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青瓷价格(福建青瓷考察)
福建青瓷价格(福建青瓷考察)同安窑址自1956年被发现并报道后,国内外陶瓷界寄以极大的重视,遂后,便把这类有相同作风的青瓷统归同安窑系。日本镰仓海岸和镰仓时期的遗址中发现大量同类青瓷,被称为“珠光青瓷”,其中相当一部分属同安窑产品。同安窑 主要在距城关85公里的汀溪许坑村,现有两条窑基,堆积最厚达3米。出土物以碗类占绝对多数,少有杯、碟、壶等器物。瓷胎灰白,不甚坚细,釉色青中泛黄褐色,与龙泉青瓷的国色一一宛如青玉的粉青或堪比翡翠的梅子青色相差甚远。也有黄灰色釉者,但为数不多。釉水莹亮透明,稍厚者有细密开片。最常见的器类为深腹碗,口微敛;浅腹碗,口外敝,均小圈足。碗内满釉,多数器心和近口沿处各印有一同心圆。少数器心圆圈内印有梅花鹿,踡曲前肢者昂首张望,踡曲后肢者回眸顾盼,也有在圈内压印双鱼纹。有的器内刻划卷草纹,间以篦线纹、篦点纹,或者刻划简易的菊花叶。器外刻划莲瓣纹,放射线纹或刻划成组篦梳纹。还有一种洗,器心一周涩圈
文/陈鹏鹏
一、福建青瓷生产勃兴的历史条件
青瓷器在福建烧造的历史相当悠久,最早发现于福清县东张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上层。这些原始青瓷器与青铜器共存,年代稍晚于福建典型的昙石山文化上层,大致属于西周初期的福建青铜文化遗物。这与国内发现最早的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原始青瓷,年代相去不远。说明福建原始青瓷器表上这种以青绿色为主,或豆绿色、深绿色和黄绿色釉已先于其他色釉发明并且使用。泉州所辖县境,也发现不少同时期的“青绿釉陶”,有的还与石斧、石锛、陶纺轮等新石器时代遗物混杂在一个遗址中,如永春牛头寨、鳌山、南安狮子山、寨仔山等地遗址,就出土不少这种印纹“硬陶”。特别是南安水头大盈村后寨山唯一发现的我省成批周代青铜器遗址,其内涵物中也有不少原始青釉器,这标志着福建青瓷早在三千年前已经萌生。但这一时期的青瓷生产水平较低,烧成温度也不高,釉水与瓷体不甚密贴,所以出土时釉层多已斑剥,露出瓷胎,有的则视为釉陶。
西晋至南朝时期,福建青瓷生产有了发展,青瓷器不仅成了当时的实用生活器皿,而且也被作为墓葬中的主要随葬品。器类有罐、壶、碗、钵、盂、盘、碟、豆、杯、羽觞、五盅盘、分格盘和博山炉、灯、鑣斗、三足盘、唾盂、虎子以及文砚、水注等。生产不仅着眼于实用,而且也讲究美观,器具上已超脱早期的锥点纹,刻划纹、曲线纹等装饰,而进行一些艺术加工,例如壶,在腹部划上流行的卷草纹;又如碗和盘,除了式样不同外,还在盘内或碗外划上或刻上莲花,在透明细净的釉层看来尤觉美丽。又如水注,有形态简朴的羊形;有栩栩如生的蛙形;有怒目切齿的辟邪。此外还有形态别致的天鸡壶和虎子。这些精致的福建青瓷,在中国青瓷史上已可写上丰彩的一节。窑址在福州附近的怀安村发现一座,在距泉州16公里的晋江磁灶双溪口小山坡也发现一座,出土物有盘、盘口壶等,年代从南朝延续至唐代。随着考古调查发掘的深入进行,这些富有福建地方特色的青瓷器,还将陆续被对上“户籍”,找到原窑口。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纠正了过去把这类青瓷划为“越窑”的不确切提法,把这些器物对比分析,可以认定,绝大部分都是福建本地烧造,与江浙地区的青瓷有显著不同的地方特点。
