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余华活着时自己的感受与他人无关(你曾经被余华的活着深深触动过吗)

余华活着时自己的感受与他人无关(你曾经被余华的活着深深触动过吗)他回家了。在这两年玩命似的时间里,他无时无刻不想着这个小茅房。他看见了他的女儿、他的儿子,还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当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搂着妻子在门口看着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来了。他们这一连的炮兵从不打仗,却也每天有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个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国解放,他领了共产党团长给的盘缠,踏上了归家的旅途。他是一个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却因为赌博、上妓院,而输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亩地,把祖祖辈辈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亲因为儿子的不争气,气得病重,最后因为从村口的粪缸上掉下来而摔死。自此,他从一个富贵人家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要从别人手中租田的佃户;他开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他的母亲也老了,最后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几块银圆让他去城里请郎中。可郎中没请成,却被一个国民党的小小的连长逼去拉了大炮,成了一个每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见到明天太阳的炮兵。炮兵的生活是艰苦的

#一天一句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分享#​第一次读这部小说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自己还是一个高一的中学生,读后自己被一种沉重的忧伤所震撼,好的作品恒能给人以这种震撼。以至于这种感觉十多年都不能忘记,一直都说要找来再读,是自己不能承受这份沉重,还是自己在回避一个这样一个悲伤的主题,有好几次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

前些天在监考的间隙无意中看到大学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其中的一段,这一段唤起了自己心中长久一来的那个隐藏的愿望--再读。可巧暑假中在同学宿舍无意中发现这本书,于是借过来再读义不容辞了。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温州,那几日格外的热,晚上洗了澡,在大功率的电风扇吹拂下依然是让人难有睡意的烦热。于是取下这本书来和这段烦热相抵抗。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的故事……

他是一个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却因为赌博、上妓院,而输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亩地,把祖祖辈辈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亲因为儿子的不争气,气得病重,最后因为从村口的粪缸上掉下来而摔死。自此,他从一个富贵人家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要从别人手中租田的佃户;他开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

他的母亲也老了,最后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几块银圆让他去城里请郎中。可郎中没请成,却被一个国民党的小小的连长逼去拉了大炮,成了一个每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见到明天太阳的炮兵。

炮兵的生活是艰苦的,他们的粮食都要争抢着吃。好在认识了两个朋友,生活也就不会太过乏味。(虽然其中一个叫老全的人还未摆脱那样黑暗的生活就先在战场上死了)

他们这一连的炮兵从不打仗,却也每天有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个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国解放,他领了共产党团长给的盘缠,踏上了归家的旅途。

他回家了。在这两年玩命似的时间里,他无时无刻不想着这个小茅房。他看见了他的女儿、他的儿子,还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当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搂着妻子在门口看着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来了。

悲惨的生活从此开始。

他的母亲在他离开的两个多月以后就死了,现在他要和妻子一起养活两个孩子。可是他的儿子徐有庆毕竟要读书,家里的口粮就成了问题。他的女儿徐凤霞因为小时发高烧,留了后遗症,从此变成了聋哑,不然到了出嫁的年龄不会没人来提亲。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把女儿送人。

他的妻子虽然不舍,却也被生活逼迫,把女儿送给一个老夫妇那里干活。他的女儿偷偷跑回来了,可他送女儿回城里,就快到时,他却忽然心疼他的女儿了:他的女儿很懂事,他不舍得送人。于是,便背着女儿回家。当晚,他告诉他妻子:“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

他们一家靠着微薄的收入,艰难地生活着。虽然贫穷,但他始终不抛弃人性中最使人温暖的那一面。

可是,噩耗却紧接着传来。他的妻子得了当时无法医治的软骨病,渐渐地干不动活,又变得走不动路,最后连一根针都拿不牢了。他的妻子本以为她会先行离开家人。但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儿子才10岁,小小年纪便魂归西天。

他们村的县长的妻子因为生孩子时大出血,急需输血。但却没人的血型对得上。碰巧,他的儿子的血型正好相同,于是,医生便开始抽血。本来现在未成年人是不允许献血的,且献血的血量有一定的限制。可是当时的医生是极度不负责任的,可以说是根本没有道德。这血一抽上就停不下来了。他可怜的儿子徐有庆就这么被活活地抽干血,死了。

