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从五弦到七弦的过程(古琴的琴式常见只有十几种)
古琴从五弦到七弦的过程(古琴的琴式常见只有十几种)鸣凤琴(图9)[9]。南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通长126.5厘米、肩宽22.7厘米、尾宽16.0厘米厘米。长椭圆形龙池、凤沼;岳山长几乎与琴边齐,肩在三徽与四徽中间,腰上至八徽偏上、下至十徽偏下,足在九徽,龙池上至四徽与五徽中间、下至七徽,凤沼上至十一徽偏上、下至十三徽偏下;通体原髹栗壳色漆,朱漆修补,鹿角灰胎较薄。方形琴头,琴项和琴腰呈内收四联弧状,其整体形制与故宫博物院藏飞泉琴基本一致,只是项和腰为内收四联弧,因此可将其琴式定名为连珠式变体。图8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轻雷琴飞泉琴(图7)[7]。晚唐,故宫博物院藏。通长121.6厘米、肩宽20.1厘米、尾宽14.4厘米厘米。长椭圆形龙池、凤沼;岳山长不至琴边,肩在三徽与四徽中间,腰上至八徽、下至十一徽,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龙池上至四徽与五徽中间、下至七徽,凤沼上至十徽与十一徽中间、下至十三徽;栗壳色漆,朱漆修补,鹿角灰胎
顾博士讲传统古琴斫制技艺G159:无名琴之三
小编所撰原文,发表于河南博物院网站《每周一品》栏目。
比较研究:
在现在存世的历代传世古琴实物中,常见的琴式只有十几种,并且大多都较为规范,但也有一些古琴实物的琴式与常见的琴式接近,可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类似河南博物院藏的这件无名七弦琴与传统伏羲式古琴和仲尼式古琴的情况。古琴不同琴式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琴首、琴头、琴项和琴腰等部位。
飞泉琴(图7)[7]。晚唐,故宫博物院藏。通长121.6厘米、肩宽20.1厘米、尾宽14.4厘米厘米。长椭圆形龙池、凤沼;岳山长不至琴边,肩在三徽与四徽中间,腰上至八徽、下至十一徽,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龙池上至四徽与五徽中间、下至七徽,凤沼上至十徽与十一徽中间、下至十三徽;栗壳色漆,朱漆修补,鹿角灰胎。方形琴头,琴项和琴腰呈内收三联弧状、弧之间的凸起较小,《故宫古琴》《中国古琴珍萃》《音乐文物大系》《蠡测偶录集》等文献将其定为连珠式,这一形制是现在较为认可的连珠式古琴的形制。
图7 故宫博物院藏飞泉琴
轻雷琴(图8)[8]。唐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通长118.6厘米、肩宽19.6厘米、尾宽14.5厘米厘米。圆形龙池,长椭圆形凤沼;岳山长不至琴边,肩在三徽偏下,腰上至八徽偏下、下至十一徽偏下,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龙池上至六徽偏上、下至七徽偏上,凤沼上至十二徽偏上、下至十三徽;黑色漆,漆质较硬,黑漆之上加有一层赤黑相间的面漆,底层灰胎下有麻布。小弧形琴头,琴项和琴腰呈内收三联弧状,其整体形制与故宫博物院藏飞泉琴基本一致,但琴头形制有些差异,因此可将其琴式定名为连珠式变体。
图8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轻雷琴
鸣凤琴(图9)[9]。南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通长126.5厘米、肩宽22.7厘米、尾宽16.0厘米厘米。长椭圆形龙池、凤沼;岳山长几乎与琴边齐,肩在三徽与四徽中间,腰上至八徽偏上、下至十徽偏下,足在九徽,龙池上至四徽与五徽中间、下至七徽,凤沼上至十一徽偏上、下至十三徽偏下;通体原髹栗壳色漆,朱漆修补,鹿角灰胎较薄。方形琴头,琴项和琴腰呈内收四联弧状,其整体形制与故宫博物院藏飞泉琴基本一致,只是项和腰为内收四联弧,因此可将其琴式定名为连珠式变体。
图9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鸣凤琴
九霄环佩琴(图10)[10]。唐代,沈兴顺藏。通长122.0厘米、肩宽22.3厘米、尾宽16.3厘米厘米。圆形龙池、凤沼;岳山长与琴边齐,肩在三徽与四徽中间,腰上至七徽与八徽中间、下至十徽,足在九徽,池中在六徽偏上,沼中在十一徽;褐色漆,鹿角灰胎。方形琴头,琴项和琴腰呈内收双连弧形状,项中凸起较尖,腰中凸起较圆、呈外凸小圆弧状,《中国古琴民间典藏》《中国古琴珍萃2》《辽宁省博物馆藏九霄环佩琴的乐器工艺学初探》等文献将其定为霹雳式,这一形制是现在较为认可的霹雳式古琴的形制。