唐、五代时期,福建青瓷类别虽与前朝大致相同,但窑址已层出不穷,仅泉州一带所发现,就从南朝的1处,增加到唐五代的19处。这是福建青瓷生产初步繁盛的时期,与海外交通的发展相比肩,顺应了海外贸易的需要。五代时期据守泉州的留从效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陶瓷铜铁远贩番国”,输出的当是这种青瓷器,因为在这以前,福建尚不见有白瓷出现。由于福建青瓷经过从周初到唐、五代的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优越的历史条件,从而实现了宋元时期青瓷生产的飞跃,为外销提供了浩瀚的物货。
二、宋元时期的福建青瓷
随着宋元时期海外交通的繁荣,福建青瓷与同时期的白釉瓷、黑釉瓷一样成了海舶飞运的大宗贸易品,青瓷业的发展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从沿海到山区,从闽南到闽北,烧制各种瓷的窑址大量被揭露,尤其是当时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窑址密集度堪与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并论。在泉州所属的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已发现的窑址多达140处。在这众多窑址中,青瓷是居于首位的重要产品,几乎上述各县都有烧造。此外在厦门、连江、福清、闽侯、南平、建阳、松溪、浦城、政和等县市也有发现青瓷窑址,可见福建宋元时期的青瓷生产已相当普遍。根据对上述各窑制作风格的考察,本文拟就几个主要窑口的一些器类,从造型特征、纹饰、釉色、烧造工艺等方面试分析比较。
同安窑 主要在距城关85公里的汀溪许坑村,现有两条窑基,堆积最厚达3米。出土物以碗类占绝对多数,少有杯、碟、壶等器物。瓷胎灰白,不甚坚细,釉色青中泛黄褐色,与龙泉青瓷的国色一一宛如青玉的粉青或堪比翡翠的梅子青色相差甚远。也有黄灰色釉者,但为数不多。釉水莹亮透明,稍厚者有细密开片。最常见的器类为深腹碗,口微敛;浅腹碗,口外敝,均小圈足。碗内满釉,多数器心和近口沿处各印有一同心圆。少数器心圆圈内印有梅花鹿,踡曲前肢者昂首张望,踡曲后肢者回眸顾盼,也有在圈内压印双鱼纹。有的器内刻划卷草纹,间以篦线纹、篦点纹,或者刻划简易的菊花叶。器外刻划莲瓣纹,放射线纹或刻划成组篦梳纹。还有一种洗,器心一周涩圈,圈内压印阴纹双鱼,腹部印有直道纹,显然是受龙泉双鱼洗的作风影响,但式样,纹饰远不及龙泉贴花双鱼洗精美。
同安窑址自1956年被发现并报道后,国内外陶瓷界寄以极大的重视,遂后,便把这类有相同作风的青瓷统归同安窑系。日本镰仓海岸和镰仓时期的遗址中发现大量同类青瓷,被称为“珠光青瓷”,其中相当一部分属同安窑产品。
安溪窑 主要在距城33公里的龙门桂瑶乡,古称龟窑乡,窑址与汀溪窑相近,傍山临水,交通便捷,在魁斗乡也发现有4处,共计10处。出土物以碗居多,次有洗、碟、瓶、盒、杯、灯盏、兽足炉等。碗类式样较多,口径8-18厘米。有直口圆腹、有敞口浅腹、有敞口外折沿或宽沿,少数花口,圈足较小。碗内划篦梳纹、卷草纹或印阴纹单、双鱼,也有饰旋转纹,多数仅器心饰一圆圈纹。外刻划莲瓣纹或篦梳纹,也有刻划数道直线纹,素面无饰者也为数不少。窑址中洗的数量仅次于碗,敝口、宽沿外折,并压印成花瓣纹,折以下部分压印条纹组成的花瓣,器心平坦印有双鱼或团花,使人感觉有龙泉风格。出土器物胎骨淡灰或土黄色,瓷质与同安窑接近,但釉色有异,同一窑中的釉色也不甚稳定,有青灰、青绿、茶绿、豇豆青等,釉水浑厚,有玻璃质感,近足部有流聚,少数有冰裂状。图足部均不见施釉,有的碗腹下也不施釉。烧制采用匣钵件烧,也有用垫饼或垫圈。
