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抗战片讨论人性的故事(抗战片讨论人性)

抗战片讨论人性的故事(抗战片讨论人性)总之,就因为大三屋子里有亮,被“我“发现了,引发出了后面一系列的事件,包括自己的死亡。你说说,这是不是自找的。手机/电脑前的男同胞们,不是吗!村民马大三,这是男一号。用心照看鬼子,却被鬼子砍头。为了鬼子好好活着,自己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却让鬼子吃好,穿好,睡好。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真的是“尊前只恐伤狼意,阁泪汪汪不敢垂”。当然,有人说马大三是被逼的。其实,马大三是自找的。为什么这样说。你想想,村上也有好几户人家,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放他家。因为那天晚上,马大三正跟美丽寡妇滚床单,本来夜深人静,朦朦胧胧,很美好,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只能听见彼此的声音。但是马大三非要点亮蜡烛看看人家。为什么非要看看。我分析,是男人的一种征服心理在作祟,是男人征服欲望的体现,想看看被征服的一方是什么样子,多么享受。

《鬼子来了》观后感

抗战片讨论人性的故事(抗战片讨论人性)(1)

这是一部好评如潮的电影。影片开头,一个村子被扔进来一个日本鬼子和一个中国翻译,所以名字叫《鬼子来了》。情节也很简单,没有烧脑的剧情,没有让人惊悚的画面,甚至大部分画面都是黑白色,给人一种老电影的感觉。

但,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电影,那就大错特错了,你要知道,他的导演是姜文,一个从来不给你好好拍电影的鬼才导演。很多人说,《红楼梦》如果当作言情小说来看,那就太辜负作者的一片苦心了。《鬼子来了》也是,你不认认真真看上几遍,真的很难理解姜导的良苦用心。

下面,在下珍惜就跟您聊聊,《鬼子来了》。

一 “尊前只恐伤狼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抗战片讨论人性的故事(抗战片讨论人性)(2)

马大三

村民马大三,这是男一号。用心照看鬼子,却被鬼子砍头。为了鬼子好好活着,自己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却让鬼子吃好,穿好,睡好。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真的是“尊前只恐伤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当然,有人说马大三是被逼的。

其实,马大三是自找的。为什么这样说。你想想,村上也有好几户人家,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放他家。因为那天晚上,马大三正跟美丽寡妇滚床单,本来夜深人静,朦朦胧胧,很美好,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只能听见彼此的声音。但是马大三非要点亮蜡烛看看人家。为什么非要看看。我分析,是男人的一种征服心理在作祟,是男人征服欲望的体现,想看看被征服的一方是什么样子,多么享受。

手机/电脑前的男同胞们,不是吗!

总之,就因为大三屋子里有亮,被“我“发现了,引发出了后面一系列的事件,包括自己的死亡。你说说,这是不是自找的。

命运跟马大三开了个玩笑,马大三接不住;命运出招了,但马大三并没有见招拆招的能力。“我“说了,大年三十会过来取人。那么在三十前,马大三给他们好吃好喝,好好照顾,我还能理解。毕竟人家有求于我,虽然是被迫的。但三十过后,马大三的操作,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

三十过后,如何处理鬼子,村里想了好几个方案。

第一个,大伙抽红豆决定,谁来动手杀鬼子,结果命运又跟马大三开了个玩笑,两个红豆全是他抽的。两个人的事情变成他一个人的事情。其实,马大三完全可以提出异议,两个红豆,是为了有两个人办这个事情,但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明显与初衷不符合。抽签结果是有了,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完全可以重来,或者再选出一个人,跟我一起干。我想,如果马大三提出来,应该没有人反对。但是马大三并没有提出异议。而是悲壮地接受了这个结果。那他只能一条路走到底。

但是,马大三并没有杀了鬼子,也就是说,会议的结果他并没有执行,这就有点执行力不强了。当时的农村社会,没有什么法律,几个人讨论出来的结果,可以说就具有法律效力。是大三必须执行的,虽说杀人不对,但当时那个战争年代,又算什么呢?

马大三是没有杀了鬼子,但最后全村人都被鬼子杀了,早点处理了鬼子,不就没这样的惨剧了吗?