埋了他儿子,他始终不敢告诉他妻子。但最后他的妻子还是知道了,哭得伤心欲绝。时间是治愈心病的最好良药,渐渐地,想起他们的儿子也只是悲伤一下了。他们便开始烦恼怎么才能找个好婆家,把他们的女儿嫁出去。终于,在同村村民的帮助下,他的女儿凤霞嫁了个好丈夫。女儿虽然是个聋哑,但他的女婿仍是十分疼爱他的女儿。不久,他的女儿就怀孕了。

本事一件喜事,可似乎到了他们家就成了丧事。他的女儿分娩时,却也因为大出血,而永远离去。

女儿生了一个男孩。他的妻子看着她的外孙这么可怜,刚出生就没了妈,便给这个男婴起名为“苦根”。

真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啊,他的妻子原以为自己快要死了,却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女双双在自己前面死去。不久以后,她也撒手人间。

他的女婿自从他女儿死后,就把苦根当命看。他的女婿是个搬运工,天天上工都背着苦根。好了,等到苦根会说话、会自己走路、自己玩的时候,苦根的父亲也丢下他命归西天了:他的女婿是被两跨水泥板活活压死的,整个人被压得扁平,成了一摊肉酱!

他就承担起了养育小外孙的责任。

苦根一天天长大,也渐渐懂事,会帮他外公做一些田里的活了。这自然让他十分高兴。可天不尽如人意,苦根有一次发高烧了,他却浑然不知,等到烧得厉害了,才知道,他的外孙生病了。当时家里多穷,根本没钱买药。听说姜汤可以治感冒、发高烧,他便去弄了碗姜汤来。可有觉得这样太苦太辣,就又向村里人借了一点糖。本来要还,别人知道他家的处境,可怜他,也就叫他算了。

外孙喝了姜汤自然好了许多。他就为自己原来外孙生病了都不知道而感到内疚。于是煮了一大碗豆子放在桌上,还放了点盐(当时的糖和盐对老百姓可都稀有着)。他可怜的小外孙,就因为这么一碗豆子,而活活被撑死!

自此,这么一个贫困的家庭就破裂成如此,全家就只有他一个人还活着。

于是他买了一只原本要宰杀了的老牛做伴。“两个老不死”就这么过着平凡的生活……

如果有人遇到了如此的人生待遇,想必他一定是不愿再回首。可这位老人却依旧如此详细得同作者娓娓道来,仿佛在活了这么一段人生。

小说艺术的展示的全景的社会生活,个人的命运交织和融化在家与国,以及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小人物的真实心理,怯于勇,愚与智,苦与乐都有艺术的真实再现。多半会笑着读一些情节,可是眼睛却不自觉间溢满泪水。有了这份艺术的真实,才这样不经意间被展现的生活画卷打动,触摸到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同时拷问自己的灵魂!

故事是自己所熟悉的,读了几页仿佛一刹那又拥抱了记忆……再读,难以放下,却有不忍细读。悲伤打动心灵,激起眼泪在眼眶中弥漫,于是视线有点模糊,鼻子开始发酸。可是悲伤情绪却找不到出口,眼睛和鼻子只得忍受它的一次有一次的冲击。仿佛暴雨后大堤要抵挡超出警戒水位的江水一波又一波蔓延。

只好飞快的读,让心和心里上涨的忧伤赛跑。

还是觉得作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表达更为准确,在韩文版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无疑是对小说的最准确的注解: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是作者韩文版的自序的核心内容。也是小说力图传达的一个理念,震撼心灵,激起忧伤的本源。

这种震撼不能释怀,于是找来张艺谋的电影版《活着》。(电影版的《活着》荣誉颇多。法国戛纳第47届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葛优)、人道精神奖;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全美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电影把故事背景放到了城市,同时农村农民生活也就相应的变成城市贫民,农田的劳动变成了皮影戏的演出。人物的命运也有了较大的改动,他的儿子是被车撞到的墙压死,女儿是生孩子大出血死亡倒是忠实于原著,电影结束的时候,他的妻子,女婿,和外孙都没有死。小说中悲剧性的主题大为淡化,可能是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表现也就有相应的不同,可能也要考虑政治性的因素,据说是“诋毁社会主义法制,诋毁政党执政能力”,电影被禁播(还没有找到官方给出的真实原因)。因为小说先入为主,个人的理解上电影没有小说更有震撼力,葛优和巩俐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在电影结束的那一刹那,就感觉这个电影相对于小说的版本而言,无论是情感还是审美,好比鸦片烟瘾上来的时候只找到了一包香烟。

余华活着时自己的感受与他人无关(你曾经被余华的活着深深触动过吗)(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