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仿真如何看刀路(比较不同入路特点及介入策略)
VT仿真如何看刀路(比较不同入路特点及介入策略)④ 易控制出血;③ 操作便捷,介入治疗风险低;优势:① 入路较粗;② 可以输送大尺寸的鞘管;
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技术不断成熟,各项临床研究证据陆续更新了对瓣膜性心脏病诊治的认识,并且随着器械的改进、操作水平的进步以及术者经验的不断丰富,使得TAVR这一技术的应用愈加广泛。TAVR的学习曲线并不算长,第一步是要学习入路的选择及操作。TAVR的常见入路分为经升主动脉、经股动脉、经颈动脉、经锁骨下动脉以及经心尖途径。
一 经股动脉入路
1. 特点
股动脉目前是TAVR的首选入路,在PARTNER 2研究中已经证实,选择股动脉入路有着更好的预后。
优势:
① 入路较粗;
② 可以输送大尺寸的鞘管;
③ 操作便捷,介入治疗风险低;
④ 易控制出血;
⑤ 主要处理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劣势:
① 过于扭曲钙化或细小的血管直径无法使用此路径;
② 外周血管并发症。
2. 介入策略
• 常规放置临时起搏器:快速起搏及心律保护;
• 颈部-胸骨正中-双侧腹股沟区大消毒范围;
• 使用体外循环(CPB)或ECMO;
• 多型号球囊准备序扩;
• 横位心——抓捕导丝snare技术,或双导丝技术;
• 冠脉风险——预制“烟窗”;
• 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应常规做好瓣中瓣准备;
• 需使用体外支持的患者,可将血管入路条件好的一侧作为TAVR主入路,对侧作为体外设备接入侧;
• 无反流的主动脉狭窄患者预扩后更应注意循环。
二 经颈动脉TAVR
1. 特点
优势:
① 入路较短、笔直,输送系统不易蓄积应力,相对稳定;
② 血管表浅,易分离;
③ 血管较粗大,可以进入较大的鞘管。
劣势:
① 需外科医生同台处理伤口;
② 大鞘进入体内部分较短,不易固定,入路局部容易松动、滑动;
③ 缝合组织前需查看有无出血、动脉损伤及狭窄等并发症,并需术后评估有无大脑损伤。
2. 介入策略
• C壁置于患者左侧,方便术者操作;
• 患者头上方摆放无菌操作台,多术者协同;
• 术前评估双侧颈动脉及颅内血管,如存在狭窄,术中进行脑氧监测,必要时行旁分流技术;
• 缝合组织前造影,评估颈动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大鞘应穿过皮肤进入血管,这样效果会更佳,更易固定。阻闭血管并缝合时,一定要仔细,防止内膜片脱落,减少并发症。文献报道称,经颈动脉路径与经股动脉、经心尖路径相比,并发症及死亡方面无明显差异。
三 经锁骨下、腋下动脉TAVR
1. 特点
优势:
① 入路短、笔直,输送系统不易蓄积应力,相对稳定;
② 血管表浅,易分离。
劣势:
① 锁骨下动脉走势扭曲,不利于输送器通过;
② 操作位置位于左侧头部,不便于操作。
2. 介入策略
• 首选左侧锁骨下动脉,因右锁骨下动脉至主动脉瓣环存在多个成角;
• 左锁骨下动脉不适合时可选择右侧,使用支撑力较强的导丝保证入路的通过性;
• 外接人工血管技术可矫正入路;
• 经左锁骨下位置时,需习惯左侧头部操作的习惯;
• 术后尽量外科血管缝合,避免血管狭窄等并发症。
图1. 切口的选择及位置。
四 经升主动脉TAVR
1. 特点
优势:
① 入路短,同轴性好;
② 创伤小,易止血,操作便捷;
③ 术中突发情况易转为开胸手术;
④ 无需过弓,减少栓塞、夹层并发症。
劣势:
① 要求入路点到窦底距离大于7 cm;
② 避免主动脉钙化、粥样斑块及瓷化等;
③ CABG术后伴有主动脉前壁桥血管者不宜选择该入路。
2. 介入策略
• 术前造影明确穿刺点与主动脉瓣环距离,并定位体表切口;
• C壁侧放,保证头部操作空间;
• 心外医生同台,缝合升主动脉荷包,术后严格止血;
• 术前CT需要仔细检查有无升主动脉钙化。
图2. 不同的小切口暴露升主动脉方式。
五 经心尖TAVR
1. 特点
优势:
① 顺行入路,入路短;
② 主要处理主动脉瓣反流患者;
③ 避免外周血管并发症;
④ 操作便捷。
劣势:
① 创伤稍大,术后疼痛;
② 对心肌存在损伤;
③ 影响肺功能;
④ 易产生心室破裂。
2. 介入策略
• 超声定位心尖,保证良好的同轴性;
• 选择合适荷包缝合心尖,减少出血;
• 术中超声确定输送入路,不影响二尖瓣瓣下结构;
• 射血分数低的患者需备体外支持;
•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常规放置临时起搏器,预备球囊预扩及后扩;
• 处理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需堤防“火山口现象”,谨慎撤出输送器。
经心尖入路的技巧在于心尖穿刺点定位,判断有无影响腱索、乳头肌等。
来源
杨剑. TAVR不同入路的手术策略. 长城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