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舒城县儒学图(来源 | 资料图片)明代前期一直使用的是元末城池,如从洪武元年(1368)计算的话,到弘治十一年(1498),刚好一百三十年。这一时期政治稳定,“郡县保障,不恃城郭”,于是地方官员便将城市建设的重心放在公共建筑上,比如县署、学宫及诸寺观等,土垣历经百年,得不到正常的维护与修缮,逐渐“敝坏殆尽”。元中都遗址(来源 | 今日头条)元末城池的具体规模已无考。据雍正《志》:“岁(至正)辛卯,盗其汝颍(即红巾军),(许)荣立屯乌沙,适盗毁舒邑……明年盗益众……保障舒城,完城缮兵”,筑城时间应在至正十二年(1352),且工程较为仓促。又,《修城记》称“今城北有(其)遗址之半”,光绪《志》载明代增筑时“(城)稍南徙”,据此约知其地理位置。万历《舒城县志》(以下简称“万历《志》”)记述“学宫”时曾提到,时许荣改筑学宫于“新城之(北门)外、旧城之内”,但不知此“旧城”是否指向元城,还是更早的城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1)

作者:束文杰

正如笔者此前在《读<桃溪镇曾为县治考>》一文所言,明清诸志多称“舒旧无城”,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说法。自唐置舒城县以来,历经五代、宋、元,翻阅史料文献,均有城市的建筑、景观、水系等方面的记载,只是由于佚失甚多,截至元末以前,尚无明确的筑城信息被披露出来。五百多年前,舒籍进士郑时在作《重修城垣记》(一作《修城记》,以下亦作简称)时,已称“城之兴废无所考”。光绪《续修舒城县志》(以下简称“光绪《志》”)亦较严谨,在“舒旧无城”后加上一个“考”字,呼应了《修城记》的观点,“无”和“无考”是两种意思。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2)

明清旧志对比(来源 | 资料图片)

元末许荣筑土城,是基于旧城的基础上进行的。元人毁城和不修城,已是众人皆知的史实,正如陈正祥先生所言:“蒙古人是粗野的游牧部族,对妨碍他们横冲直撞的城,当然没有好感。”作为“南人”的传统领地,舒城遭到草原战马南下侵袭后,自然逃不过一个“拆”字。所以,既不能说“旧无城”,亦不能称许荣始筑城。当然,言及元人“不修城”并非绝对,比如许荣所筑的舒城、庐江二城,便是城墙修筑的典型案例。论其原因,更多则是复杂形势影响政策的变化,“值地方多寇”,筑城以“悉力保障,众赖以安”。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3)

元中都遗址(来源 | 今日头条)

元末城池的具体规模已无考。据雍正《志》:“岁(至正)辛卯,盗其汝颍(即红巾军),(许)荣立屯乌沙,适盗毁舒邑……明年盗益众……保障舒城,完城缮兵”,筑城时间应在至正十二年(1352),且工程较为仓促。又,《修城记》称“今城北有(其)遗址之半”,光绪《志》载明代增筑时“(城)稍南徙”,据此约知其地理位置。万历《舒城县志》(以下简称“万历《志》”)记述“学宫”时曾提到,时许荣改筑学宫于“新城之(北门)外、旧城之内”,但不知此“旧城”是否指向元城,还是更早的城址。如若是前者,亦可知两城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位,不禁让人联想到城关北古城埂,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调查采集,人们在其夯土中发现了陶片、瓦片等遗物,具有汉代特征。此城址之揭露,除了有利于极富争议的“舒县故城”研究外,还将有可能弥补明清以前舒城县城资料的稀缺,当然这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4)

北古城遗址(摄影 | 李卫生)

明代前期一直使用的是元末城池,如从洪武元年(1368)计算的话,到弘治十一年(1498),刚好一百三十年。这一时期政治稳定,“郡县保障,不恃城郭”,于是地方官员便将城市建设的重心放在公共建筑上,比如县署、学宫及诸寺观等,土垣历经百年,得不到正常的维护与修缮,逐渐“敝坏殆尽”。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5)

舒城县儒学图(来源 | 资料图片)

“泡沫繁荣”过后,步入中后期,政治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朝廷宦官专权,屯田制度尽坏,土地兼并集中,大量农民失地流亡,归附起义者甚众,“比年以来,间有暴客之患”。社会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地方官员对于城防系统的担忧。成弘年间,杨缙、程文、华琏等知县,曾有志于修城,因事务繁重“未暇”,而仅“设门阑置(于)诸闾巷”草草了之。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6)

刘六刘七起义(来源 | 资料图片)

