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钼催化剂为什么放硫(铁基ORR催化剂稳定性差)
铁钼催化剂为什么放硫(铁基ORR催化剂稳定性差)直到现今,这个观点一直被认为是Fe-N-C催化剂性能衰减的主要原因。因此,许多研究都集中在H2O2产率的检测上,但很少有工作揭示•OH产生的确切机制,这也使其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争议。图源:www.chemistrylearner.com传统认知然而,目前所制备的Fe-N-C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稳定性差,严重阻碍了其应用。导致稳定性差的原因包括金属脱落、含N基团的质子化以及活性氧物种(例如•OH、H2O2),对活性位点的破坏。其中,由于选择性问题,反应过程产生固有的H2O2对活性位点的氧化,是造成这类Fe-N-C催化剂性能衰减的所广泛接受的机制。H2O2的氧化腐蚀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H2O2直接氧化;另一种是通过芬顿效应,H2O2分解成强氧化性的•OH自由基,进而破坏活性位点。早在2003年,催化大师Jean-Pol Dodelet教授曾发表观点,认为由H2O2分解产生的•OH自由基,是造成
谈及氧还原反应,即ORR,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各类清洁能源转换及存储器件中,如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ORR作为一个关键的电极半反应,其反应快慢往往决定了整个器件的工作效率。
然而,ORR涉及多电子反应过程,大体上我们常分为2e-反应途径或4e-反应途径。如下图所示,分为碱性、酸性两种体系。而ORR的反应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与催化剂的选择性有关。
图源:Science Advances,2015,1,e1500564
近年来,N掺杂型非贵金属(Fe、Co、Ni等)ORR催化剂的研究屡见不鲜。其中,大量的文献表明,这类催化剂的ORR活性大小常呈现出如下规律:Fe-N-C > Co-N-C > Ni-N-C。同时,Fe-N-C基催化剂也常表现出类Pt的ORR活性。因此,Fe-N-C催化剂被认为是极具应用前景的ORR催化剂之一。
传统认知
然而,目前所制备的Fe-N-C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稳定性差,严重阻碍了其应用。导致稳定性差的原因包括金属脱落、含N基团的质子化以及活性氧物种(例如•OH、H2O2),对活性位点的破坏。其中,由于选择性问题,反应过程产生固有的H2O2对活性位点的氧化,是造成这类Fe-N-C催化剂性能衰减的所广泛接受的机制。
H2O2的氧化腐蚀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H2O2直接氧化;另一种是通过芬顿效应,H2O2分解成强氧化性的•OH自由基,进而破坏活性位点。早在2003年,催化大师Jean-Pol Dodelet教授曾发表观点,认为由H2O2分解产生的•OH自由基,是造成位点失活的主要原因(文献出处:Electrochim. Acta,2003,48,2749–2760)。
图源:www.chemistrylearner.com
直到现今,这个观点一直被认为是Fe-N-C催化剂性能衰减的主要原因。因此,许多研究都集中在H2O2产率的检测上,但很少有工作揭示•OH产生的确切机制,这也使其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争议。
我们知道,通过旋转环盘电极(RRDE)可以很容易地评估氧还原动力学和H2O2产率,但该技术不能直接检测•OH自由基。
RRDE示意图
颠覆认知
由于•OH自由基的寿命很短(约10-9 s),因此在Fe-N-C催化剂上进行检测•OH自由基存在较大难度。有鉴于此,来自厦门大学的孙世刚院士、周志有教授等人以香豆素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Fe/N/C催化剂上发生ORR时产生的•OH自由基。其中香豆素在酸性溶液中可以稳定存在,对•OH自由基的检出极限为5 nM。
如下图所示,在ORR过程中,产生的•OH自由基可以与无荧光的香豆素反应,生成强烈荧光的7-羟基香豆素。根据7-羟基香豆素的荧光强度,可以定量分析•OH。
荧光法定量检测
ORR测试在0.1 M含饱和O2的H2SO4溶液下进行,在稳定性测试中往溶液中加入0.05 mM香豆素,如下图所示,随着香豆素的加入,其阴极电流下降的趋势大于空白对照组溶液。与此同时,添加0.5 mM香豆素的电解液在472 nm处出现荧光信号,且随着电解时间的增加,荧光信号不断增大。这一结果证实了•OH自由基的形成。
稳定性测试及荧光检测
为了确认荧光是由•OH通过在Fe/N/C催化剂上的ORR产生的,作者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控制对照实验。首先,排除电化学氧化的影响,在饱和Ar溶液中,在相同电位下进行测试,未能检测到荧光信号。其次,作者进一步排除对电极带来的影响,通过使用Nafion膜隔离工作电极、对电极,在相同条件下测试仍未能检测到荧光信号。第三,仅用饱和O2处理Fe/N/C催化剂,在不施加电位下也未能检测到荧光信号,从而排除了O2的氧化效应。最后,通过外添加H2O2,同等条件下未检测到荧光信号,因而可以排除ORR过程中产生固有的H2O2氧化香豆素的可能。
控制实验,验证•OH自由基的形成
以上控制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OH来源于Fe/N/C催化剂上的ORR过程。进一步测试了ORR在0.60~0.70 V电势下产生的•OH,设置电解时间为6h,得到的荧光光谱如下图所示。结果表明,在0.65 V下,荧光信号最强,其产生的•OH浓度达到最大。另外,在不同的电位下,通过加入等量的7-羟基香豆素,其荧光信号强度基本不变,说明了7-羟基香豆素可以稳定存在于溶液中。因此,香豆素捕获•OH而生成的7-羟基香豆素,能够完全反映ORR期间生成•OH的量。
不同电位下•OH的产量
传统地,Fe/N/C催化剂上ORR生成•OH主要是由于Fe3 /2 通过Fenton反应催化分解H2O2所致。因而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这方面的文献是通过检测H2O2产量来评估ORR催化剂的性能。在这里,作者研究了•OH和中间产物H2O2之间的相关性。如下图LSV曲线所示,Fe/N/C催化剂的起始电位达0.8 V,随着反应电位的降低,ORR电流与环电流均明显增加。
通过比较0.6~0.7 V电位区间内H2O2的氧化电流(环电流)、以及相对应的生成•OH的量(由前所述可得),可以看出,当电位由0.70 V降至0.60 V时,•OH与H2O2的变化差异很大:前者随电势的减小而增大,在0.65 V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而H2O2的含量则随着电势的减小而单调增加。•OH和H2O2之间的电位依赖性差异如此之大,说明•OH不太可能由H2O2分解产生,而可能直接由其他ORR中间体产生(例如*OOH)。
•OH与H2O2的相关性
进一步地,传统上认为,•OH自由基是在ORR过程中,通过Fenton反应分解H2O2生成的。为进一步研究H2O2对•OH自由基的影响,在施加0.625 V下,在含0.5 mM香豆素的电解液中加入0.5 mM H2O2,进一步检测荧光信号的变化。如下所示,在加入H2O2前后,荧光信号未出现明显变化,该对照实验再次证明•OH自由基不是由H2O2分解产生的。
研究H2O2对•OH自由基的影响
总结展望
因此,综上所述,作者开发了一种以香豆素为探针的荧光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Fe/N/C催化剂上ORR产生的•OH自由基。•OH自由基和H2O2的电位依赖性差异较大,说明•OH自由基并不是主要由H2O2分解产生的,这一结果颠覆了我们对于ORR的传统认知。相关工作以《Fluorescence dete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 generated from oxygen reduction on Fe/N/C catalyst》为题在《Science China Chemistry》上发表论文。
来源公众号“环材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