南安窑 这一时期的瓷窑基本是烧制青瓷器,计有38处,分布在东田28处,仑仓1处,水头1处,康美1处,梅山2处,罗东5处。是闽南沿海最大规模烧造青瓷的窑场。烧制器物以碗居多,少有盖罐、炉、瓶、壶、洗等。碗的造型与同安窑类同,但口径略大,达25厘米。器内装饰较为疏散,有的仅草草数道“乏”形排列的篦线纹,还有蔓草纹、草叶纹等,而不见其它青瓷窑常有的双鱼装饰。器外多刻划斜直线纹,也有划篦纹和莲瓣纹的。素胎的葵口碗却为同安等窑未见。炉为敝口,沿略内卷,器外划莲瓣纹或篦纹。外腹部与足部交接处饰凸弦纹两周,足部有缕孔。施青绿或青灰色釉,更多的是枇杷黄釉,与浙江龙泉窑北宋时期一种刻花洗的轴色接近,有的还有细开片。胎质灰白尚坚致,浅黄色胎者较粗松。多用匣钵件烧,器物足部有的粘着垫饼,也有使用垫圈烧制的。
永春窑 主要在玉斗乡玉美窑头山和寨子山脚,分布有4处,保存尚好。从采集的标本看,碗类占90%以上。碗为常见的敝口外卷沿圈足,有深浅腹之分,器内划篦梳纹或卷草纹,釉色青中泛黄,接近同安窑产品,施釉不及底,有流聚,胎质灰白,有的较粗厚。圈足有的较高,有的极低,内有乳突状纽结。采用匣钵件烧,陶饼垫足。在一都草洋也有1处,烧制器物以碗为主,杯,碟次之。器内有一周涩圈,器外挂半釉,器心凸起,釉色呈橙色或粉青,未有纹饰,仅见罐的外壁饰有莲瓣纹。胎骨粗厚,足内有二次修削的痕迹。在湖洋溪西窑,碗窑等也有烧制青瓷,以碗类为多,分属元明时期,前者胎骨粗厚,釉色青灰,后者釉色有粉青、蟹青、青黄诸色,有的釉下彩绘青花。据明《永春县志》载:“瓷器微绿而粗,出县北十九都。”十九都即在湖洋境,可知这类青瓷当在明时烧制。
晋江窑 在距泉州16公里的晋江磁灶乡,青瓷窑在蜘蛛山、金交椅山、溪墘山、童子山等处发现。产品主要是碗、碟、执壶、盆、盏等。除个别碗、碟印有弦纹、蔓草纹或莲蓬外,余者均素面。有些盆在釉下彩绘花卉、鱼藻、钱纹或题诗,开泉州瓷器釉下彩绘之先河。这些产品有别于同安等青瓷窑的特点,就是未见有篦纹。釉色青绿,有的青中泛黄,胎骨有若瓦胎。采用匣钵装烧,托座垫烧,只有灯盏采用对口烧法。
浦城窑 在大口窑村和碗窑背二址,以前者规模较大,遗物散置于36处。产品有碗、瓶、盘、盆、灯盏、炉等。碗有大小圈足之分,饰莲花纹,施青灰色釉。器心刮釉一周,圈足露胎,釉面有开片。瓶,有的长颈四方;有的长颈圆腹,腹部堆塑梅花。炉,一种直口深腹,饰莲花纹、篦纹,一种兽脸或狮面足的三足炉,施青灰釉。碗窑背窑,烧制碗、罐、花瓶等,碗类占绝对多数,分直口和外折沿二种,器内饰花草纹,篦梳纹、篦点纹、釉色墨绿。瓶,小口,扁圆腹,两侧饰衔环铺首,腹部两面各印“福”、“寿”,衬以花纹,釉色深绿,足部露胎处呈橙红色。以渣饼垫足置匣钵中装烧。
松溪窑 在距县城5公里的洄场,窑址规模较大,堆积层厚达3米。产品有碗、盘、碟、豆、杯、罐、壶、花瓶、炉等。碗,有直口平足,外折沿小圈足,敝口小圈足三种类型。器内划篦纹,或者弧形图案。施黄绿釉,不及底,同类器物中也有施黑釉者。盘,器心印“吉”字,腹壁有篦纹;也有器内划四朵花,外壁划篦纹。花瓶,为细颈大腹的四方体,堆塑隆起的花草纹,施青绿色釉。用匣钵装烧或垫圈叠烧,也有沙足烧。
连江窑 在浦口、魁岐二址。以浦口窑为著,俗称三十六窑,有的直呼宋窑。器物纯为碗器,敝口,胎壁薄,特别是近口沿处有的仅0.2厘米。器内饰以篦梳纹,有的两道一组勾成弧线,也有戳成十几道成行的篦点纹。最富有特色的是在碗心圆圈内模印“一枝花”图案,常见的是荷花和荷叶相映衬。这种装饰一般认为是元时的特征,实际上在宋时已出现,在泉州湾后渚宋船舱内就有发现。器施茶色青釉,与越窑青瓷相近。还有一种不加装饰的碗,施青灰色轴,有柚皮麻点。用匣钵装烧,也有叠烧。魁岐窑也全烧碗器,一种葵口小碗不加纹饰;一种划卷草纹的碗,施黄绿色釉;还有一种青瓷碗器外划直道纹,器内划圆圈或划五道粗线条,碗沿作蔓草或波浪纹。胎骨似未烧透,呈瓦红色,烧时不用叠烧,而是匣钵件烧,器底垫以泥圈。
福清窑 在县境东张乡一带的三个小山坡,山上产黑釉器,山下产青瓷器,所见均为碗类。青瓷碗大口小圈足,浅腹者若盘状,口沿较薄。碗内划流行的篦梳纹,有的刻划直道纹,或者器心圆圈内刻“一枝花”,另一种划简单卷草和篦纹。器外划肥硕的莲瓣,在叶内又划篦纹,也有刻划平整的或不规整的直道纹。多浅绿色釉,也有青灰色和青色玻璃釉。胎色灰白,胎骨较厚实粗糙。这些青瓷划花碗与福州宋墓的随葬物极为类似。
