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优点与长处(千秋功过谁诉说)
唐太宗李世民的优点与长处(千秋功过谁诉说)清人绘制的唐高祖李渊画像到了李渊的父亲李昞时,宇文氏早已取代西魏建立北周,作为朝廷的肱骨之臣,李昞历任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颇为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迎娶了夫人独孤氏,不是别人,正是隋文帝杨坚迎娶的独孤皇后的姐姐,若以此来算,后来出生的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杨广还算得上是关系亲密的表兄弟。就大唐来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鼎盛时期,而这个鼎盛时期更有一个高峰,便是贞观之治这个时段。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便是历史知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今天我们便来讲一讲一代名君李世民的故事。唐高祖李渊属十六国时期西凉李氏后裔,这在当时本就是世代显赫的贵族。他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进入了关陇贵族集团的圈子。
说起中国古代的帝王,最为出名的,在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一词中得到极为简洁的说明: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一王朝之著名帝王,他们的故事后世流芳,他们的功过是非,同样是留诸青史。
就大唐来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鼎盛时期,而这个鼎盛时期更有一个高峰,便是贞观之治这个时段。
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便是历史知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今天我们便来讲一讲一代名君李世民的故事。
一、 李氏父子打江山唐高祖李渊属十六国时期西凉李氏后裔,这在当时本就是世代显赫的贵族。他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进入了关陇贵族集团的圈子。
到了李渊的父亲李昞时,宇文氏早已取代西魏建立北周,作为朝廷的肱骨之臣,李昞历任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颇为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迎娶了夫人独孤氏,不是别人,正是隋文帝杨坚迎娶的独孤皇后的姐姐,若以此来算,后来出生的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杨广还算得上是关系亲密的表兄弟。
清人绘制的唐高祖李渊画像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父亲李昞看着呱呱坠地的儿子应是无比开心的,可是幸福并未持续太久,在李渊七岁那年,李昞就突然去世了。此时,年幼的李渊还仅仅是个孩童,但按勋爵世袭的规定,他就得继承父亲遗留下的唐国公爵位,过早的承担起肩负家国的重任。或许正因如此,从一定程度上磨练了李渊的性格,在李渊长大后,他表现得很是为人洒脱,且性格开朗,待人宽容,与一般的纨绔子弟并不相同。
李渊全身像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让,建立了隋朝以取代北周。有鉴于是独孤皇后的外甥,姨夫杨坚对年级轻轻的李渊可谓器重,当即任命他为(皇帝的禁卫武官),其后又累任、、三州,在朝廷中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职位。
这时,有一个叫史世良的人善于相面,他颇有用意地对李渊说:"唐国公您骨骼惊奇,日后必能成为一国之主,愿您自爱,不要忘记鄙人说的话。"这种讳谶在古代往往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不容李渊心里不会有更多的想象。
大业九年(613年)春,隋炀帝再次征伐高句丽,让李渊在关陇一带督运粮草,而杨玄感兵变后,李渊又奉隋炀帝之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兼知关右诸军事,一下成为了关陇地区的军事长官。在此期间,生性豪爽的李渊大量结交天下豪杰,这反倒引来了表兄杨广的种种猜疑,诏令李渊赶到巡行所在,但李渊又偏偏因病不能成行,以致于隋炀帝直接严厉地询问:"李渊他是病得快要死了吗?"言下之意,已是非常不满了。显然,这位表兄可没有他姨夫先前这般客气。
消息一传到李渊耳里,吓得他心惊胆战,想想表兄杨广连自家的亲兄弟都能痛下杀手,他这个表亲又能有几分活路呢?他只得尽快补救:一面上表请罪,一面酗酒受贿,通过自污的形式以求自保,这才好不容易蒙混过关。
好在,李渊还是有出色军事才能的,这点又让隋炀帝在局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不得不去倚重他。通过镇压农民起义军、抵御突厥进攻,李渊得以凭借军功来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并不断地扩充个人势力,即便隋炀帝对他很不感冒,但也必须要重视他了。
隋朝末年北方群雄起义图
大业十三年(617年)初,李渊被正式任命为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了地方上的实权人物。其后,隋炀帝巡行江都,却被反隋势力所阻,困居江南之地;而晋阳临近两京,又兵强马壮,面对中原空虚、天下大乱的有利局面,可谓天赐良机;故此,李渊身边的晋阳县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和次子李世民早已开始密谋起兵,并开始暗中积蓄力量。当然,李渊也还是有所顾忌的,毕竟看在姨夫杨坚的份上,老杨家待他还是不薄的,真要叫他造反,反倒显得顾虑重重了。
群雄割据图
众人见状,只得先敲定了造反的计划,然后再想办法逼李渊就范,李世民私下找到裴寂商议,必须把自己老爹"逼上梁山",裴寂先招呼老李一顿吃喝,把他给灌醉了,再选了晋阳宫里几个美女好生服侍一夜,等到天明时分,李渊睁开眼回过神来,这才发现自己已经犯下了僭越的死罪。
此时,众人再进呈造反计划,李渊就不得不坐下来好好考虑一番了。事实上,他也早已按捺不住自己内心对表哥身下宝座的觊觎,只是最后一层掩饰已经被撕破,这让李渊最终下定决心。同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在太原誓师,发布檄文怒斥隋炀帝种种罪行,正式宣布起兵反隋。
李渊父子进军长安路线图
