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缩略图公演完整版(túshūguǎn不是图书馆)
tsh缩略图公演完整版(túshūguǎn不是图书馆)还真有这么个字!然而有较真的网友过后一查惊呆了,小岳岳说,念“千瓦”。当时大伙儿也都当段子听了,恐怕都以为没这么个字。
那年春晚,岳云鹏说过一个字:
一个瓦片的瓦,里面一个千万的千,
念什么?
孙悦没说上来。
小岳岳说,念“千瓦”。
当时大伙儿也都当段子听了,
恐怕都以为没这么个字。
然而有较真的网友过后一查惊呆了,
还真有这么个字!
瓩,念qiānwǎ,意思与“千瓦”相同。
相声《妙言趣语》
像这样一字两音的字还不少——
兛(qiānkè)、兡(bǎikè)、瓧(shíwǎ)……
您看看汉字真是神奇,
总能在不经意间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汉字读两个音够奇葩吧?
还有更厉害的,一字三音——
圕读作túshūguǎn,后来有人把三个音读在一起,变成了tuǎn。与我们常见的古籍生僻字不同,它是一个后造字,由我国近代学者杜定友上世纪20年代创造,是“图书馆”三个字的缩写。
类似的还有biángbiáng面的biáng也是后造的。2020年底,这个字进入了ISO-10464国际标准字符集扩G库。不久之后,我们就能在电脑中打出这个字了。
那杜定友先生为什么要创造“圕”呢?
杜定友先生像
这个字的发明并非突发奇想:
杜定友先生是一个图书馆学家,平日里经常和“图书馆”三个字打交道,几十年工作下来这三个字不知道写了多少遍。他认为笔画繁多,写多了耗时费力,深感“欲速不达”之苦,于是发明了“圕”来代表“图书馆”。而读音仍照旧。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
杜定友先生解释为:
圕来自“圖”和“書”。
囗是“边界”或“地方”,比如“国”和“园”,
它这里表示“图书馆”,藏书之地。
可以说是非常形象了。
民国时期图书馆旧照
为了说明“圕”书写简便、经济节约,
杜先生做了一个统计,
他以日本期刊《圕》为例:
#《圕》
第一期40页,使用“圕”字436次,若换成“图书馆”则要写1308字,那么至少要多占一页篇幅,按照每页印费纸价3元计算,每期一万份能省下30元,一年下来能省360元。常年累月节省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圕字的发明在当时受到了不少人的欢迎,认为它“形象地代表了图书馆的特征”。
有人指出圕与“囷”(qūn 谷仓)有异曲同工之处,符合六书“会意”之制。
还有人提出用囗中一个“物”来表示“博物馆”,甚至用囗里一个“中”代表“中国”。
现代图书馆
圕字在30年代使用的频率最高,但50年代之后有学者提出质疑。
季羡林、曹先擢等学者指出,圕属于复音字——或者叫多音节字,这与传统汉字相悖,破坏了文字结构规律。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季刊》使用“圕”字
至今,圕字仍存在,只是并不常用;我们常见的还是三个字的“图书馆”。
但它作为图书馆界一项重大的创造,这个字对我国乃至日本皆产生了很大影响。
比如下面这个logo——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徽,由“圕”字演化而来
像这样几个词缩写成一个词的现象,我们在英语单词中也常看见,例如VIP是very important people的缩写,R.I.P.是rest in peace的缩写……
我们频繁的使用这样的缩写,大家也都认识。
语言之规律如是。这种缩写方法被认同,一些固定写法因此诞生并流行。
说回圕字。它的诞生是为了“简化”为一个字。但“圕”字本身的局限性,使得它最终并没有完成自身的使命——
“圕”字的语义与适用范围十分狭窄,只能表示图书馆这一意涵,使其并不能与其他字组合成词语。
而相反,“图”、“书”、“馆”三个字由于具有多重涵义,并没有被“圕”字所取代。
圕字的诞生,的确可以简化书写量,但整个汉字系统不仅没有减少字数,还为此增加了一个特殊汉字。
如果再产生更多与其类似的汉字,汉语体系的文字量只会不断增多;如果为每一个词都设定一个复音字,那么无穷多的复音字,则会成为汉字的累赘。
因此,与圕字类似的瓩、兛,看似是简化了汉语的表达,而实质上是加剧了整个汉字表达系统的冗余。
这很可能成为了阻碍它们被推广使用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王敬.说“圕”[J].图书馆界 2018 (第3期).
苏全有.“圕”字的发明与使用史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9 (第4期).
敝帚字珍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们常用的汉字只有不到3000个;
新华字典收录汉字约8000个;
现在的电脑手机等终端,
可显示汉字约30000个;
2005年的国家标准GB18030-2005,
收录汉字7万多个;
而最新的国际标准10646,
收录汉字9万多个。
汉字再多,
如果不认识、在电脑上打不出来,
这些汉字文化就都丢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和您一起,
寻找汉字的文化。
欢迎您关注:敝帚字珍。
码字不易,求求点个赞吧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