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制约庄子(摆脱形骸的束缚)
庄子制约庄子(摆脱形骸的束缚)比如说,很多人在生活中不小心就会被外界的一些条条框框所束缚着。大家最终所阐述的,是游离于生死之外的一些状态。游离于社会形态之外,就好像鱼儿畅游在大海之中,鱼儿得到水才能快乐,人得道才能快乐,如果无法看透形骸中的束缚时,就会为功名所忙,为欲望所束缚。而孔子的出发点,是社会的一个和谐,是表述的投身于社会的道理。所以很多人就说,孔子的学说是入世,而道家的学说是出世。在庄子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原文是: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鱼争相投水,人争相求道,争相投水的鱼掘地成池,可以给养充分,真心求道的人淡漠,无所作为便是心性适度,所以说,鱼相忘于江湖里,人相忘于道术中。
《庄子》:摆脱形骸的束缚,逍遥于人世之间。在《庄子》一书中,从《庄周梦蝶》以及到庄周对于生死看淡了一些观点。
他用很多小故事来说明一个人面对生死,不拘泥于形骸之外的一个道理。不断的论述一个人真正有意义的是自己的精神,而非自己的躯壳,也不需要拘泥于形骸之外的一些束缚。
庄子的学说是社会意识范畴之外的哲学,孔子的学说是意识之内的哲学。
庄子的出发点是安命于道,当自己悟到这一种道的状态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一个快乐。他的出发点就是自我的一种解脱和快乐,不受外界事物的一些束缚和规则。
而孔子的出发点,是社会的一个和谐,是表述的投身于社会的道理。所以很多人就说,孔子的学说是入世,而道家的学说是出世。
在庄子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原文是: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鱼争相投水,人争相求道,争相投水的鱼掘地成池,可以给养充分,真心求道的人淡漠,无所作为便是心性适度,所以说,鱼相忘于江湖里,人相忘于道术中。
大家最终所阐述的,是游离于生死之外的一些状态。游离于社会形态之外,就好像鱼儿畅游在大海之中,鱼儿得到水才能快乐,人得道才能快乐,如果无法看透形骸中的束缚时,就会为功名所忙,为欲望所束缚。
比如说,很多人在生活中不小心就会被外界的一些条条框框所束缚着。
但你无法看淡生活中的一些得失过往的时候,就会纠结执念于其中,这样的感觉给自己带来的其实是一种痛苦。
当一个人无法真正看淡生死的时候,身体的一些缺陷和健康上的一些问题,都会给自己造成无穷无尽的苦恼。即便是有一些身体上的问题给自己带来了不便,那么这个问题给自己带来的苦恼,又大于事实本身,这也是得不偿失的一种状态。
而《庄子》呢,在这些思想之中,就是告诉很多人生死存亡只是一个状态,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开始或者结束。死亡是复归于万物,不必害怕,一切坦然处之。
庄子的学说是认为生死都是安于本命,都是顺应自然的一个道理。“生”始于人初,“死”人生最后一个关口。明白这样一种道理的时候,也是一种境界。
对于很多人来说,真正的去用庄子的这样一种思想去面对生死,确实有一些困难。因为这样的一种心态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领会的。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即便是你没有真正的去看淡生死,但是当面临生老病死这些重大的问题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接受。
因为万事都有天命,任何事物都有规律,有些东西你是改变不了的。无论你是否领会着道家的一种思想,无论你是否达到了道的一种智慧。当事物来临的时候,你都要去面对,都要去接受,而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下,学会坦然,才能让自己更快的,去接受这样一些事情。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这一篇章的智慧怎么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