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皇帝刘邦家世(汉高祖刘邦家世身世考证)
平民皇帝刘邦家世(汉高祖刘邦家世身世考证)在刘邦出生的前30年,即公元前286年,齐、魏、楚三国灭了古老的宋国,三分其地。沛县归楚,丰邑归魏,故刘邦是魏国人而不是楚国人。项羽垓下分封,估计有个口实,刘邦国籍不明,于楚于魏都不合适,故以“巴蜀亦关中地也”把他迁到汉中。 尧帝是中国“让天下”的第一圣人。从刘邦后来的国家理念和治国思想来看,他是以承继尧帝的道统自居的,也是以尧帝为榜样而自励自律的,故其行事、为人、为政,颇有气象! 二、刘邦是魏国人而不是楚国人。 由于写秦汉之际这段历史的,他是唯一人,绝对的权威,后人只有顺着他写的去讲解,而且深信不疑地讲解。故两千年传下来,众叛亲离、只知烧杀的项羽反而形象高大,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刘邦反而委琐。这场遥远的大迷雾,至今还未散去。 书是人写的,人又是最狡猾的动物。太史公的确是写作高手,他并不直接攻讦,因此都认为他客观公正。史纪这种三流着作为何能广为留传,只有一个原因秦汉之际的史事一片空白,因
性格固然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但在中国,一个人的家世和身世对一个人的事业却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陈胜、吴广起义,都要托扶苏和项燕之名,足见那时名份具有招牌效应。招牌小了就不能聚众,就难以成事。有人给刘邦编了个“赤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这个无害的谎言是用来惑众的,倒也无伤刘邦的大雅,但刘邦究竟出自哪门? 细看秦末这个大舞台,登台的主角几乎全是六国时将相的子孙。
两千多年来,对刘邦的家世、尤其是他个人的身世,几乎无人去考证,只知侈谈他是个“无赖”。因此笔者在这事上颇下功夫,以扫两千年来的迷雾,还我汉家高祖以真面目。 其实,《汉书.高帝纪下》的末尾,是将刘邦的家世讲得很清楚的,《史记》也透露了他的身世,笔者并无发明。只是根据身世可通过传记来了解,家世是讲世代的传承关系,就必须看“谱牒”,“谱牒”就是“族谱”。
司马迁写《史记》时,由于职务关系能看到其它各国的“谱牒”,故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第一句就说:“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因此根据“谱牒”他能写出若干部《世家》。 而皇室的族谱称为“御牒”,属“宗正”管,“宗正”是九卿之一,专管皇族的事务,姓刘的才能担任。 《史记》是司马迁的私人著作,偷偷写,他死后多年才由孙辈献出来。他能借工作之便看到其它的“谱牒”,可能无权也无由查看皇氏的“御牒”。《史记》和《汉书》作归纳总结而已。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作者的作品都是抒发情怀之作。太史公在历数前人的著述后,也讲明“……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报任安书) 。太史公坦承他是有所“郁结”的,由于“不得通其道”,才效左丘、孙子“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因此,凡涉及他的家世和悲怆的身世,他的情怀是悲凉而悲愤的,绝没有好心情!
情怀中的难言之隐就称之为“情结”,太史公称为“郁结”。作者有一定的情结是难免之事,读者大多是能理解和谅解的。 由于司马迁对汉王朝有两大情结使他不能释怀,故两汉时期认为他的书有“怨言”,《史记》是列为“谤书”的,故在两汉时期他的书并不倡行,直到宋朝才开始刊印。
他对汉家的两大情结是什么呢?
—、汉武帝对他动了腐刑,他在《报任安书》中有近乎愤懑的抒发,其情至哀至切,有令人拍案之效,因此他对汉武帝极尽讥诮。《汉武本纪》中他不便直书,却在其它篇章中如《货殖列传》,就有不少挖苦之语。其实只要读一读《汉武本纪》就知道他的情怀了。
二、另一个情结由于十分隐蔽,往往使人难以觉察,这涉及到他的家世。
司马迁在《史记》的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中谈到,他的六世祖是司马卯(=昂)。
这司马卯是何人? 司马卯是张耳的部将,入关后项羽封为殷王,都朝歌。刘邦北定三秦后,曾“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将殷王灭了,并将其土改为河内郡。站在司马氏的角度,这可是“世仇”了。
不过司马迁又说,司马卯归顺了汉王,并随刘邦杀入了彭城。 (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汉之伐楚,卯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史记-太史公自序) 。彭城之战后,司马迁在谈及他六世祖司马卯的结局时,只用了一个字—“死”。 怎么死的?是战死的还是被刘邦杀死的?他一字不提,其中隐藏的情结自不言而喻。
这两件事自然构成了他对汉室“旧仇新恨”的情结。这情结的疙瘩只有通过著述才能“以舒其愤”。所以在他笔下的刘邦和刘彻,绝不会是好模样,故司马迁抑刘扬项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写秦汉之际这段历史的,他是唯一人,绝对的权威,后人只有顺着他写的去讲解,而且深信不疑地讲解。故两千年传下来,众叛亲离、只知烧杀的项羽反而形象高大,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刘邦反而委琐。这场遥远的大迷雾,至今还未散去。
书是人写的,人又是最狡猾的动物。太史公的确是写作高手,他并不直接攻讦,因此都认为他客观公正。史纪这种三流着作为何能广为留传,只有一个原因秦汉之际的史事一片空白,因为陆贾的《楚汉春秋》失传了。由于司马迁无缘看到刘氏的谱牒,对刘邦的家世和身世造成了重大的缺失,是一种遗憾,以致后人乌七八糟地乱说。
好在他们记事广泛,这里记一点,那里留一笔,我们就学考古者,细细审视,详加揣摩,仔细研读,合理推论,缺失的部份也就大致能拼凑出来了。例如刘邦的家世和身世,并无明载,但将《史记》和《汉书》的零星记载,经过考证是能整理出来的,这就填补了历史的大空白。
刘邦家世身世考
这两个命题牵涉到20个考证项目,是本书的重点。但由于论据颇多,引经据典,学究气重,讲来繁琐,令人沉闷,故只讲结论。考证附后,仅供阅读。
一、刘邦是尧帝的七十六世孙。
尧帝是中国“让天下”的第一圣人。从刘邦后来的国家理念和治国思想来看,他是以承继尧帝的道统自居的,也是以尧帝为榜样而自励自律的,故其行事、为人、为政,颇有气象!
