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大处世法则(品读道德经七十七)
道德经十大处世法则(品读道德经七十七)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聃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高下强弱之分。当出现分化之后,如何调节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道德经》第七十七篇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释义天之道,其犹张弓欤: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理解与思考
老聃将自然的规律比作张弓射箭,认为正确的自然规律是“损有余以补不足”,这透露出了老聃“锄强扶弱”和“共同富裕”的价值观。纵观个人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无不印证着只有“损有余以补不足”才能够得到好的发展。
相信人们都对木桶效应有所了解,即: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装更多的水,就必须把最短的木板变长,一味增加长木板的长度反而于事无补。这正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的道理。
对于个人而言,往往制约其发展的往往是其缺点,所以为了更好的发展,人们应该弥补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
对于社会而言,如果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就难以稳定,只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维持长治久安。我国的封建王朝,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土地兼并造成的地主和贫民严重分化才走向灭亡的。王朝初期由于土地的重新分配使得社会贫富差距很小,所以才会经历一段兴盛期,当贫富差距扩大之后,如果能够“损有余以补不足”来调节分配,例如唐德宗的“两税法”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所做的那样,就往往会给国家“续命”,相反,如果纵容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就难免会导致国家内部矛盾严重,从而陷入倾覆的命运。
现代社会,“损有余以补不足”同样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准则。一个治理的好的国家,普遍都是采取“富人多纳税,穷人少纳税”的做法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在团队工作之中,也只有给予每个人帮助,规避其短处,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关注我,与你分享《道德经》,用老聃哲学看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