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是怎么称霸的(齐桓公的称霸之路)
齐桓公是怎么称霸的(齐桓公的称霸之路)现在就缺天时、地利了。但不要忘了,这个两点可都是掌握在“人和”的手中哦!很快,机会来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呀!连、管二人之所以敢从愤愤不平发展到决心叛乱,是因为两个有利因素在支撑他们。内因:他俩率领的士卒之前在卫国打了一年仗,又在外地驻守了一年,整整两年不能回国。偏偏国君讲话又跟放屁一样,归期遥遥不定,这样的国君哪个士兵愿意给他卖命?两人一鼓动,没有不支持的。外因:公孙无知对襄公的不满早就全国皆知,两人要叛乱无知肯定是第一个支持的。这里要插一句,管至父这个人可不简单,我只说一句大家就应该能够明白了:他是管仲的族叔父......(没想到吧,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可爱)叛乱之初连称问怎么办,管至父答:”凡举事必有所奉,然后可成。”想要大事成功必需找个带头大哥!(这就是为什么武昌起义之时新军为啥找黎元洪当头,别人不够格呀)找谁?公孙无知。士兵搞定了,新主也找到了,是否意味着可以一撮而就推翻旧
公元前686年的深秋,齐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齐襄公在自己的离宫中被杀,杀死他的是亲堂兄弟公孙无知和手下两员大将连称、管至父。这在当时的齐国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他死有余辜,襄公在位五年,观其一生所作所为,可以说是典型的“老子英雄儿混蛋”,其父僖公“逐山戎、拓疆土”,号称“小霸”。到襄公手上,对外穷兵黩武、不恤民力,对内荒淫无道、残暴不仁。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室乱伦大概就是他了,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一生牵扯不断,甚至在文姜嫁给鲁桓公后依然如故,在丑事败露之后,公然派大力士彭生将桓公灌醉后“扯杀”(双手拽住肋骨扯断),后来为了平息舆论,又杀了彭生替罪。历史上大凡做出这种无耻之事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另一方面,那个时代虽然臣下弑君屡见不鲜,但并不为民意所认同,哪怕是被弑的君王有多么混蛋。(例如武王伐纣也是被以叔夷、伯齐为代表的部分人所不接受)所以,公孙无知等人后来又被其他大臣所杀也就不奇怪了。
在此介绍下杀死襄公的这几个人。公孙无知,僖公弟弟夷仲年的儿子,襄公亲堂兄弟。僖公在位时非常喜欢这个侄子,临终时特意交待了襄公两件事:一、灭纪国报仇;二、善待无知。如果非要说襄公一生做了什么不那么混蛋的事,那就是灭了纪国,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报了父仇。至于第二个,呵呵,不杀你就不错了,善待免谈,所以无知怀恨在心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也是因为两件小事免了无知的待遇。)
连称和管至父二人是襄公手下的大将,随襄公讨伐卫国后驻守在葵邱(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临别之时问襄公何时期满可归,襄公当时正在吃瓜,随口答道:明年瓜熟,遣人代汝。这就是成语“瓜代之期”的来历。其实这二人当初并不想守卫葵邱,战争结束后谁不想回国,但碍于是君王的命令不得不执行,所以才提前问了归期。第二年期满的时候,襄公并没有派人来代替,两人很有意思,给襄公送了一个瓜,那意思是提醒襄公“我们该回去了”。襄公本来答应他们的归期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真正想过让他们回来,一看他俩送瓜,当场大怒道:“可再候一期!”
这下好了,君王言而无信,归期渺茫,谁知道下一年是不是又来个“再候一期”,所以两人是恨恨不已。后面的事应该都能猜到了,两人联合公孙无知,内外勾结、等待时机、干掉襄公、拥立无知.........