直到弘治初,“巡抚都御史李公蕙下令(各地)修城”,时任知县安郁奉令“旧址增筑”。此项工程自弘治戊午(1498)开工,耗时七个月完成。新城高十三尺(一作一丈一尺,一作一丈二尺有奇),城基宽七尺,马道宽六尺,周长达九百五十丈有奇(一作五里),上“护以檐,覆(盖)以瓦”;其中东、西、北为夯土版筑,城南由于南徙“临溪”,考虑到应对水患,而采取砖砌保障;开凿护城河,水深六尺(一作五尺),“广倍之”;原有的四向城门名称不变,即迎恩门(东门)、春秋门(西门)、南舒门(南门)、六安门(北门),又开辟“新东门”和“旧北门”,方便民众出行。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7)

小东门桥(摄影 | Tsoloon)

弘治以后,历任知县在此基础上相继进行了完善与更新。嘉靖戊子(1528),知县魏宝建南舒门楼。嘉靖壬辰(1532),知县何偁苦于河泛,遂修缮临河城墙,“砌砖为垣”,其中春秋门至南门一百八十六丈,南门至东五十五丈有奇,共计二百四十余丈有奇,城高一丈一尺;增筑迎恩门楼,新建春秋门楼。嘉靖辛酉(1561),知县郭懋计划将全城“悉易以砖”,已砌筑大东门向北一段,因升任而终止,此段长八十丈有奇,高一丈五尺。庆历年间,徐成位、李栋、姚时邻等知县先后修建各个城门,“方壮行观”。万历戊寅(1578)开始,“砖城计划”继续实施,包括陈魁士、黄宗圣等均参与了建设,但由于“河工方兴”、“锐意拮据”、“官职移任”等因素影响,始终未能全部竣工。又经钱允灿、朱世昌先后增筑,直到万历中叶,方才完成了土城向砖城的转变。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8)

龙头塔(来源 | 资料图片)

据万历《舒城县志》记载:城壕(护城河)方面,自东门至北门宽一丈五尺有奇,自北门至六安门宽一丈三尺有奇,自六安门至春秋门宽二丈有奇,自春秋门至南门以天河(南溪,即杭埠河故道)为险,自南门至新东门半以曹责堰为壕,自新东门至大东门宽一丈有奇。又据光绪《志》,凡有砖城长一千三十九丈,高一丈五尺。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9)

南溪河(摄影 | 束文杰)

城门方面,东北门即“大东门”,名“迎恩门”,台高一丈八尺、长三丈五尺、宽二丈五尺(以下数据均除上载房楼外);正北门曰“旧北门”,今改为“通玄门”(一作通元门),台高一丈三尺、长一丈五尺、宽一丈;西北门曰“六安门”,因“往六安道”而得名,今改为“顺安门”,台高一丈三尺、长(□丈)三尺、宽一丈六尺;西门曰“春秋门”,因“向春秋山”而得名,今改为“秩秋门”,台高一丈三尺、长三丈、宽一丈五尺;南门曰“南舒门”,台高一丈五尺、长三丈、宽一丈七尺五寸;东门曰“新东门”,今改为“宾旸门”(一作宾阳门),台高一丈二尺、长二丈、宽一丈一尺。诸门之首,当举“迎恩”,自何偁增筑台址后,开广门道,楼廉轩翔,气势恢宏。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10)

舒城县治之图(来源 | 资料图片)

上文说到,明代中后期,社会愈发陷入动荡,各地兵事频发。其中,正德年间的刘六刘七起义,以及崇祯年间的张献忠起义,对舒城影响甚重。砖垣环池是建起来了,而接下来——既需经历洪水的屡侵,又要接受炮火的考验。崇祯壬午(1642),张献忠第二次攻舒,城陷踞之,改得胜州,“雉堞尽废”。次年(1643)兵退,知县洪道通下令,“民有犯罪者”修城以赎罪,而这项工程亦未竣工。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11)

张献忠第二次攻舒示意图(制作 | 黄舒伟)

以上便是元明时期舒城城池建设的全过程。一直以来,对于舒城县城而言,特别是城市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一一解答。“史海钩沉”需要毅力,更需要认真缜密,“城市研究”不能人云亦云,更不可肆意妄为,否则我们只会与真相擦身而过,甚至越行越远。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12)

老城广场(摄影 | 余和平)

古代地图舒城(安徽舒城舒旧无城)(13)


  • 作者:束文杰
  • 参考:《南畿志》、《云南通志》、《江南通志》、《庐州府志》、《舒城县志》、《庐江县志》、《都市文化研究》、《刘六刘七起义》、《文化舒城》、《舒城战事》、往期文章等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监制:出外龙舒人工作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