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代王府九龙壁的历史(大同有座代王府)
大同代王府九龙壁的历史(大同有座代王府)远古时代,燧人氏钻木取火,将人类文明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千百年来,人类利用火,创造了不朽的文明,但也借着火,让多少古代文明毁于一旦。代王府燃起大火时,我不知道大同府的百姓是惋惜这样一座宫殿的被毁,还是早已痛恨代王统治,拍手欢呼其家族的灭亡呢?今天的人们,望着九龙壁如此体量巨大的照壁,便能想象到当年的代王府有多么壮丽、多么恢弘!可惜,可叹,辉煌的王府就这样被大火吞噬,后人无法再见。九龙壁与代王府隔街而立,在大火中未被殃及,而且,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任何一个打下江山的帝王,无不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承天命而为之。对于龙,大清的皇帝和权臣同样敬畏有加,不愿亵渎,这是九龙壁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从公元1392年朱桂坐守大同开始,到公元1644年,代王家族在大同传袭了253年,实实在在有11人封代王,巧的是,朱桂和王妃徐氏及侧妃共有11个儿子。朱传齌被杀,朱桂家族在大同就此终结。公元1649年农历正月,
文章来自:大同文传公众号
- 时间之秤
许玮
朱桂离世,王府肃穆,可王府门前的九龙壁却依旧光彩夺目。
公元1644年正月,38岁的李自成率军从陕西西安打进山西,农历三月初一,抵达晋北大同。大同总兵官姜瓖见明朝大势已去,暗中与李自成联络,让农民军选择没有附城的西城门作为突破口,顺利进入大同城。巧的是,姜瓖和李自成是陕北榆林老乡,二人在这段历史风云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李自成占领大同,最后一任代王朱传齌被挥刀斩杀,且“杀代府宗室殆尽”,并没收全部财产。王朝末世,统治腐朽,代王宗室坐拥财产之多,终致农民揭竿而起,加速着朝代的没落。
从公元1392年朱桂坐守大同开始,到公元1644年,代王家族在大同传袭了253年,实实在在有11人封代王,巧的是,朱桂和王妃徐氏及侧妃共有11个儿子。朱传齌被杀,朱桂家族在大同就此终结。
公元1649年农历正月,即清顺治六年正月,清摄政王多尔衮、清英王阿济格率兵围攻大同。这期间,多尔衮接到急报,弟多铎病,他从速返京料理,留下阿济格继续围攻。从正月到入秋,清军围城9个月,大同沦为“死城”。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姜瓖妹夫杨震威,趁姜瓖不备,将其杀死,停止抵抗,投降了清军。此时的大同城,已弹尽粮绝,饿殍随处可见。农历八月二十九,清军进入大同城,阿济格受多尔衮指令,血洗大同——斩杀军民,毁坏城内军事防御设施,并“隳其城睥睨五尺”。代王府就是在这场“屠城之难”中被大火焚毁的。朱桂历时五年修建、后世子孙不断营建的王府,融入多少工匠智慧,最终成了一个朝代的殉葬品,而一个新兴王朝早已势如破竹。这就是历史!
公元1649年是农历己丑年,发生在大同的这场“屠城之难”,被称为“己丑血案”。后来的历史是清朝文人纂修的,不可能披露清军毁坏大同代王府这一真相,所以,将代王府的毁灭嫁祸于李自成。殊不知,公元1645年,李自成便从历史上消失了,去向何处,至今尚无定论,而公元1647年前后,他的军队溃退到湖南沅水、澧水一带,隐姓埋名,修庙造田,期待东山再起。历史就这样在朝代更迭的风云变幻中,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谜团,让后人不得其解。
代王府燃起大火时,我不知道大同府的百姓是惋惜这样一座宫殿的被毁,还是早已痛恨代王统治,拍手欢呼其家族的灭亡呢?今天的人们,望着九龙壁如此体量巨大的照壁,便能想象到当年的代王府有多么壮丽、多么恢弘!可惜,可叹,辉煌的王府就这样被大火吞噬,后人无法再见。九龙壁与代王府隔街而立,在大火中未被殃及,而且,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任何一个打下江山的帝王,无不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承天命而为之。对于龙,大清的皇帝和权臣同样敬畏有加,不愿亵渎,这是九龙壁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远古时代,燧人氏钻木取火,将人类文明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千百年来,人类利用火,创造了不朽的文明,但也借着火,让多少古代文明毁于一旦。
大火熊燃之际,代王府里的人早已不知去向。当年的歌台舞榭、夜夜豪饮,都在琉璃碎裂的“噼啪”声中,成为昨天的回响。烈焰灼烧着琉璃,就像泥胎被大火灼烧成型一样,火,做了艺术诞生的催化剂,也充当了艺术沦丧的加速器。“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这句诗,道尽了人间繁华易落的哀伤。代王府被大火吞噬,有人会想到这句吟唱吗?
据说,明代代王家族的墓葬位于今大同城外东北处的采凉山红石崖一带,共有九处,分别是简王朱桂墓(与王妃徐氏合葬)、戾王朱逊煓墓、隐王朱仕德墓、懿王朱俊杖墓、昭王朱允耀墓、恭王朱廷琦墓、定王朱鼐铉墓、惠王朱成燎墓、思王朱聪沫墓。代王九墓,建筑壮观,墓室宏大。然而,清兵攻打大同时,地上建筑全部被毁。朱桂家族的墓室,如果真的在采凉山的青翠峰岭间,也已经无法寻得了,徒留后人声声叹息。
我两到采凉山,面对峻拔的山峦吊古思今,别有一番感慨入心。时间很像是一杆秤,在时间的秤盘上,任何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准星”,富贵或是贫寒,身后都不过一坯黄土陪伴。荫庇儿孙,福佑后代,是每个人的心愿,可谁能望得见自己身后啊!代王墓葬不可寻,采凉山上的人工林却葳蕤参天。时间埋葬了逝去的生命,也在孕育着新的生灵。我想,生生不息,这是时间的定律,又何尝不是人间的定律呢!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大同府府治从阳和卫(今山西阳高县)复移大同城,并对破坏严重的府城进行修复。之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大同府城多有修缮,但代王府不可能恢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