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掠影完全与想象不一样的伊朗:进可攻退可守的伊朗高原 守护波斯文明的
波斯掠影完全与想象不一样的伊朗:进可攻退可守的伊朗高原 守护波斯文明的当扩张不利,波斯人收缩战线后退时,伊朗高原又给予波斯人足够的庇护。从西部直接翻越扎格罗斯山脉攻占伊朗高原几乎是很难实现的。1980年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曾经尝试过,但以失败告终。在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一片潮湿的沼泽,曾经多次阻挡了阿拉伯人的入侵。只要将东北部和东部严密防守,就可以高枕无忧。历史上伊朗高原有限的几次沦陷,基本都是从东北和西部两个通道被攻破的。南边是由波斯湾和阿曼湾构成的伊朗高原的海岸线,在古典时期有限的航海技术条件下,长达1300公里的海岸线足以成为抵御入侵的有效屏障,更何况海岸线边还有海拔上千米的莫克兰海岸山脉与南扎格罗斯山脉;在西面,伊朗高原紧邻着富庶的两河流域,在古典时期,波斯人就是顺着河谷打出去,彻底征服两河流域,以这里的沃土平原为根据地,去建立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国。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前330年)鼎盛时期疆域图
蜿蜒在厄尔布尔士山脉的公路:只要地缘价值够大,再难也会开辟一条通道
伊朗高原的这种封闭却不闭塞的地理条件,既很好的保护了波斯人的安全,使之历经千年而不倒,又使波斯人能够建立攻守兼备的国家。当向外扩张时,连接南亚、中亚、西亚的山口便有了开放的一面。在北面,耸立在里海南岸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其间断断续续有一些山口,便有了北出里海滨海低地的优势,可西北进土耳其或阿塞拜疆,可东北通向毗邻的土库曼斯坦,进而进入中亚富庶的河中农耕区;在东面是加恩山脉与萨哈徳高原,可东进阿富汗的锡斯坦盆地,这是兴都库什山脉南麓分水领汇集水源之地,相对加恩山脉西侧环境恶劣的卢特荒漠来讲,堪比“天堂”。
伊朗高原翻过加恩山脉便可到达水草丰美的锡斯坦盆地
南边是由波斯湾和阿曼湾构成的伊朗高原的海岸线,在古典时期有限的航海技术条件下,长达1300公里的海岸线足以成为抵御入侵的有效屏障,更何况海岸线边还有海拔上千米的莫克兰海岸山脉与南扎格罗斯山脉;在西面,伊朗高原紧邻着富庶的两河流域,在古典时期,波斯人就是顺着河谷打出去,彻底征服两河流域,以这里的沃土平原为根据地,去建立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国。
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前330年)鼎盛时期疆域图
当扩张不利,波斯人收缩战线后退时,伊朗高原又给予波斯人足够的庇护。从西部直接翻越扎格罗斯山脉攻占伊朗高原几乎是很难实现的。1980年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曾经尝试过,但以失败告终。在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一片潮湿的沼泽,曾经多次阻挡了阿拉伯人的入侵。只要将东北部和东部严密防守,就可以高枕无忧。历史上伊朗高原有限的几次沦陷,基本都是从东北和西部两个通道被攻破的。
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6—前323)全盛期疆域图与亚历山大东征路线示意图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先占领巴比伦,再从西部山口攻入伊朗高原,灭了波斯帝国;公元642年,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军队也是从扎格罗斯山脉的隘口攻入伊朗高原的;公元13世纪,由于花剌子模杀害蒙古商队和使者,成吉思汗率蒙古主力亲征,发动的复仇战争攻陷伊朗高原,正是从东北部的马什哈德入境的,从东一直打到西,横扫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所以作为防守者时,波斯人占尽地利优势。
伊朗高原上种族和宗教的分化成为从内部被攻破的隐忧
但伊朗高原也存在致命弱点,这个弱点不是伊朗高原本身,而是居住在此的民族。虽然伊朗高原也被称为波斯高原,以波斯人为主,但是建立在伊朗高原上的帝国跟所有山地国家一样,人口极具多样化。除了占人口50%~60%左右的波斯人外,还有库尔德人、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和亚述人等。即便是如今的伊朗,虽然99%的人口都是穆斯林,但占90%左右的什叶派和10%左右的逊尼派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对立。此外,还有伊朗高原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即拜火教)以及外传的基督教、犹太教和巴哈教等。种族和宗教的分化,给了外部势力突破伊朗高原地利优势,从内部颠覆波斯帝国的机会,这种“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的手段,在伊朗高原的历史上曾多次上演。
备注: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也并非是任人宰割羔羊,在强邻环伺之下,如何保持波斯文明的独立性便成了岂能我待的问题,下期《封闭却不闭塞的伊朗高原,可攻亦可守的地缘结构(中)》,维达继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