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孩子成长需要每天陪伴吗(每个孩子身上都装了成功的密码)

孩子成长需要每天陪伴吗(每个孩子身上都装了成功的密码)相反,他们常常为钱而焦虑,被外物所奴役和异化。其实,幸福跟钱多钱少没有太大关系,西方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当收入达到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水平时,钱就对一个人的幸福感没有多大影响了。很多父母认为成功最重要,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赚大钱,住大房子,过一种让世人羡慕的理想生活。其实,那些住豪宅、开豪车的人不一定生活幸福。尊重童年,把幸福还给孩子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很多问题,源于一些根本性的教育理念虽然对于教育学者而言是常识,但没能成为社会的共识。父母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到底什么对孩子最重要,是成功还是幸福?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既成功又幸福,但如果进行选择的话,毫无疑问,父母应该选择让孩子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类最高的目标。

孩子成长需要每天陪伴吗(每个孩子身上都装了成功的密码)(1)

口述 | 朱永新 作者 | 付洋

2000年,我写了一本书《我的教育理想》,它的正式出版成为新教育实验诞生的标志。“新教育实验”既是历史上“新教育学派”的延续和传承,也是在新时代对工业化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新教育实验”的核心,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从本质上来说,幸福是一个人的主观体验,是对自己的身心状态、生活状态的满足感和心灵的宁静感。所谓完整,就是让受教育的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完整是对幸福的补充和限制性的界定。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个性与自由,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让他的生命可以获得充分的成长,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孩子成长需要每天陪伴吗(每个孩子身上都装了成功的密码)(2)

孩子成长需要每天陪伴吗(每个孩子身上都装了成功的密码)(3)

尊重童年,把幸福还给孩子

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很多问题,源于一些根本性的教育理念虽然对于教育学者而言是常识,但没能成为社会的共识。

父母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到底什么对孩子最重要,是成功还是幸福?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既成功又幸福,但如果进行选择的话,毫无疑问,父母应该选择让孩子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类最高的目标。

很多父母认为成功最重要,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赚大钱,住大房子,过一种让世人羡慕的理想生活。其实,那些住豪宅、开豪车的人不一定生活幸福。

相反,他们常常为钱而焦虑,被外物所奴役和异化。其实,幸福跟钱多钱少没有太大关系,西方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当收入达到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水平时,钱就对一个人的幸福感没有多大影响了。

有的父母认为“没有成功就没有幸福”,其实未必,关键看我们怎么定义“成功”。如果孩子用心地学习,已经尽力了,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那么,这种成长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何必要求孩子必须考第一呢?

还有的父母打着为了孩子未来幸福的旗号,做着牺牲孩子当下幸福的事。但是,当下不幸福的孩子,他的未来能幸福吗?有的孩子被各种早教班、兴趣班、学前班捆绑,没有幸福的童年,失去了童心。有的孩子甚至根本等不到“未来”,就被父母逼得痛苦不堪,选择了自杀。

关注孩子当下的幸福,意味着父母要尊重童年。童年是一段神奇的岁月,人生绝大部分的秘密都藏在童年里,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围绕童年来逐步展开的过程。

中国人有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中就隐藏了一个童年的秘密:成年人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从童年开始的。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 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

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 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 周围世界里有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父母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对孩子的学习最有效?我认为,阅读是帮助孩子成长最廉价、最便捷、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没有任何学习比阅读对孩子的发展更有用,阅读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智力发展。

但是,大部分父母是不重视孩子阅读的。一些父母还反对孩子阅读,孩子回家看课外书,父母就不高兴,甚至把孩子的课外书撕掉或者藏起来,这种现象在家庭中很常见。

一些父母重视阅读,但不知道给孩子看什么书。特别是一些农村父母,看到孩子读书就高兴,其实很多书是不值得一读的。开卷有益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是一个需要选择的时代,要把最好的时间用来读最有价值的书。

阅读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还能让孩子幸福。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的高度决定了人精神的高度。父母选择最有价值、最具真善美的童书给孩子,就会在他的心灵中播下最美好的种子,让孩子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阅读可以帮助孩子穿越时空,看见精彩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阅读可以让孩子精神富有,安顿自己的心灵,从而更容易拥有幸福。

孩子成长需要每天陪伴吗(每个孩子身上都装了成功的密码)(4)

完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如果没有完整,孩子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强调补短,而不是扬长。

补短,是设置一个很高的标准,要求所有孩子都达到这个标准。大部分孩子都和标准有差距,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于是不断地去补课,不断地去实现最高的目标,因此感觉痛苦和自卑,这就是不完整的状态。

扬长就是做更好的自己,发现自己的天赋和优势,不断地把自己的能量激发出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向着自己喜欢的目标前行,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状态。

在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要能够了解孩子、发现孩子、悦纳孩子。现在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他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别人家的孩子,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杆。而且,还喜欢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家孩子的长处,这种比较方法本身就有问题。

