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著作(人文学者葛剑雄)
葛剑雄著作(人文学者葛剑雄)当时 葛剑雄对自己选择的历史地理学专业并不了解 只是觉得专业里的“历史”和“地理”都是自己喜欢的 就选了这个冷门专业。考研究生首先要挑选学校、专业。“我一开始还想进北大有机会了 要到北大。但1978年报研究生 我刚刚结婚 30多岁 还没孩子 现实问题就来了 太太就说你念书我支持 为什么一定要到北京去呢?不能在上海吗?”因缘际会 葛剑雄就近报考了上海的复旦大学 并在激烈竞争中被成功录取。1962年 正在读高二的葛剑雄 在学校的一次体检中 被查出患开放性肺结核。拍片复查 确诊无误 他被迫休学治疗。由于身体不好 葛剑雄高中毕业后没能报考大学 心里一直是个遗憾。此后十多年 他在一所中学担任英语、政治老师 日子也算过得舒心。1977年 国家恢复高考 葛剑雄心中求学的火苗被点燃了 可当看到招生简章时 他又傻眼了:自己的年龄超了几个月 没资格报考。不过 还没等拔凉的心暖过来 机会又来了:研究生也公开招考
作为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专家 葛剑雄研究学术 也乐于做知识普及。除了学术上的成就以外 普通民众对葛剑雄的认识和定位是“关注公共领域的人文学者”。他愿意晒出“非主流”的观点 也乐当“葛大炮”。
过了古稀之年 肩上的担子一一卸下 葛剑雄不再追求具体的目标 虽然每天的状态依旧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他倒是乐在其中 心态也豁达了许多。孔子说 “七十而随心所欲 不逾矩” 不断反思自我 总结经验与对错 他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葛剑雄今年74岁 这位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除了微微驼背和头顶多出的几绺灰白发丝 与照片上精神抖擞的状态并无两样。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葛剑雄算是最早受益的一代人。1945年 葛剑雄出生于浙江湖州 家境贫寒 12岁跟随父母到上海前 连县城都没去过 只模糊记得“镇子衰败到极点 人都跑光了”。从小 他就对外头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知欲望。
1962年 正在读高二的葛剑雄 在学校的一次体检中 被查出患开放性肺结核。拍片复查 确诊无误 他被迫休学治疗。由于身体不好 葛剑雄高中毕业后没能报考大学 心里一直是个遗憾。此后十多年 他在一所中学担任英语、政治老师 日子也算过得舒心。
1977年 国家恢复高考 葛剑雄心中求学的火苗被点燃了 可当看到招生简章时 他又傻眼了:自己的年龄超了几个月 没资格报考。不过 还没等拔凉的心暖过来 机会又来了:研究生也公开招考了。
这一次 考试规定的年龄上限是45岁 而且还不限制学历。也就是说 高中学历的葛剑雄也能直接报考研究生 这让他喜出望外。
考研究生首先要挑选学校、专业。“我一开始还想进北大有机会了 要到北大。但1978年报研究生 我刚刚结婚 30多岁 还没孩子 现实问题就来了 太太就说你念书我支持 为什么一定要到北京去呢?不能在上海吗?”因缘际会 葛剑雄就近报考了上海的复旦大学 并在激烈竞争中被成功录取。
当时 葛剑雄对自己选择的历史地理学专业并不了解 只是觉得专业里的“历史”和“地理”都是自己喜欢的 就选了这个冷门专业。
1983年9月,葛剑雄与导师谭其骧教授、周振鹤(左)于复旦大学参加博士学位授予仪式。
他的导师谭其骧师从顾颉刚 是历史地理学专业的学科奠基人、中科院院士 也是当时全国高校里唯一一位工作在历史系的中科院院士。1978年2月开始 谭其骧因中风行动不便 葛剑雄研究生复试时 他还住在龙华医院 葛剑雄等人就在他病房里进行了复试。
开学之初 谭其骧是在医院的休息室里给研究生们上课的。后来出院了 学校考虑谭其骧学术活动比较多 就让葛剑雄做他的助手 一做就是十几年 直到谭其骧去世。
导师十多年的言传身教 对葛剑雄影响很深。谭其骧的成名作是《永嘉丧乱后的汉族迁徙》 葛剑雄后来在研究移民史的时候 发现导师文中的一个推论是用静态的方法推算的 与实际有偏差。“我把我的观点告诉他 他欣然接受了 非但接受 后来在他写的一篇文章中 还把这个写进去 并且加上一段自我批评的话。”谭其骧经常给学生们说 后人应该超越前人 不然学术要怎么进步呢?
谭其骧经常工作到深夜两三点 葛剑雄也会在陪他熬夜的第二天坚持早起。“有一次我数月没来得及回家 孩子都认不出我了。谭先生交代后事时我也在旁边 临终前我跟他的家人传达了遗嘱。”
葛剑雄觉得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 决不是因为几篇文章或几本书 而是他们的为人 他们的学术风范。现在市面上见到的《谭其骧传》正是葛剑雄所著。谭其骧在世时 葛剑雄曾向导师征询过写传记的意见。当时 谭其骧只是强调必须要实事求是 而不能一味地写“好”。
如今 葛剑雄已成为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专家 知识的传承、学术精神的传承还在延续下去。
不做书呆子不做伪君子除了学术上的成就以外 普通民众对葛剑雄的认识和定位是“关注公共领域的人文学者”。
谭其骧有一句名言:“学术之趋向可变 求是之精神不可变。”受导师影响 葛剑雄对“求真”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在他看来 作为一名学者 如果不能对公共事务发表见解 就不能称为“知识分子” 葛剑雄特别强调要用专业知识来解释公共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里 葛剑雄是全国“两会”的明星委员 对待媒体往往是来者不拒。有一年开“两会” 在委员驻地北京国际饭店 从大堂门口到电梯边 葛剑雄足足走了半个小时。有四拨媒体记者抓住他现身的机会 对他进行采访 他边走边说 回答完了三个人的问题。还有一个记者没有完成任务 又跟着葛剑雄进了房间 聊了二十分钟。在这二十分钟内 又有三个电话打到房间内 或者是短暂的采访 或者预约采访的时间。
但是 要是认为葛剑雄“好说话” 进一步理解他是个“老好人” 则大错特错。葛剑雄说话总是心直口快 对尖锐的问题不回避 观点常常与成说及风行的潮流相左 所以有了“葛大炮”的名号。
葛剑雄不用手机 联系他最方便的方式就是邮箱、微博。不论什么时候给他发信息 第二天醒来肯定都会收到他的回复 邮件上显示的时间 经常是夜里十二点 甚至凌晨一两点左右。而地点 多半是出差在外的宾馆。
他说 自己经常是凌晨一点以后睡觉 六七点起床 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尤其是担任行政职务的那些年 从早上起来 就不停地工作:做研究、写文章、演讲 会议 接受采访……午休吃饭时间也不休息 那正是他滔滔不绝高谈阔论的时候;在飞机或者高铁上 也闲不下来 那正是他不受打扰在笔记本上写作的好时机。
葛剑雄曾说:“所谓知识分子 既不能做书呆子 也不能做伪君子。我有看法就一定要说 讲对了有利于社会进步 讲错了还有大家指正嘛。”他始终认为 作为学者就恪守学者的立场和准则 以所掌握的知识服务社会;身为政协委员 就得认真履职 建言献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