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恩怨(智伯瑶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恩怨(智伯瑶吴王夫差)来人知道秦武王有称王称霸之心,所以先给“王者”、“伯主”下了个定义,为秦武王提供一个对照的范本;“胜而不娇”、“约而不忿”,激发秦武王奋勇向前。接着举出反面教材,以智伯瑶、吴王夫差、梁惠王为例,论证有始有终的重要意义,激励秦武王保有初心。再分析当时诸侯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果秦国、楚国直接为敌,齐国、宋国就会投机取巧,秦国、楚国结局都不可能美妙。来人旁征博引地劝谏,提醒着骄傲的可怕结局,他纯粹是为了秦武王而来吗?他的确告诫秦武王要有始有终,他也在暗示秦国、楚国交好的巨大益处。所以,来人出现的时间大约是秦国、楚国面临矛盾冲突的时候,借着劝说秦武王善始善终的名义,游说秦国不要与楚国为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行百里者,半于九十”,两句是引用的古诗文,来人借此鼓励秦武王不骄不躁、有始有终。尽管好多时候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事情的开头并不容易甚至会很难,但是我们还得记着,往后的道路也不会平坦,成功不
攻取韩国重镇宜阳,车辆直通三川,窥视周天子的王室,被秦武王视作永垂史册的伟业。目标一旦达成,秦武王高兴之余,不免骄傲自大。有人在这个时候,劝说秦武王冷静行事。
某人对秦武王说:“我私下对大王轻视齐国、楚国、韩国感到疑惑。我听说,王者胜利但是不骄傲,伯主主约但是不忿怒。胜利但是不骄傲,所以天下臣服;主约但是不忿怒,所以能使得邻国跟从。现今大王对魏国、赵国大施恩惠而轻视齐国,这是骄傲啊;战胜韩国取得宜阳,不体恤楚国的付出,这是忿怒啊。骄傲、忿怒不是伯主的德行,我私下为大王考虑,这种方式不可取。《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所以圣王所重视的就是开始和终了。
为什么知道是这样呢?从前智伯瑶灭掉范氏、中行氏,围困晋阳,最终失败,被赵国、韩国、魏国耻笑;吴王夫差逼得越王勾践栖身会稽,战胜齐国于艾陵,在黄池会见诸侯,对宋国无礼,最终被勾践擒获,死在干隧;梁惠王攻伐楚国战胜齐国,管束赵国、韩国的兵力,驱使十二位诸侯在孟津朝见天子,后来魏太子申战死,身着丧服被扣押在齐国。三人不是没有功业,能够有好的开始,但是没有好的结局啊!现今大王攻破宜阳,毁坏三川,使得天下的士人不敢议论;阻断天下的国家,迁改两周的边疆,诸侯不敢交会;断绝韩国的阳侯,攻取楚国的黄棘,韩国、楚国的军队不敢前进。大王如果能以此善后,那么王霸之道能确立起来;大王如果不能以此善后,那么会有后患,我担心诸侯国的君王,那么齐国、魏国、韩国等国的士人,会认为大王在做吴王、智伯瑶一样自取灭亡的事情。诗书上说:‘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是说最后的路程尤其艰难。现今大王频频有骄傲的神情,以在下的愚见审视,天下的事情,依据诸侯的心思,不是攻打楚国,就是攻打秦国。
为什么知道是这样呢?秦国救援魏国来抗拒楚国,楚国救援韩国来抗拒秦国。四国军力强弱相当,不敢再开战。齐国、宋国在盟约以外,能使四国或轻或重,所以说,首先能得到齐国、宋国援助的,就可以攻打秦国。如果秦国先得到齐国、宋国援助,那么韩国就会削弱,韩国一削弱,那么楚国就会孤立,遭受攻击。如果楚国先得到齐国、宋国援助,那么魏国就会削弱,魏国一削弱,那么秦国就会孤立,遭受攻击。假如依照这个计策来施行,那么秦国、楚国一定会被天下人笑话。”
来人知道秦武王有称王称霸之心,所以先给“王者”、“伯主”下了个定义,为秦武王提供一个对照的范本;“胜而不娇”、“约而不忿”,激发秦武王奋勇向前。接着举出反面教材,以智伯瑶、吴王夫差、梁惠王为例,论证有始有终的重要意义,激励秦武王保有初心。再分析当时诸侯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果秦国、楚国直接为敌,齐国、宋国就会投机取巧,秦国、楚国结局都不可能美妙。来人旁征博引地劝谏,提醒着骄傲的可怕结局,他纯粹是为了秦武王而来吗?他的确告诫秦武王要有始有终,他也在暗示秦国、楚国交好的巨大益处。所以,来人出现的时间大约是秦国、楚国面临矛盾冲突的时候,借着劝说秦武王善始善终的名义,游说秦国不要与楚国为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行百里者,半于九十”,两句是引用的古诗文,来人借此鼓励秦武王不骄不躁、有始有终。尽管好多时候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事情的开头并不容易甚至会很难,但是我们还得记着,往后的道路也不会平坦,成功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