有的父母还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作满足自己荣誉感、面子的工具,或者是实现自己未完成梦想的传承人。我想上北大没上成,你就要上北大;我想赚很多的钱没赚到,你就要好好学习将来给我赚钱。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孩子厌学,哪怕将来他事业有成,也只会成为父母的替代品,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我经常讲,上帝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安装了成功的密码,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他最好的模样、最好的自己。

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看看他最适合做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对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一个黑匣子,他未来是成为国家总理,还是科学家、运动员,我们真的不知道。

孩子是一颗神奇的种子,在露出土面的时候,父母就要尽早地判断,给他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让他不断地和那些美好去对话、碰撞、沟通,帮助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

我的小孙子6岁,很喜欢火箭,父母发现后就给他买火箭主题的图画书,带他去科技馆看火箭,强化他的兴趣。他最初对数学不感兴趣,自从知道做火箭要懂数学后,就开始对数学感兴趣起来。当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后,孩子就会围绕兴趣点主动去拓展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不会把学习当成负担。

有句话叫“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在学校里学的东西都记不住?因为这些知识是老师灌输给我们的。

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柜子,被人塞进去的东西,自己很难找;相反,自己放进去、整理过的东西就会很清楚。人的知识体系实际上是自我建构起来的,所以父母要顺着孩子的天性协助他成长,而不是强拽着他前行。

其次,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没有谁生下来天生就会做父母,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成长是孩子成长的前景。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不仅敬业、有责任心,还要主动学习和阅读。比如,父母可以通过阅读学习了解孩子各个年龄阶段有什么特点,如何与孩子相处等。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父母通过学习和了解,就可以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与他相处,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孩子成长需要每天陪伴吗(每个孩子身上都装了成功的密码)(5)

新教育实验,

让孩子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很多父母有相似的烦恼:孩子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多,孩子一写作业就磨磨蹭蹭。

现在,孩子的作业已经变成了父母的作业,甚至很多爷爷奶奶开始练字,模仿孙子的笔迹帮忙写作业。家长的无奈,其实是学校知识教育的悲剧。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校是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机构。但是,现代学校制度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和考试评价来培养虽然年龄相同但个性迥异、能力水平不一的孩子。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的故事:恶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有一张铁床,他热情地邀请人们到他家中过夜,但是只有身高和床一样长的人才被允许在上面睡觉,比床长的人要被砍掉腿脚,比床短的人则要被强行拉到和床一样长。现代学校制度的标准,就类似普洛克路斯忒斯的铁床。所以,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

当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很好解决时,人们呼唤好学校的出现来点燃孩子的智慧。我发起“新教育实验”至今已经20年,初衷就是希望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和伟大事物的中心,让孩子能够不断地去遭遇美好,遭遇伟大;让他能够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最后成就自己。

比如,老师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只盯着分数;在学校建设数码社区、缔造完美教室等。在缔造完美教室活动中,每学期,所有学生都要演一台生命叙事剧,根据这学期阅读的书籍,大家投票选一本书来改编成剧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大家一起编剧,一起做道具。

我们鼓励孩子晨诵,每天早上用一首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很多孩子到小学二三年级,自己就开始创作诗歌了。现在,全国有5200所学校参与了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项目。

孩子厌学、讨厌写作业,很大原因是我们的课程设置有问题,学校的课程多,哪怕每科留一点儿,作业也会很多。我在新书《未来学校》里,描绘了一幅未来教育的改革蓝图:

在未来的学校里,课程被大量压缩、降低难度,只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就可以了。我设计了一套以生命为基础的真善美课程体系,因为教育首先是要安顿生命的。

我把生命分成长、宽、高三个维度:生命要有长度,教给孩子所有关于安全和健康的知识,比如怎么吃饭睡觉,碰到危险的事情怎么办等;生命要有宽度,教孩子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比如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生命要有高度,教孩子如何过精神生活。

“真”是智识教育课程,包括大科学和大人文,“善”是指大德育。现在,中小学的德育课主要是《道德与法治》,它的缺点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我觉得,德性的养成与知性的形成有不同的规律,光讲道理是不行的,最关键的是道德的践行。

去年,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比如领导力训练,让孩子学习合理安排时间、整合资源等。通过模拟政协、联合国、法庭,引导孩子学习提出自己的主张,学会沟通与交流,协商与合作。“美”是指大艺术,目前中小学的艺术课程就是美术和音乐,而现代艺术更多的是像电影、戏剧、设计这些综合性的艺术样式,所以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更新。

这些基础课最多占50%的课时,剩下的时间留给孩子学习自己想学的内容。比如想做记者,就选择新闻媒体的课程;想成为化学家,就选择化学板块的课程,这样更能满足个性化的需要。所以,我认为未来学校不是一所“学校”,而是“学习中心”。未来社会会弱化文凭,以课程为王。

另外,我主张把学习变成终身化,人们不用一下从小学读到博士,等到博士毕业再结婚。结婚的年龄太晚,导致孩子的童年与父母职业的高峰期高度重合,很多父母没有精力陪伴孩子。我相信在未来,父母会把曾经让渡出去的教育权,收回自己的手中。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孩子能够幸福、快乐、自由地生长,顺着他的天性,顺着他的可能性,把他的潜能发挥到最佳的状态,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