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年轻时候写的词(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年轻时候写的词(爱国词人辛弃疾)翌年春,韩侂胄亲自接见了辛弃疾,访以北伐之事。接到任命之后,辛弃疾“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风采凛然,单车就道”!辛弃疾南归之后任江阴签判、知滁州,此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安抚使之职。而立之年的辛弃疾,已经“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朝野间所有爱国志士更是对他充满期待。辛弃疾先后上奏疏,力陈抗金恢复方略。只可惜赵构一味苟且偏安,辛弃疾的建议非但不被采纳,人也成了主和派的眼中钉。辛弃疾两次被弹劾落职,十余年间闲置不用。对此,他悲愤莫名,感慨道:“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小重山》)在家闲居期间,辛弃疾只得寄情山水,追慕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词。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等...1203年,权臣韩侂胄倡议北伐,自然首先想到了起用负有时誉的辛弃疾,举荐其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已经是“可怜白发生”的花甲老人。
辛弃疾、字幼安(1140~1207),别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人。
1161年,完颜亮在华北横征暴敛、大量征兵征饷,积极准备南侵之事。
一个名叫耿京的济南农民,揭竿而起,号召起义反金。不久身边就聚集起了二十余万北宋遗民,这些反金农民活跃于泰山周围山区当中,成为当时山东、河北各地起义军中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支。就在一些知识分子仍在观望彷徨时候,21岁的辛弃疾纠合起了两千多人,投奔到了耿京的反金大旗之下,担任了起义军的书记。
不久,辛弃疾代表耿京前往建康去与南宋朝廷接洽双方军事合作事宜。等到辛弃疾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复命,中途得知消息:耿京已被其部下叛徒张安国所杀!
辛弃疾南归之后任江阴签判、知滁州,此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安抚使之职。而立之年的辛弃疾,已经“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朝野间所有爱国志士更是对他充满期待。辛弃疾先后上奏疏,力陈抗金恢复方略。只可惜赵构一味苟且偏安,辛弃疾的建议非但不被采纳,人也成了主和派的眼中钉。
辛弃疾两次被弹劾落职,十余年间闲置不用。对此,他悲愤莫名,感慨道:“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小重山》)在家闲居期间,辛弃疾只得寄情山水,追慕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词。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等...
1203年,权臣韩侂胄倡议北伐,自然首先想到了起用负有时誉的辛弃疾,举荐其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已经是“可怜白发生”的花甲老人。
接到任命之后,辛弃疾“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风采凛然,单车就道”!
翌年春,韩侂胄亲自接见了辛弃疾,访以北伐之事。
对于韩侂胄倡议北伐之事,辛弃疾首先给予肯定。一直以来,他就认为——明知天下之必战,则出兵以攻人,与坐而待人之攻也孰为利?战人之地,此固天下之至权,兵家之上策。(《美芹十论-详战》)
辛弃疾断言金廷有必乱必亡之势,同时对时局和复国大业有战略家的清醒中肯的分析与认识:“今土地不如虏之广,士马不如虏之强,钱谷不如虏之富,赏罚号令不如虏之严,是数者彼之所长,吾之所短也”。相较而言,南宋并不具备对金用兵制胜的条件。如果事先不精确评估宋金双方军事实力,草率行事的话,只怕会“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
基于此,辛弃疾向宋宁宗和韩侂胄提议:应当大力进行北伐准备工作,将对金用兵的事情委托给元老重臣。当然,这重臣也包括他自己。
宁宗对北伐之事模棱两可,既觉得单方面挑起事端,破坏和平有欠稳妥,内心却也认为“恢复岂非美事”!
韩侂胄倡议北伐虽然有自己的良苦用心,但他北伐的决定却触动了许多人敏感的民族情绪、恢复情结,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力量支持。
辛弃疾虽已经年过花甲,但仍“以果毅之资,刚大之气,”名动朝野。北伐,必须借重辛弃疾这样的人才,所以在召见之后,韩侘胄改命辛弃疾为镇江知府。
辛弃疾到达镇江之后,立即亲自布置备战之事。为做到知己知彼,首先派出大量间谍潜往金廷打探其兵马数目、屯戍地点、将帅姓名、帑廪位置等军情;同时制作了一万套军装,准备在沿边各地招募义勇以充实军旅。
韩侂胄认为辛弃疾人才难得,所以信之不疑、委以重事。可悲的是,而一些朝臣却不作此想——他们以为,对金作战既以取得社会舆论的赞同与支持,北伐自然是摧枯拉朽之事。将唾手可得的盖世功名交由辛弃疾完成,实在是心有不甘。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刚一年多时间,一切北伐准备工作还未就绪,就被扣上了“好色贪财”的罪名罢黜不用。
一个老当益壮、勇于任事,积极投身北伐事业的中坚分子壮志难酬,不得不回到从前重新去体味田园生活。辛弃疾本来想着“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哪知道却报国无门,有志难申,抚今追昔悲愤不已道“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