建阳窑 青瓷与黑釉兔毫盏同出于水吉窑第二层,由于黑建的风行而被忽视。出土物以碗类居上,次有盘、碟、杯、盒等。碗器粗分有敝口、敛口二种。器心饰圆圈纹,碗内外腹部刻划钭线纹、波浪纹、莲瓣纹,以及当时青瓷器中最流行的篦梳纹,有的器心还饰有旋转纹,少量无纹饰。除圈足外,全器淋釉,釉色青或青绿或青黄。盘,作葵瓣口,外折沿浅器,内壁隆起六条线状装饰,盘心刻花瓣纹,施青灰釉。盒,外饰直道纹,底心刻划篦梳纹,釉色青绿或青灰。洗,器内刻划篦梳纹,施青釉。器物胎色灰白,采用支烧、有的碗内底还保留5-7个支钉痕,胎体厚且重,施釉匀而薄,莹亮光泽。比较迭压在它下层的青黄釉器,风格与制作特征有承袭关系,但烧制技术已有明显进步。
县西麻沙镇的白马前窑,也烧制青瓷和黑瓷,以碗、碟为主,器多敝口,胎壁薄,内划篦点纹,有种深腹碗,器外划篦梳纹。器外多挂半截釉,釉色黄褐色或青灰色,内底有一用涩圈,留有支钉痕迹。
南平窑 在距市区27公里的太平乡茶洋村,遗物堆积中黑釉、青釉、青白、釉瓷共存。青瓷类有碗、盘、碟、壶、瓶、炉、杯、盒、器盖等。以碗居多有敝口与敛口之分。器内刻划梅花,花心阴印“福”字,有的饰篦点弧线纹。器外饰4-5组四条成组的划纹。有一种葵口碗,圈足内有乳突状纽结。釉的成色不甚稳定,有黄绿、青黄、淡青、灰青等色,釉层玻璃质强,器内有一周涩圈。碟,阴印花卉不甚清晰,也有在器心刻划荷叶,装饰风格与龙泉窑北宋时的青磁刻花洗相似。器盖有子口圆钮,也有伞形钮,釉色深暗。用匣钵装烧,托座叠烧、支圈复烧等烧制方法。
莆田窑 在城北40多公里的庄边乡。遗物丰富,规模甚大。烧制碗、洗、盘、盅、罐、瓶、壶、三足炉、双耳洗等。碗类居多,有撇口、敞口、直口多种,器内印阴纹花卉,有的再间以篦点纹、器心划圆圈。器外刻划莲瓣或菊瓣,有的划数组直线纹。洗有板沿,内印阴纹双鱼,有的刻划花卉,也有素胎无饰者。器多有一圈刮釉,施釉不及圈足,釉色青灰、青黄,有篦点纹装饰的多施淡褐黄釉。釉面少光且薄,乃见胎体。成形草率,留有制作的轮转痕与刀削痕。胎质较粗尚坚,呈深灰或灰白色。施褐黄釉的与同安窑产品类似,施青灰釉的与龙泉窑的双鱼洗、菊瓣盘、三足炉、高足杯、撇口碗类同。该窑的发现与明弘治《兴化府志》记载:“考宋志,兴化县徐州有青瓷窑”可相印证。
泉州碗窑 在市东门外,地名即为“碗窑乡”。分南北二址,北窑烧影青瓷,南窑烧青瓷。器有碗、洗、执壶、瓶诸类,多素面,釉色灰青。烧制用垫圈,露胎处有硃砂红瘢,胎质灰白且厚重,俗称“土龙泉”。南洋诸岛多有发现。
三、余论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宋元时期福建烧制的瓷器不仅有闻名于世的“白建”、“黑建”,尚有烧制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久长的“青建”。由于过去对这些青瓷认识不足,因此在国外出土时,被认为它是宋代汝窑工人南渡后在南方烧制的,有的则认为是浙江德清后窑的产品。近年来福建青瓷已陆续见诸报道,但因为这些青瓷风格极为相近,乃至易于混乱,致使一些学者笼统称之为“同安窑系”。实际上各窑并不尽一致,独具特点,可供正本清源。对福建青瓷影响最大的是北来的浙江龙泉,因此又得称“土龙泉”。但也不可否定来自江西景德镇窑的影响。
福建青瓷的生产,主要着眼外销实用的生活用品,因此产量上升快,相应的质量就不及江西、浙江产品精美雅致。这些青瓷在国内出土并不多,其生产的目标在于投入世界市场。从文献记载看,宋时执掌泉州市舶司的赵汝适所著《诸蕃志》已有“青瓷器”输出国外;元时汪大渊著《岛夷志略》更详及青盘、青碗、青器、青磁器等销往菲律宾、马来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印度、越南、泰国等地。在柬埔寨,元时奉使真腊的周达观则亲眼看到当地使用泉州和处州青瓷器。第一件传到欧洲的青瓷碗,也是从泉州港带出去的。欧人称青瓷为“雪拉同”。