连、管二人之所以敢从愤愤不平发展到决心叛乱,是因为两个有利因素在支撑他们。内因:他俩率领的士卒之前在卫国打了一年仗,又在外地驻守了一年,整整两年不能回国。偏偏国君讲话又跟放屁一样,归期遥遥不定,这样的国君哪个士兵愿意给他卖命?两人一鼓动,没有不支持的。外因:公孙无知对襄公的不满早就全国皆知,两人要叛乱无知肯定是第一个支持的。这里要插一句,管至父这个人可不简单,我只说一句大家就应该能够明白了:他是管仲的族叔父......(没想到吧,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可爱)叛乱之初连称问怎么办,管至父答:”凡举事必有所奉,然后可成。”想要大事成功必需找个带头大哥!(这就是为什么武昌起义之时新军为啥找黎元洪当头,别人不够格呀)找谁?公孙无知。
士兵搞定了,新主也找到了,是否意味着可以一撮而就推翻旧主呢?非也!你总得要知道旧主在哪吧?襄公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这就叫时机!谁才能给他们这个时机呢?连姬,连称的妹妹!!天意呀!
前文说过,襄公和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荒淫不断,对其他女人基本上没兴趣,这个连姬自从嫁给他就没被正眼看过,一直不受宠幸。换成是你,你也不会把这种君王当成自己的老公吧。这时,如果有人跟你说干掉襄公,让无知继位,你当王妃。你干不干?连姬的回答是: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呀!
现在就缺天时、地利了。但不要忘了,这个两点可都是掌握在“人和”的手中哦!很快,机会来了!
公元前686年冬12月,齐襄公出猎姑棼(今山东博兴县附近)。连姬提前通报给了无知,无知立刻派人通知了连、管二人,连称想带人直接杀到国都,拥立无知。而管至父却认为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襄公可以借外兵来讨伐他们,到时候再跟国都里面忠于襄公的势力里应外合,情况就危险了。他主张直接去姑棼杀掉襄公,再拥立无知,“事可万全也”。(聪明人啊)
襄公这次出猎,没有带一个大臣,身边的士兵也不多,只带了两个近臣,一个叫石之纷如,一个叫孟阳。一行人先到了姑棼休息了一晚,这里本来就建有行宫。第二天到了贝丘(今山东博兴县东南),这里是打猎的好地方,各种大小猛兽汇聚。襄公大喜,先找了一片高地驻扎,然后传令放火烧林,纵鹰逐犬。霎时间,虎熊狂奔狐兔悲戚,人仰马撕鹰犬称雄,好一片热闹景象!
襄公正在激情澎湃的看着众人围猎之时,忽然,有一只大豕(猪),如牛似虎,从火中奔出,劲直奔上高地,端坐在襄公车前一动不动。襄公命令身边的孟阳射死它,孟阳瞪目视之,大惊曰:“非豕,乃公子彭生也”,这不是一头猪啊,这是公子彭生啊!大家还记得前文说的吗?襄公派彭生杀了鲁桓公,为了掩人耳目或者说为了给鲁人一个交代吧,又把彭生给杀了,这个彭生临死前说了句:“死而有知,必为妖孽,以取尔命!”
这就是中国从古至今,被无数有冤无处申诉、面对强权无法反抗的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死了也要变成厉鬼来要你的命”。
这次“襄公遇豕”事件可不是作者瞎编的,是明确记载在《史记》和《左传》中的哦。当然,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你可以说是史书作者故意以此因果报应来贬低襄公,也可以说是襄公眼花了或者是心魔等等,不是真的,我们姑且一笑了之吧。
言归正传,襄公听到孟阳这么说,大怒,亲自抢过孟阳的弓箭连射了三箭,结果是都不中。那大豕就“双蹄前拱、放声而啼”。吓的襄公毛骨悚然,从车中掉了下来,伤了左足,鞋子还跌掉了一只。这时手下人传令“罢猎”,不打了,回宫!
未完待续,请看下集:齐桓公的称霸之路——继位前的齐国乱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