二、刘邦是魏国人而不是楚国人。
在刘邦出生的前30年,即公元前286年,齐、魏、楚三国灭了古老的宋国,三分其地。沛县归楚,丰邑归魏,故刘邦是魏国人而不是楚国人。项羽垓下分封,估计有个口实,刘邦国籍不明,于楚于魏都不合适,故以“巴蜀亦关中地也”把他迁到汉中。
三、刘清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大夫,于公元前227年迁丰。
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是魏国的大夫,于秦灭魏之前两年,即公元前227年,受魏王假派遣、携巨资到丰邑建都。刘邦征战15年,攻城无数。雍齿叛变后,他三次率兵攻丰邑,皆未能下,说明丰邑是按国都标准修建的。都城建好后,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于是劉氏散尽资财,取“卯金刀”之主笔改姓为金,隐姓埋名居于丰、沛间。
中国很多地方有个习俗,“活为金,死归刘”。这是说:你活着可以姓金,死了以后要归宗于刘氏—恢复刘姓。此事出自刘邦那一代。朝鲜在汉文帝时就是汉家的属国,所以姓金姓刘的较多。
四、刘邦于公元前256年生于大梁卿相之家,迁丰时已经29岁。
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59年生于邯郸歌伎之家,刘邦于公元前256年生于大梁卿相之家,他们相差仅三岁。刘邦前227年随曾祖父迁至丰邑,这年他29岁,秦灭魏时,他己31岁。
五、刘邦在大梁是魏大夫家的少公子。
由于刘邦生于大梁,长于大梁,是魏大夫家的少公子,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故刘邦志趣广泛,多才多艺,能赋诗作文、击筑而歌、拔剑起舞、会下围棋,(《西京杂记》上有详载)他性格开朗,豁达大度,待站岗的士卒如故旧。优裕、无忧无虑的少公子环境,故少小“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一旦家道中衰,也就无业赖以为生了。
六、刘家迁到丰邑后还不是小户人家。
刘邦的四弟名交,字游。刘交好诗,当时有《楚元王诗》传世。《汉书》说:“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
“浮丘伯”是指浮丘(县)名伯者。这位“伯”曾是荀子的门人。
秦始皇焚书是在公元前213年。这时,刘家已到丰、沛十四年了。在这之前,刘交与鲁地的穆生、白生、申公都向“伯”学诗。直到前213年秦焚书后才离别。因此刘家迁到丰邑后还不是小户人家,更不是农民。能送小儿子出国“留学”,刘家应该殷实。
七、刘邦长于“士大夫”之家,住丰邑城内,非农民,也不是什么“流氓”、“小浑浑”!
从刘邦的四弟刘交曾到鲁地留学来看,刘邦的家庭当时属于“士”这个阶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大五角星代表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易中天说,成年男子头上横插根棍子就是“士”,这个说法不对。《汉书.食货志》上明载:“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士农工商”这种划分阶层的理念,出现于晚周,在春秋时期前后就有了,相当古老。“学以居位曰士”,是指那些通过学习掌握有知识而在社会上谋取职位的人叫“士”。新中国成立时称为“小资产阶级”,现在称为“知识分子”,他们在国旗上有一席之地。
刘邦出身于卿相之家,他不事农工商之类的“家人生产作业”,当然是个知识分子,属于“士”。 因为他住城内,没有农田,绝不是“辟土殖谷”的农民,更不是一些社会学者戏称的“流氓”、“小浑浑”!
八、邦公交朋结友只去魏国的大梁,也能说明他是魏国人。
刘邦广交豪杰,立志灭秦,是国亡家破31岁以后的事。他常到大梁名士张耳与陈余那儿去,一住就是数月。刘邦交豪杰不去齐、燕、赵、韩、楚地,而只去魏国的大梁,也能说明他是魏国人。
九、刘邦是有显赫的家世和身世举事的,地位在项羽之上。
刘邦和项羽都是前209年9月举事的,一年后的前208年9月两人同时受封。鉴于刘邦显赫的家世和身世,出自“望族”,乃至“帝族”,故楚怀王熊心即位三个月后就封他为“武安侯”,兼砀郡长,将兵,作主将,西击咸阳。这年他48岁。
项羽封为“长安侯”,封地仅鲁邑—今曲阜,号鲁公,交出兵权,作宋义的次将,北上救赵。这年他25岁。这时刘邦的地位已在项羽之上了。当年11月项羽是靠哗变擅杀宋义而自称“上将军”的,楚怀王为稳定军心而被迫追认。
刘邦的身世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过去我们都读得不甚明白,甚至读错了。读史先读人,存在决定意识,只有弄清楚刘邦的身世,深入了解他的社会存在,才会对刘邦有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