从国外出土瓷器的情况看,日本镰仓时代不仅大量出土福建青瓷,而且在濑户烧造出模仿中国青瓷的复制品。菲律宾的打雁、内湖出土的大批中国宋元瓷器中,就有福建窑青瓷。印度柯里长梅多发现十二、三世纪闽浙地方烧制的枇杷色具有珍珠光泽青瓷风格的瓷碗碎片。马来西亚出土中国瓷片数量冠世,仅沙捞越博物馆所藏发掘瓷片达百万件之多,其中的青瓷就有福建沿海地区的产品。印度尼西亚全境发现中国瓷器,数量上青瓷乃居于首位。朝鲜是泉州商船常到之处,在海州与江原道等地区就出土不少青釉刻花篦划纹碗。土耳其博物院重要藏品目录介绍,有较淡一点的青瓷,胎质较粗,有人怀疑就是泉州烧造的。甚至远在非洲的埃及,也出土有十一世纪以后的中国青瓷,还进行仿制,其逼真程度从照片上难以分辩。
总之,福建青瓷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铺路石,是东西文明衔接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资料
1、福建省博物馆:《建国以来福建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载文物出版社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2、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晋江地区文物考古普查资料》,1977年2月
3、庄锦清、林华东:《福建南安大盈出土青铜器》,载《考古》1977年3期
4、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安县汀溪水库古瓷窑调壹记》,载《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二期。
5、黄汉杰:《同安县宋代窑址》,载《文物》1959年6期。
6、李辉柄:《福建同安窑调查纪略》,载《文物》1974年11期。
7、(日)小山富士夫:《支那青瓷史稿》。
8、《宋代四青磁——“珠光青瓷”》,见《世界陶瓷全集》卷10
9、叶清琳:《福建安溪古窑址调查》,载《文物》1977年77月。
10、明万历《永春县志》物产志,物之属。
11、陈鹏鹏等:《福建晋江磁灶古窑址》,载《考古)1982年5期。
12、林登翔等:《浦城宋代窑址》,载《文物》1959年6期。
13、留名俊等:《松溪县宋代窑址》,载《文物》1959年8期。
14、宋伯胤:《连江县的两个古瓷密》,载《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2期。
15、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清县东门水库古窑调查简况》,载《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2期。
16、叶文程:《“建窑”初探》,载《厦门大学考古论文集》第一集1980年3月
17、林忠干等:《建阳古瓷窑考察》,载《景德镇陶瓷》1983年(总第21期)
18、李辉辆:《莆田窑址初探),载《文物)1979年12期。
19、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20、(日)三上次男:《陶瓷之路》。
21、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略》。
22、日本贸易陶瓷研究会:《贸易陶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