所以说马大三:没有规则意识,愿赌不服输

没有杀鬼子,被大伙发现了,众人对大三群起而攻之,大三这时在干什么,在哭,除了哭,也说了实话,不敢杀人,害怕。如果此时大三再去杀鬼子,村里人也不会说什么,毕竟哭也哭了,村民也都理解,但大三还是没有杀鬼子,也就是说,大三又救了鬼子一命。

看到这里,很多观众的反应跟八婶子一样,大三不像个爷们,我的第一反应也是。但之后,对大三多了一份同情,毕竟两条人命,虽是战争年代,但这个村子离战争太遥远了,村民被日本人迷惑的太深了,不知战争为何物。

所以说马大三是温室里的花朵,笼子里的小鸟,没有斩钉截铁的气魄,遇事优柔寡断

人没杀,大家又考虑了第二个方案,找外援。村里人都不敢杀人,只能找外面人。只能是第一件事办得不利索的大三去找,这也是将功补过的机会。

找到了四表姐夫,人家说办不成,那我马大三就回家。这里都没问题。但是豆子被人家强行留下,就有问题了。

大三也知道,四表姐夫这么做不对,所以表姐夫问他明白不,他说不明白,结果表姐夫一巴掌打过去,他就明白了。

大三,吃软不吃硬呀。别人一生气,自己就蔫了

之后见了刘爷,马大三的没常识,暴露无遗。

“八大臣“是谁,是清朝咸丰皇帝在临死前安排的八个顾命大臣,结果都被慈禧清算,其中一个被斩立决。被斩首是什么时候,是1861年了。而当时是哪一年,是1945年。刘爷就算1861年出生,活到1945年,也要84岁了。就算当时20岁,也要100多岁了,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怎么可能活这么久,就算现在,也很难呀。

但大三偏偏就信了,表姐夫也是抓住了大三的没常识这个缺点。

所以,我认为,四表姐夫跟刘爷在联手给大三下套。最后大三被砍,他俩也在一起。

四表姐夫说我不合适,我给你推荐一个人,这个人大有来头,而且还不要你东西,这样大三也不会记恨豆子被拿。

推荐的人,大三们不熟悉,那表姐夫就可以使劲吹嘘人家如何厉害。

刘爷最后没有把鬼子杀死,也不怪我表姐夫,毕竟我只是推荐,用不用你们说了算。最后没成功,你们还把刘爷的一世英名给毁了,怎么对得起我?

这真是连环套呀。大三,包括村子里的人,都被蒙在鼓里。

我敢断定,四表姐夫根本就不会百步穿杨,他会的就是吹牛!还什么有颗中国人的良心,真要有良心,还欺负大三?

反过来,大三,不会思考,别人说啥是啥

人是杀不死了,村民只有想出第三个方案,送他们回去。

这个方案是花屋提出来的,是否可行,村民是有争议的。但大三极力劝说,要把日本子送回去。这可真是把乡亲往火坑里面推,但从大三的角度来说,他也没做错。当得知皇军要给他们村六车粮食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看他的反应,这一段时期的压抑,总算都释放出来了!但他的错误在于过于相信鬼子。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鬼子来到村里,是带来了粮食,还带了很多粮食,但也给村里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灾难。

可以说,马大三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在救鬼子,最后,让鬼子彻底回到了军营,而全村也被屠杀。

之后,马大三做了最后一件事,就是冲进战俘营,杀鬼子。

这次,总算有点血性了,也是对自己之前一系列操作的彻底否定,但是,一切都太晚了,按照中国高官的说法,战争已经结束了,日本子都投降了,不能再滥杀无辜了。

唯一的一次血性,唯一的一次暴怒,换来的却是身首异处。

马大三就如同走进了命运的漩涡里,眼前无路,一片漆黑,一只大手伸向他,左右摆弄,大三不知道如何是好。

被斩首前,当他听着台上的中国军官在长篇大论,心中会不会万马奔腾,当初不就是你们的一只小部队,把日本子放到我家里的吗?

