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4西门在福建什么地方(东街口洋头口旗汛口)
f4西门在福建什么地方(东街口洋头口旗汛口)虽然明代以来,商业逐渐转移到台江上下杭地区,鸦片战争后又转到大桥头、烟台山,但东街口始终都是市中心。1985年福州市曾在此处修建福州第一座环形人行天桥—"东街口人行天桥",2011年2月该天桥被拆除,随后便是启动了对东街口大规模的改造。哪怕经历了将近5年的沉寂,2017年全新改造的东街口一经开街,便又重回巅峰,向世人证明了它福州商圈霸主的地位。东街口曾经是不少朝代的官府驻地。千年之前,这里是宋代的福建提刑司署址;元代,是肃政廉访司衙门;明朝,是提刑按察司公署。到了清代,闽浙总督驻节福州,这里便成为总督衙门。1935~1969年为福建省政府所在地,因此东街口附近的这条路名字叫做“省府路”。N01 东街口说到东街口,它的历史可是十分悠久的。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建晋安郡城,称为“子城”。城内是官府衙门、官员和乡绅的住宅,商店一般都设在城外。环绕城市修建了城壕,当时
图为东街口,仅供参考
福州街口F4
我在头条号发布了福州街口F4的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福州有四个口,他们的名字你们一定都听过,分别是东街口、洋头口、旗汛口和渡鸡口,并称为福州街口F4。
N01 东街口
说到东街口,它的历史可是十分悠久的。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建晋安郡城,称为“子城”。城内是官府衙门、官员和乡绅的住宅,商店一般都设在城外。环绕城市修建了城壕,当时南门叫做虎节门,门外的护城壕是一条大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大航桥,外地运来的货物都在此登岸。当时,东街口位于大河南岸,正是虎节门进城的地方,于是,这里就成了全城最大的交通点和最大的集市。批发商、手工业作坊和零售商店都在这里。
唐末,王审知扩建福州城,南门发展到安泰桥,称为“利涉门”,东街口就成为全城的中心,名叫"十字街头"。东边就是今天的东街叫左通衢,大商店多设在此;西边叫右通衢,沿河两岸种有很多护堤杨柳,还建了一座杨桥,今天的杨桥路就由此而得名,客栈、茶楼、酒家多集中在右通衢。1954年,东街口兴建百货大楼,挖地基时曾挖出一列唐代大炉灶,证明远在唐代这里已有茶楼酒肆。到了宋代,福州码头继续外移,大宗货物不再在东街口登岸。但由于城内人口增加,商店也多了,故以东街口为中心,往南北拓展,南向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南街。宋代诗人龙昌期当时有一首诗:"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描绘的就是东街口一带繁荣的景象。
东街口曾经是不少朝代的官府驻地。千年之前,这里是宋代的福建提刑司署址;元代,是肃政廉访司衙门;明朝,是提刑按察司公署。到了清代,闽浙总督驻节福州,这里便成为总督衙门。1935~1969年为福建省政府所在地,因此东街口附近的这条路名字叫做“省府路”。
虽然明代以来,商业逐渐转移到台江上下杭地区,鸦片战争后又转到大桥头、烟台山,但东街口始终都是市中心。1985年福州市曾在此处修建福州第一座环形人行天桥—"东街口人行天桥",2011年2月该天桥被拆除,随后便是启动了对东街口大规模的改造。哪怕经历了将近5年的沉寂,2017年全新改造的东街口一经开街,便又重回巅峰,向世人证明了它福州商圈霸主的地位。
NO2 洋头口
在福州话中,洋是农田的意思。相传,原来在福州台江有浦东、斗池、西洋、加洋等十八个洋,这十八洋农田的路口,称之为"头",因此这里就叫做“洋头口”。根据清代王应山《闽都记》中的记载,洋头口,从古至今都是福州城的一个交通枢纽,这里是由台江进入福州城的重要道口。当时,有一位僧人为南来北往的行人建立一座凉亭,整日烹茶施舍行人。久而久之,在此地免费煮茶水给行人喝的习惯被延续下来,被称之为“茶亭”,之后这里茶肆林立,逐渐成了街市。所以,福州人把洋头口以北,也就是今天八一七北路的这段,称为"茶亭街"。
