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面量身高与后面量身高(厚不等于粗壮薄不等于细瘦)
从前面量身高与后面量身高(厚不等于粗壮薄不等于细瘦)我仔细拜读了两位大师的印谱,我赞同赵之谦对钱松的评价,赵之谦说“叔盖以轻行取势”。最近看了一位评论赵之谦与钱松的印风时说:赵之谦的点画单薄,钱松的浑厚。但厚就不一定就是功力的标志有人崇拜颜真卿吴昌硕何绍基胜过王羲之、赵佶、启功的书风,以为颜真卿吴昌硕何绍基的点画线条高于王羲之高于瘦金体只能说这种观点有些审美认知上的缺陷,或者说有些自以为是。
厚不是粗壮,同样道理,薄也不是细瘦,也就是说笔法的厚薄都不仅仅是形质上能够全部呈现出来的。
魏晋书风没有肥壮感,而笔笔都见神韵风骨;瘦金体瘦如丝线
,却气力势入丝入扣。
颜真卿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金冬心,金石入点画,厚而不肥腻,厚而不干枯,足见功力非凡。
但厚就不一定就是功力的标志
有人崇拜颜真卿吴昌硕何绍基胜过王羲之、赵佶、启功的书风,以为颜真卿吴昌硕何绍基的点画线条高于王羲之高于瘦金体
只能说这种观点有些审美认知上的缺陷,或者说有些自以为是。
最近看了一位评论赵之谦与钱松的印风时说:赵之谦的点画单薄,钱松的浑厚。
我仔细拜读了两位大师的印谱,我赞同赵之谦对钱松的评价,赵之谦说“叔盖以轻行取势”。
赵之谦认为钱松善于用浅刻刀法传递出“势”的韵味。钱松自身对浅刻亦有明确的说明,如“胡鼻山胡鼻山人”印边款:“予奏刀漫拟汉人两面印,浅刻之。”
而赵之谦对自己的评价是“深刻”,他能用汉魏六朝金石文字体势入印,刀法如笔法,深耕势裹,如魏晋笔法。
形质上而言钱松浑厚朴拙,赵之谦刚润轻秀。但其实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刀锋所致,表现出两种艺术主张,我们不能简单的以形断高低。
赵之谦的刀锋特点如王羲之用笔,如瘦金体,刀锋力内敛不外泄,钱松刀锋张力势满露外。一个是王羲之,一个是颜真卿,就刀法而言,赵之谦胜与钱松,但就印章艺术而言,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书法创作时,就不会刻意追求点画的所谓金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