轻人的愚公来说,默默忍受反倒成了把伤害降到最低的“智举”。

移山的愚公,是因为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碍,逼得他不得不做出移山不止的“愚行”,这实际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大智慧;而山谷里的愚公,则是在法制混乱的年代,被逼出来的“愚笨”,实质是明哲保身的笨办法。只是移山的愚公有的是人定胜天的气概,而山谷里的愚公却只是憋屈的无奈。

愚公移山与永不放弃(不移山的另一个愚公)(5)

唐代诗人王梵志有首白话诗: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这首诗以一个市井小民的口气,传授一个聪明诀窍:宁可吃亏,绝不打官司。后人评论此诗,往往嘲笑这愚民自以为得意的招数其实很蠢,但实际上这“至死不入县”之中,藏着跟愚公一样被逼压出来的处事智慧。

在愚公之谷的故事里,真正愚的不是忍辱自保的愚公,也不是明辨事理的管仲,而是那位身负责任却惘然不知,还把马驹的事当傻瓜故事的齐桓公。

智和愚的衡量,都不是在表面上的。

附:

愚公之谷

《说苑 · 政理》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愚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兔工匠tugongjiang

愚公移山与永不放弃(不移山的另一个愚公)(6)

兔工匠儿童慧馆,给孩子快乐,智慧和品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