1914年,福州市政部门兴修从南门沿茶亭、洋头口至南公园的土马路(是的,这条路与南街相接,直接通到东街口)。1928年,茶亭街道路被拓宽到15米,改为水泥路,再接上横街、中亭街,形成从东街口直达万寿桥(现在的解放大桥)的马路(今天的八一七路)。有了平坦的大道,马车、人力车也都能开进来了。交通一方便,行旅商贾日趋便利,一些传统手工艺人便在茶亭街开店铺,从事铁器、角梳、乐器、雨伞、泥塑等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茶亭街逐步成为福州传统手工业作坊街。鼎盛时期,茶亭街上单单泥人店就有30多家。上个世纪80年代末,洋头口还建设了立交桥,是福州最早的立交桥之一,也是许多福州人记忆中的台江地标。
洋头口茶亭街在解放前是福州城区对外交通的唯一通道,它见证了福州历史变迁的重要历程。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洋头口茶亭街的基础设施已十分滞后,因此,福州市在2006年对洋头口周围进行全面的改造。
NO3 旗汛口
旗汛口和东街非常近,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和清朝旗人居住于此有关。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统治,开始在各省及战略要地派遣八旗官兵驻防,尤其是在“三藩之乱”之后,为了控制局势,防范汉人,在当时的全国创设了几十处驻防点。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书中曾说:当时,福州城的东部和南部一片区域提供给驻防的满族八旗人居住。据统计,当时居住在福州的满族人口约在一万人至一万五千人之间。书中记载的这片区域,就是从东街至旗汛口为轴线,北起汤门,南至水部门,这一带均为满营驻地。因旗人又称旗下人,所以福州百姓把这片街道称为旗下街。“汛”是清代兵制中的基层单位,旗人占据的“旗下街”,也就成了“禁区”,旗丁不能私自越出旗汛。为防止汉人混入,旗人还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全部用墙围起,为方便出入,又建造了许多军门,来往行人都要出示证件,以示身份,旗汛口在当时就是最大的军门之一。
这一点,在清代朱景星《闽县乡土志》中可以找到相应的记载:“旗汛口与旗汛里,为旗民分界处。”但由于“旗下街”占据的是福州城中繁华街区和交通要道,所以“旗下街”虽然不允许非旗人民众居住,但允许过往。因此,这个地方满汉混居也是有的,而且八旗子弟受国家豢养,游手好闲,不仅丰富了东街口一带的商业,也刺激了旗汛口周边一些休闲娱乐行业(吃喝嫖赌抽)的发展,这里自然非常的热闹。
不过,到了辛亥革命之后,旗下街的历史就彻底终结了。1911年,福建同盟会发动新军在福州起义,史称“于山战役”。经过激战,炮中将军署,血溅旗下街,光复福州城,“旗下街”也因此曲终人散。光复后“旗下街”成为汉满聚居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旗汛口至澳桥段改称光复路,1970年改称,现名东大路。
NO4渡鸡口
渡鸡口位于达明路附近,得名的传说与中国八仙中的铁拐李非常密切。传说铁拐李,心地善良,特别喜欢做好事。一天,他偶然发现福州鼓楼前与西门之间有一处非常热闹,车水马龙。他想,在这么多人中,如果有好心人,我就渡他为仙。下到凡间,铁拐李化作乞丐,蓬头散发,一身褴褛,小腿处还溃烂流脓。他挨家挨店乞讨,那些人家不但不给施舍,还恶语以对,有的还引恶狗咬他,真是世态炎凉啊。但是,当他乞讨到十字路口一家豆腐店时,奇迹却出现了。突然从店内跑出一只公鸡来,见李铁拐脚小腿溃烂流脓,就用尖尖的嘴把烂死肉啄尽 流出的脓吮干,才又咯咯地叫开了。公鸡之举令铁拐李大为高兴,于是把这只公鸡渡上天了,这渡鸡的地方,被后人叫做渡鸡口。不管传说真假吧,我觉得这个故事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劝人向善。
不论历史如何变迁,今天的这福州街口F4,依然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他们都是福州的主要地标。这样既年老又年轻的地方,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如果你想感受一丝老福州的气息,可以去看看哦~
福州街口F4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