看着即将对他行刑的花屋,心中会不会万般悔恨,“我不干那个要你们命的事,你们也别干那要我的命的事”。当时的话语,掷地有声,但换来的,是自己人头落地,花屋安然无恙。

这是马大三的悲剧,也是整个村子的悲剧。

那我们就要想,为什么会这样,鬼子没事,大三反倒人头落地。

通过前面的三件事,我总结了大三的如下性格特点:

没有执行力,愿赌不服输;

没有斩钉截铁的气魄,遇事优柔寡断;

吃软不吃硬,别人一生气,自己就蔫了;

不会思考,别人说啥是啥;

但是马大三为什么会这样。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这可能是农业社会走不出去的死循环

抗战片讨论人性的故事(抗战片讨论人性)(3)

这是珍惜 绘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勤劳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除了种地,饲养牲口,也不会别的。天天想的也是自己的“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也不会思考别的。庄稼稳定,有收成是最重要的,也不愿意冒险干别的,不知道外面社会的险恶。农业社会是人情社会,情大于法,根本就没有契约精神。

所以马大三拒不执行杀鬼子的决定,因为没有契约精神;马大三优柔寡断,因为他不愿意冒险;人情社会,不愿意跟别人翻脸,别人一生气,他就认怂;没有深度思考,导致别人说啥是啥;根本不知道,放鬼子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

说了这么多的不足,那大三有没有什么优点呢,有,善良和老实,有小聪明。善良和老实不必说。

自己照看鬼子的事情,变成全村人的事情,是他的小聪明;村子里来了另外两个鬼子,为了不让这二位察觉村子关着鬼子,又是给他们杀鸡,杀驴,都是小聪明的体现。

但这只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日本人没有感谢他,村民也都因为他而被杀。

大联欢的时候,六旺跟日本队长嬉皮笑脸,动手动脚,背个凳子四处游荡,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联欢晚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谁知第一个被杀的人就是他;

二脖子也认为自己两头都有面儿,跟大伙说我跟“森塞”有面儿,又说我对全村的功劳很大,我是脑袋掖裤腰带里面。大伙疯狂质问大三的时候,二脖子是第一个脑袋撂桌子上的,也是杠精一个;

舅姥爷应该是大家非常敬重的一位人物。但也是一个老好人,没脾气。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山上住的,水上来的,都招惹不起。可见也是逆来顺受的性格。

至于八婶子,笔者认为是一位自带喜感的人物,也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妇女。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走到哪里别人都高看我一眼。”

“你吃我得了。”

“那不成你儿子了吗?”

说实话,没有点心理素质,跟她说话真能被噎死。

在联欢会上不顾老脸唱偷看女婿曲子,也是八婶子的高光时刻,在那个场合,也就只有她敢于亮相。

村子里最痛恨日本鬼子是岁数最大,腿脚不方便,还没了儿子的七爷。而且七爷还是预言帝,预言村民早晚死马大三手里,他要把鬼子掐死,都实现了。每次大伙商量事情的时候,都是七爷表达对鬼子的愤怒。可以说,七爷是当时唯一一个清醒的人,可惜,他说话不算数,也是非常可怜的一位老人。

每一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这个国人的缩影。

如今,战争早已远去,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古代。各位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的一个伪纪录片,就知道我说的是事实。

列强走了,日本子也走了,但我们的抗战还没有成功,思想上的抗战,还要继续。

二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说完马大三,再说说另一个中国人,没错,就是翻译董汉臣。

抗战片讨论人性的故事(抗战片讨论人性)(4)

董汉臣

董汉臣是聪明人,审问的时候,他就非常聪明,跟花屋说,我们不要死。

作为一个日语翻译,落在中国人手里,不会有好下场。中国人痛恨日本人,可能更痛恨汉奸,在国人眼里,董汉臣就是汉奸,虽然董汉臣也是为了生存。

董汉臣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村民在录口供的时候,董汉臣把花屋美化了,而且把日本子的军事情况和盘托出。

董汉臣是为了自保,不想把自己和花屋描述成人见人恨的模样,所以花屋的话他一句也没有翻译对。

董汉臣的求生方法也很有策略。跟马大三套近乎,一口一个咱们都是中国人,一口一个哥,又很关心大三,打感情牌。

为了逃跑,他想了两个计策:

第一个就是吃白面,他说这是花屋想吃。完了跟花屋说,吃不到就可以绝食示威。

但是他低估了马大三。为了他们吃好喝好,马大三立场很坚定,自己哪怕借一还八,也要给他们白面吃,还包了饺子。

第二个就是,当花屋要学中文骂大三的时候,董汉臣也教了句经典的:“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花屋成为了儿子,大三成为了爷,都是让大三高兴,可以放他一马。大三听了这句话,心情也非常好。

可惜这两招都不管用,他们还是要上路的。

最后,董汉臣说了句实话:我成也这张嘴,败也这张嘴,我要不学日本话,我能受这罪,下辈子再当人,我就当个哑巴。

靠说话吃饭的人,下辈子宁可不说话。

可知他当时心里有多么的崩溃。

临死的时候,董汉臣只是笑,一句话也不说。

我知道,有些人会说董汉臣是个地地道道的汉奸,死有余辜。我承认说得对。但我们也要看到,董汉臣确实有他的无奈。

他说他老家东北的,你就知道,日本人已经觊觎东北好久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正式侵占东北,势如破竹。1932年2月,东北全部沦陷,日本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的奴役和殖民统治。1931年,董汉臣也就14岁,他从小的成长环境可想而知,日本,是他无法回避的国家和文化。至于说反抗,你认为有可能吗?

但董汉臣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吗,当然有,而且很严重。

教小孩子日语,“墙里有日本人”。董汉臣应该清楚地知道,一旦日本人知道了村里有鬼子,那村民会是什么下场,但他还是做了,哪怕搭上全村人的性命,他也要活下去。可以说,作为翻译官,他肯定直接,间接地害过不少中国人。

说到底,董汉臣是帮日本人做事,日本人是他的金主,为日本人谋利益本身没有错。就像律师也可以为坏人打官司。但是,作为日本人与中国人沟通的桥梁,他完全有枪口抬高一厘米的可能。

君不见,明朝太子朱标,运用自己太子的身份使众兄弟多次免于父亲朱元璋的惩罚;二战中,奥斯卡·辛德勒运用自己德国大老板的身份,拯救了多少无辜的犹太人。

但董汉臣什么都没有做。

他与村民不同,他是受过教育,见过世面,有一定水平的人。他都自甘堕落,损人利己。可见当时我们确实有一批知识分子甘做文化汉奸。

在日本人眼里,他们没有什么地位,酒冢就不把他当回事。但是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董汉臣真的从大三手中逃跑了,他会去哪里?

肯定还是去日本鬼子那边,中国人连白面都不能吃,日本建设的大东亚共荣圈多么美好。说不定还会叫日本人过来把村民全部杀掉。被村民俘虏的事情,他可不想让主子日本人知道,在日本人面前他称中国人为支那人,就连与村民签订的契约,他也说可以不执行。在日本人面前,他必须卑躬屈膝地显示出在中国人面前的高人一等。

二鬼子比鬼子更可怕。我们身边儿“二鬼子”还少吗?

他们是西方精神文化的附庸,在他们眼里,西方文化是先进的,至高无上的,不容否定的。

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大刀长矛,他们怕了,他们妥协了,他们不敢亮剑。

他们的性格,是懦弱的,不是坚强的。温柔乡里面住久了,失去了斗志。

他们跪了。

跪久了,就站不起来!

先辈们的怒吼“站起来,不准跪”需要时时提醒我们这个民族。

我们的抗战,还要继续。

三 倭人看似人,兽心安可测

抗战片讨论人性的故事(抗战片讨论人性)(5)

花屋

鬼子来了,鬼子来了。怎么可能不说说鬼子呢?