自太原起兵后,李渊与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率部挥师南下,在攻破驻守霍邑(今山西霍县)后渡过黄河,围河东而不攻,直接先行拿下了存有大量储粮的永丰仓,向东扼守住了潼关一线,进而迅速西进。当时,由于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致使隋军主力皆集中在关东地区,而关内防御却十分薄弱,这就给了李氏父子一可趁之机:在几乎没有遭到太大抵抗的情况下,就迅速拿下了首都大兴城。
隋朝大兴城平面图
李渊入主大兴城后,从实际上把持了朝廷大政,当即宣布拥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同时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相应地,恭帝不得不进封李渊为唐王,对李氏父子大加封赏,加官进爵。但这仅仅只是李渊的过渡之策,他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个适合的时机以完成朝代之间的更迭。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因禁军兵变而亡,隋朝事实上已是名存实亡。如此一来,作为傀儡的隋恭帝也就无需保留;五月,李渊正式接受禅位,开国号唐,改元武德,将大兴城复名旧称"长安",仍作首都,是为唐高祖皇帝。
此时,新生的唐朝仅仅控制关陇、河东一带,尚未统一全国。为此,李渊派诸子先后领兵东出,以逐鹿中原。至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围攻洛阳王世充所部,并在武牢关之战中一举俘获率部前来增援的窦建德,进而迫使王世充所部最终投降。经此一战,黄河流域再无敌手,唐朝基本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大势;其后,通过一系列征战,唐军又逐步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最终,至武德七年(624年)彻底平定南方,天下又重归统一,自隋末以来的纷乱局面终于被结束了。
此时,作为王朝的缔造者,李渊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坐在皇帝宝座上了。但是,他很快又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是啊,如此庞大的家业到底交给谁来继承呢?而谁又曾想到,对皇位继承的争夺将在宫城之上掀起一场新的血雨腥风。
二、 "济世安民"的唐太宗1、戎马生涯
相传,李渊还在仕官隋朝时,府上有一位书生登门拜访,此人自称会相面,对李渊说:"您是贵人,而您家里还有一位贵子。"这让李渊颇为兴奋,连忙将三个儿子喊出来,逐一相面;轮到次子时,书生说道:"观此子仪态,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如此,李渊便取"济世安民"之义,给儿子取名为"世民",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画像
少年时的李世民颇为聪慧,擅长骑射,故早早投身军旅。凭借着出色表现,他很快就在征讨地方叛乱和抵御突厥进犯中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父亲李渊在军事上的得力助手。同时,他生性豪爽,习惯于不拘小节,喜欢结交豪杰,从而吸引了一大批文武人才,成为他日后"上马打仗,下马治国"的左膀右臂。事实上,在晋阳起兵的过程中,李世民始终是一个积极的"鼓动者";而在誓师南下后,他又是冲锋在前的"急先锋";可以说,李唐王朝最终能得以建立是有相当大的一份功劳要算在他头上。
唐太宗画像
相应地,李渊对这个能征善战的儿子自然也是极为重视。
在建立唐朝后,专门将李世民册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为秦王,地位仅仅次于太子李建成;其后,更是委以军事重任,让他率军征讨各地。
而李世民也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先后打败了陇西的薛仁杲,山西的宋金刚、刘武周等周边势力,巩固了都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安全;又率军东征,开疆拓土,尤其是通过围攻洛阳的战役一举消灭了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这两支割据势力,从而横扫中原,重新奠定了天下统一的局势。自此,功勋卓著的李世民可谓威望日隆,班师回朝后,受到了整座长安城的隆重欢迎与最高嘉奖。
2、玄武门之变
如此一来,眼看着李世民这边春风得意,抢尽风头,但东宫这边却是愈发紧张不安,深深地感到了来自秦王府的威胁。因此,在天下平定后,朝廷内部迅速呈现出分化: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形成一派,极力排挤秦王李世民。
复原的玄武门
随着双方明争暗斗的加剧,兄弟之间的积怨开始变得越来越深,最终,不可避免地要以兵戎相见来解决。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先发制人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宫城玄武门附近设伏,射杀了应诏入宫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事后,李世民迅速清理掉了朝廷中残余的反对势力,并迫使父亲李渊将所有权力交出来。仅仅两个月后,李渊不得不将皇位让给儿子,自称太上皇。最终,李世民"弑兄逼父"最终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元贞观,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盛世时代。
李世民篡位的这段历史,也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后人在评论唐太宗的功过是非之时,这件事是难以避免的讨论热点。如果没有宣武门之变,也没有大唐明君唐太宗,如果没有唐太宗,也没有贞观盛世之像……历史没有如果,这些功过是非,自然是留于世人评说。
《步辇图》中的唐太宗像
此时,李世民才发现,自己接手的并不是一片锦绣河山,反倒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自隋末以来,战乱持续不断,生灵惨遭涂炭,四方所处皆是一片破败景象。以人口数字为例,贞观二年(628年)初,唐朝政府手上控制的在籍户口数仅为290万,相较隋代规模,甚至不足一半,可见当时已有大量人口因为隋末战乱而流失、损耗,民生凋敝之景象苦不堪言。
对此,身为君主的李世民莫不痛心疾首,常以隋代的灭亡作为教训,时刻在执政过程中警示自己,立志振兴大唐。
三、大唐盛世之奠基唐太宗李世民,为大唐创立了不少的制度,这些制度,也成为大唐盛世的基础。
