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扬州高邮地名叫什么(扬州高邮地名史话之)

扬州高邮地名叫什么(扬州高邮地名史话之)解放后“东台巷” 曾名复兴东路,“文化大革命” 时期曾改名为兴无东路,“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恢复本名。该路西起北门大街,东至傅公桥路,全长770米,路宽3米。路面原为砖块侧铺,七十年代中期改铺成水泥预制块,但由于铺装不实,几年后水泥预制块逐步松动、破碎,影响正常交通。至八十年代初,建设部门将水泥预制块全部拆除,铺设了8厘米厚的水泥路面。现在,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北门大街已失去它昔日的繁华,以北门大街为依托的“东台巷” 也逐渐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 了。这种说法跟此巷的地理位置有关。过去,东台巷又宽又长,是高邮北门外比较大的一条巷子。而北门大街因为紧靠高邮北门之外,商家店铺比邻相接,人流量大,商业很是繁荣。由此巷向南不远就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老字号“王万丰酱醋厂”。据资料记载,“王万丰酱醋厂” 始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该厂生产的香醋闻名遐迩,销路很广。西路销到湖西、安徽,南路销到上海

在高邮北门大街上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巷子叫东台巷。这条巷子在明代时就有 距今至少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根据《高邮州志》的记载,在明代时,东台巷是高邮北门外的主要巷道之一,在它的两边延伸着七条分巷;到了清代,东台巷似乎已经“升级”,被称为东台巷街了。

东台巷为什么以“东台” 命名呢?其实说到道路街巷桥梁等的命名,并没有什么一定之规。有的是从方向位置上命名,比如“东大街”、“西后街”、“南菜园巷” 等;有的是以附近的标志性建筑来命名,比如“府前街”、“前观巷”、“泰山桥” 等;有的是从功能作用上命名,比如“草巷口”、“骡马巷”、“菜市街” 等;有的是从它自身的某个特点上来命名,比如“铜井巷”、“一人巷” 等;有的是以姓氏来命名,比如“竺家巷”、“汪家巷”、“傅公桥” 等;有的只是为讨个顺遂图个吉祥,比如“长生路”、“永安巷” 等。当然还有其它一些说不出原因的原因,比如有些地方开始时只是随意叫叫,叫的人多了也就约定俗成了。

至于“东台巷” 的命名,则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自身特点” 说。

这种说法认为,“东台巷” 的命名最早起于明代。因为明代时,这条巷子里集中居住着一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伊斯兰教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元代开始得到统治阶级的尊崇,“清真寺” 的名称就是从元代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开始的。在此之前,穆斯林(即伊斯兰教信徒)做礼拜的地方一般叫伊斯兰教堂。那一年,咸阳王奉敕重修陕西长安寺,修好后奏请皇上赐名,元仁宗便赐名“清真”,意思是称颂清净纯洁至高无上的真主,从此,“清真寺” 便成了伊斯兰教堂在中国的通称。据文献记载,元代时穆斯林在朝廷中担任丞相、平章政事这一级高官者达32人,在地方政权中任职者则更多,有“元朝回回遍天下” 之说。到了明代,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开国功臣中有不少人都是穆斯林,比如著名将领常遇春、胡大海等,后来的著名航海家郑和也是穆斯林。按照伊斯兰教《古兰经》的规定,穆斯林平时的功课是“五功”,即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其中的“礼功” 就是通常所说的“做礼拜”。平时的“礼拜” 可以在家做,而每星期五的“礼拜” 则必须集中到清真寺去集体做。那时高邮城还没有一座真正的清真寺,这条巷子里的穆斯林们便集资在巷子里建了一座“宣礼台”,以召唤和集中大家来此做礼拜。所谓“宣礼台” 就是通知的意思,犹太教是用吹号角的方法通知教徒,基督教是用敲钟的方法通知教徒,伊斯兰教则选一声音洪亮的宣礼员站在高高的“宣礼台” 上唱诵宣礼词来通知。后来,“宣礼台” 则发展为外形又尖又高的“宣礼塔”,成为清真寺的标志性建筑物,宣礼员也用上现代化的扩音设备,使他的唱诵词能传得更远。

这条巷子里有“宣礼台”,成了这条巷子的“标志性建筑”,又在北门大街的东面,后来人们就以此为特征,把这条巷子叫作“东台巷” 了。

另一种是“移用地名” 说。

这种说法跟此巷的地理位置有关。过去,东台巷又宽又长,是高邮北门外比较大的一条巷子。而北门大街因为紧靠高邮北门之外,商家店铺比邻相接,人流量大,商业很是繁荣。由此巷向南不远就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老字号“王万丰酱醋厂”。据资料记载,“王万丰酱醋厂” 始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该厂生产的香醋闻名遐迩,销路很广。西路销到湖西、安徽,南路销到上海,东路销到兴化、东台、泰州、盐城一带。醋的容器是坛子,远途运输最安全最合算的方法是水路,而这条巷子向南不远就是北澄子河,有现成的船码头,而且向东直通三垛、兴化、东台等地。东台一带的人特别喜欢吃高邮王万丰的香醋,也特别会做生意,他们看中了王万丰的香醋,更看中了这条巷子的地理位置,不少人便在这巷子里租房居住下来。他们最初只是做香醋生意,后来便兼顾其他,把此巷作为东路水运输的集散地。通过这巷子南面不远的“下河”码头,把高邮的香醋及其他特产运到东边去,再把东边的地方特产运进来。从现在巷子里一个旧地名“斗鸡场”就可看出,当初这条巷子肯定很热闹。也许这条巷子的巷尾处居住着很多东台商人的缘故,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它叫作“东台巷” 了。

解放后“东台巷” 曾名复兴东路,“文化大革命” 时期曾改名为兴无东路,“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恢复本名。该路西起北门大街,东至傅公桥路,全长770米,路宽3米。路面原为砖块侧铺,七十年代中期改铺成水泥预制块,但由于铺装不实,几年后水泥预制块逐步松动、破碎,影响正常交通。至八十年代初,建设部门将水泥预制块全部拆除,铺设了8厘米厚的水泥路面。现在,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北门大街已失去它昔日的繁华,以北门大街为依托的“东台巷” 也逐渐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 了。

扬州高邮地名叫什么(扬州高邮地名史话之)(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