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石碑(陕西考古博物馆)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石碑(陕西考古博物馆)但当代谷衍奎主编的《汉字源流字典》把“陝”的小篆误为“陜”的小篆(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749页)。在隶书、楷书等较晚的文字中,“陝”和“陜”混淆不清,难分正误,但这两个字的篆书却有明显的区别(如图),古籍辞书中都是如此。辽僧行均编纂的《龙龛手鉴》也称:“陜,失冉反,古县,今州名也。”明人张自烈编纂的《正字通》则称:“㚒从二入,《正伪》从《说文》分‘陝’‘陜’为二。《读书通》有‘陜’无‘陝’。‘陜’音闪,又通作‘狹’,音狎。《乐记》‘狹则思欲’,据此说,‘陜’兼闪、狹二音二义,非有从人从入之别。”(《正字通》明刻本戌集中阜部第11页)现代编辑出版的《中华大字典》释曰:“陕,陝俗字。《张迁碑》:邵伯分陕。按:《说文》:陝县之陝从㚒。碑既书夹为从二人之夾,又以夾为从二入之㚒,混矣。”(中华书局1978年版,补遗酉集第37页)——必须指出:在汉代《张迁碑》中,这个字就写作“陕”,在有据可查的史
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即将隆重揭幕,但门口巨石上雕刻的馆名中“陕”字写错了!据报道,题字者为陕西考古研究所所长石兴邦。
当地媒体华商网首先报道了此案,报道认为,“陕”的繁体字应该是“陝”(shǎn),“大”两边的两个小字为“入”,而不是“人”。“陜”读作xiá,同“狭”或“峡”。微信公众号“书法理想”进一步指出,题字中“陕”主要的问题是加了一横,而这个字根本就不存在。
两家媒体的说法基本正确,但也都不太准确,或曰话说得太满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陝”和“陜”自古以来就混淆不清,一般视为异体字。
在宋人丁度编纂的《集韵》中有这样的解释:“陜,《说文》:弘农,陜也,古虢国王季之子所封也。”这里,“陕”即写作“陜”。
辽僧行均编纂的《龙龛手鉴》也称:“陜,失冉反,古县,今州名也。”
明人张自烈编纂的《正字通》则称:“㚒从二入,《正伪》从《说文》分‘陝’‘陜’为二。《读书通》有‘陜’无‘陝’。‘陜’音闪,又通作‘狹’,音狎。《乐记》‘狹则思欲’,据此说,‘陜’兼闪、狹二音二义,非有从人从入之别。”(《正字通》明刻本戌集中阜部第11页)
现代编辑出版的《中华大字典》释曰:“陕,陝俗字。《张迁碑》:邵伯分陕。按:《说文》:陝县之陝从㚒。碑既书夹为从二人之夾,又以夾为从二入之㚒,混矣。”(中华书局1978年版,补遗酉集第37页)——必须指出:在汉代《张迁碑》中,这个字就写作“陕”,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中,这种写法比“陝”和“陜”更早,也就是说,“陕”并不是“陝”和“陜”的简体字,而是古已有之的异体字。只不过因其写法简略,在当代汉字简化中又被采用。
在隶书、楷书等较晚的文字中,“陝”和“陜”混淆不清,难分正误,但这两个字的篆书却有明显的区别(如图),古籍辞书中都是如此。
但当代谷衍奎主编的《汉字源流字典》把“陝”的小篆误为“陜”的小篆(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749页)。
连文字学家都傻傻分不清,可见“陝”和“陜”多么容易混淆。不过,古人分得很清的篆书也搞错,不可原谅。
鲁迅、毛泽东等人都曾把“陕西”写作“陜西”,以至于陕西多所高校集二人的字作为校名被指出错。在舆论的压力下,也都把“陜西”写为“陝西”。从善如流,尊重主流,这也是应该的。但说“陜”字为错,也不符合文字源流的事实。
但,石兴邦先生把“陜”字加上一横,非驴非马,不伦不类,实在说不过去。
怎么办?当然应该重写重刻。不然,这个字将永远成为笑料。好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尚未正式揭牌,只是需要多花一点儿钱、多等一段时间而已。
石兴邦先生如果重新题写的话,我建议把“舘”也改写为“館”。现在有一种说法:住宿或收藏的建筑为“舘”,吃喝的建筑为“館”,这是望文生义的说法。实际上,“館”为正字,“舘”为俗字。像“陕西考古博物馆”这么厚重严肃的地方,还是正字为宜。在郭沫若、启功等人题写的馆名中均为“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