就先说说戏份比较多的花屋吧。

花屋的心理变化比较大。

“录口供”的时候,花屋宁死不屈。要不你杀了我,要不我杀了你。

吃饺子前,还要学中国话,骂村民,以求死。

但真吃了饺子,他又觉得这样死去不值得,但绝不会求饶。

大三请回了一刀刘后,花屋认为支那人的命不值钱,也认为自己没有英雄色彩。

当时的花屋,满脑子都是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要为祖国光荣牺牲。这是典型的日本军人的样子。

日本人在中国推行奴化教育,搞什么“大东亚共荣圈”,在国内,却肆意的给民众洗脑,使民众成为杀人机器。

当他从一刀刘手中死里逃生的时候,他的心理有了第一次重大的变化。

他真的不想死,这次不想学骂人的话,要学好话,想活下来。

而且第一次对自己的身份认知有了转变,自己不是军人,而是农民。养蚕的,不是杀人的。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因为两点:

面对一刀刘,面对死亡,真的怕死。花屋虽然在日本接受了军国主义教育,但真的面对死亡,他也怕。

村民对他确实非常好。人心都是肉长的,别人真心待我,我怎么不感动。日本国内对中国都是丑化的宣传,但真正到了中国,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地方。

但花屋会彻底由坏变好吗?

当然不会。

作为一个日本人,接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军人,怎么可能仅凭一段时间的感化就能彻底改变的。

回到了日本军营,花屋一开始对村民还有感激之情,但在队长的一次次的逼问和暗示下,他心里的那个猛兽又出来了,首先杀村民的就是他,这是他极力地撇清与村民关系的表现。这段经历,成为了他不堪回首的记忆。

这是日本人性格中典型特点,可能一时会感谢你,但本性是不会变的

除了花屋,军官酒冢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第一次出场,耀武扬威,但你看他接电话的时候,完全就是猥琐的样子。

抗战片讨论人性的故事(抗战片讨论人性)(6)

酒冢

口口声声说皇军是讲信用的,有了契约,必须要执行。说了给村民粮食,就必须给。

但是,明知日本已经投降了,也没有放下武器,还在屠杀村民。

在一片火海中,天皇念着投降诏书。这个时候,你还相信日本人讲信用,知恩图报?

日本人是披着羊皮的狼

至于酒冢最后说什么已经放下武器不能再用枪了,更是对自己的伪装。

中国军官让日本人杀大三,酒冢选择了花屋来执行这个任务。

这就是在诛心呀。有人说这段故事由花屋开始,也应该由花屋来了结。

但我更愿相信,酒冢就是让大三痛苦地死去。全村人都杀光了,怎么可能放过你大三,绝对不能放过。

你不冲进鬼子营吗,不是要杀我们吗?那我就让你帮助过的人杀你。

看你痛苦不?

这不是诛心,是什么?

不错,日本人工于心计,是一个善于伪装的民族

表面对你好,背后常常会捅你一刀。你表面看起来很强大,但日本人正在背后研究你,麻痹你,酒冢对中国的地理和历史就非常熟悉,日本对挂甲台的统治,也呈现了某种“和谐”。

这正是日本的险恶用心!

抗战虽然胜利,但我们邻居贼心不死。

我们虽然打败了日本人,但只是阶段性的胜利。

虽说目前我国日渐强大,再也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了,我国与日本也是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但小日本,对于侵华的罪行,就没有认真忏悔过,什么中日友好,只是日本人迷惑人的幌子。

毫不夸张得说,这场战争,我们要一直打下去。

我辈努力!

四 结语

说实话,看完这个电影,有很多话想跟大家说说。尤其导演是姜文,尤其讲的还是抗日战争的事。

为什么?

因为笔者老家就是东北的。

从小,我的奶奶,我的长辈就给我讲述着日本侵略的故事。

一个个战争古迹,一个个纪念馆,都在无声地述说着那段痛苦的历史。

抗战片讨论人性的故事(抗战片讨论人性)(7)

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我们的邻国,就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如今我已长大,也离开了我的家乡,在异乡打拼。但回首往事,无论以多么理性的心态来看那段历史,都是屈辱不堪,无法忘记的。今天的时代,战争已经远去,但是战争我们不能忘记,也不应该,也不能忘记。

这不是记仇,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一种时刻让自己强大的提醒。

提醒自己,我们以前受过屈辱,我们有着痛苦的记忆,我们曾经积贫积弱。

如果我们依旧弱小,鬼子还会回来!

提醒自己,我们要自强,我们要强大,我们要富强。

每年九一八,沈阳都会拉防空警报,这是日本侵华的开端,是中国灾难的开始。

每年十二月十三日,南京上空都有警报声音徘徊,为死难同胞默哀。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战争,并没有结束,吾辈还需自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