首先,即帝位不久,李世民就按照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的青年才俊。早年险恶的宫廷斗争使他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为此,做到知人善任已远远不够,必须要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如他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就一直死心塌地地追随他打天下,后来又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一大批能臣,皆为一时的忠直廉洁之士;其他人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还能做到不计前嫌,重用昔日敌对势力的旧部,如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皆是人才济济。同时,为了打压门阀士族势力,他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如此一来,寒门子弟获得了入仕机会,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为唐初政坛带来了兴盛的新气象。
其次,在经济方面,贞观一朝注重重新推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统治阶层注重"戒奢从简",节制个人的享受欲望,以做到薄赋尚俭,减轻老百姓身上的负担,以尽可能的加快民生恢复。
而在政治方面,李世民又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即便身为最高统治者,依然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甚至是接受别人对自身不足的指正,如大名鼎鼎的魏征即是当时最有名的谏臣;同时,朝廷大力整顿吏治,为力求吏治清明,他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又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此外,还特别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如此一来,百官遂自励廉能,进而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魏征画像
再次,在军事方面,曾多年领军作战的唐太宗自然是武功显赫。在逐步稳定国内情况后,李世民直接派李靖率军突袭,直捣突厥王庭,迫使吉利可汗率部投降,从而大大削弱了北方突厥的势力。其后。又陆续征伐,先后平定了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重新恢复自中原到西域的道路,尤其在安西四镇设立后,唐朝的西部边界可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从而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成为了世界贸易线路上的"黄金走廊"。一时间,大唐王朝真可谓是"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昭陵六骏
最后,在外交方面,面对四方各地的少数民族势力,李唐王朝并非一味地穷兵黩武,强行武力镇压,而是更多地采取怀柔政策。彼时,即位伊始的唐太宗就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有鉴于唐太宗的这种认识和思想,显示了唐朝当时在处理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仁和宽厚的胸怀;也正是在这种思想和胸襟指导下,贞观时期才能推行出十分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政策。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被回纥等族拥戴为"天可汗",成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领,各族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条"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
唐朝胡人牵马图
从此以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
此外,唐太宗还实行了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政策,以婚姻亲情的方式协调强化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远嫁文成公主入藏,大大促进了内地与西藏地区的交流,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形成,奠定了近世以来的中华民族基础。
《文成公主进藏图》
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很快就从战的废墟之中走了出来,形成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社会景象,犯罪现象大大减少,海晏河清,人民遂能得以安居乐业。故此,史书上常常将李世民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应当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时期,这也无疑是对李世民君臣治国理政成果的肯定。
唐太宗的之晚年时光历经开国与盛世,戎马一生的唐太宗已渐渐老去,但他的晚年也并不安心。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因犯谋反罪而被废黜,一时间朝野震动;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开始对太子严加教管,以期望他肩负起自己所创下的一番伟业;为此,唐太宗亲自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在书中总结了他执政以来的各种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并告诫道:"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
好在,他做完了他认为该做到的一切,不久就在终南山麓的翠微宫里闭上了双眼,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李世民对于王羲之的作品尤为偏爱,曾经不惜代价地要获得其所作的《兰亭序》书法,每每阅读欣赏,寓乐于笔墨挥毫之间;其后,这件传世经典的书法作品也得以随着唐太宗的灵柩一起下葬昭陵,陪伴着一代杰出君主长眠,成为盛唐贞观记忆中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
大唐领土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