图10 沈兴顺藏九霄环佩琴
松石间意琴(图11)[11]。宋代,樊伯炎藏。通长126.0厘米、肩宽21.0厘米、尾宽13.0厘米厘米。长方形龙池、凤沼;岳山长不与琴边齐,肩在二徽与三徽中间,腰上至八徽偏上、下至十一徽偏上,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龙池上至四徽偏下、下至七徽偏上,凤沼上至十徽、下至十三徽偏上;栗壳色漆,鹿角灰胎。小弧形琴头,琴项和琴腰呈内收双联弧状,项中和腰中凸起较圆,其整体形制与沈兴顺藏九霄环佩琴基本一致,只是琴头和琴项有些差异,因此可将其琴式定名为霹雳式变体。
图11 樊伯炎藏松石间意琴
万壑松琴(图12)[12]。明代,山东省博物馆藏。通长123.0厘米、肩宽20.4厘米、尾宽14.7厘米。岳山长与琴边齐,肩在二徽与三徽中间,腰上至八徽偏上、下至十徽,足在九徽;黑色漆。平直琴首、琴首中部有一小凸起,方形琴头、琴头下部稍凸,平底小弧形琴项,浅平底琴腰,其形制与传统的仲尼式古琴(比如故宫博物院藏仲尼式万壑松琴)基本一致,只是在琴首、琴头和琴项处稍有差异,因此可将其琴式定名为仲尼式变体。
图12 山东省博物馆藏万壑松琴
左宗棠遗琴(图13)[13]。清代,湖南省博物馆藏。通长127.0厘米、肩宽20.0厘米、尾宽16.0厘米。长方形龙池、凤沼;岳山长与琴边齐,肩在三徽,腰上至八徽偏下、下至十一徽,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龙池上至四徽、下至七徽,凤沼上至十徽、下至十三徽;栗壳色漆。平首,方头,平底弧形项、较深,平底弧形琴腰、较深,其形制与传统的仲尼式古琴基本一致,只是琴项、琴腰处稍有差异,因此可将其琴式定名为仲尼式变体。
图13 湖南省博物馆藏左宗棠遗琴
彩凤鸣岐琴(图14)[14]。中唐,浙江省博物馆藏。通长124.8厘米、最宽18.8厘米、尾宽12.4厘米厘米。三徽与四徽间琴体最宽;长椭圆形龙池、凤沼;岳山长与琴边齐,足在十徽偏上,龙池上至五徽、下至七徽偏下,凤沼上至十徽与十一徽中间、下至十三徽;琴背以栗壳色原漆为主,间零星朱漆,朱漆修补,鹿角灰胎,漆灰较厚。平直琴首,方形琴头,两边琴侧自首至尾作对称小波浪形、整体呈外凸大弧形、中部明显较两头隆起,琴项、琴肩、琴腰不明显,琴体前部整体要宽与后部,《非凡的心声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槁木奇功》《浙江省博物馆藏琴》《唐“彩凤鸣岐”七弦琴》等文献将其定为落霞式,这一形制是现在较为认可的落霞式古琴的形制。
图14 浙江省博物馆藏彩凤鸣岐琴
云泉琴(图15)[15]。明代。通长128.5厘米、最宽18.5厘米、尾宽13.0厘米厘米。长方形龙池、凤沼;岳山长与琴边齐,足在十徽,龙池上至四徽与五徽中间、下至七徽,凤沼上至十二徽偏上、下至十三徽偏下;栗壳色漆。小圆弧形琴首、琴头,两侧边外沿整体较直,两边琴侧自首至尾作对称波浪形、波形宽度差别较大,其形制与浙江省博物馆藏彩凤鸣岐琴基本一致,只是琴头和两侧边稍有差异,因此可将其琴式定名为落霞式变体。
图15 云泉琴
道光三年琴(图16)[16]。清代,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通长119.0厘米、最宽17.2厘米、尾宽13.1厘米厘米。长方形龙池、凤沼;岳山长与琴边齐,足在九徽与十徽中间,龙池上至四徽偏下、下至七徽偏上,凤沼上至十一徽、下至十三徽;暗红色漆,薄鹿角灰胎。平直琴首,方形琴头,两侧边呈对称小波浪形、外沿几乎成一直线、中部隆起不明显,其形制与浙江省博物馆藏彩凤鸣岐琴基本一致,只是琴体侧边较为平直,因此可将其琴式定名为落霞式变体。
图16 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道光三年琴
纵观现存的历代古琴实物,大多琴式都较为规范,基本都是常见的十几种[17],但是通过以上对比也可以看出一些古琴实物的形制,在传统琴式的基础上有些许演变的痕迹,这一现象简单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古代在制作古琴的形制时,基本都遵循传统的审美和实践经验总结;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也在进行着不断革新的尝试,只是这种革新的程度有限,并且流传较少、影响较小。从此意义上讲,华夏民族之向心力稳固,其审美心理也是长期稳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