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陈子善对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评价(人文大家陈子善)

陈子善对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评价(人文大家陈子善)汇编《周作人集外文》时 偶然间 他在旧报纸上翻到张爱玲的一个短篇小说《小艾》。陈子善做学问就像一个现场勘查的侦探 遇到些蛛丝马迹的新发现 便觉得兴奋不已:怎么回事?张爱玲还有文章散失在外面?于是 这位“侦探先生”矛头一转 开始组装张爱玲的文学拼图。起初 陈子善对张爱玲的作品并没有一见钟情 甚至连眼前一亮都谈不上。那时 他正在关注周作人、梁实秋 都是现当代文坛的大腕 张爱玲尚难登文学史的庙堂。陈子善生在上海、长在上海 又跟上海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打了一辈子交道 身上也浸润了海派文人的特质——做事认真 做人洒脱。1976年 他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 本来是分在写作教研室的 后来因为对鲁迅感兴趣 主动申请调到了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在参与《鲁迅全集》注释工作时 陈子善又对鲁迅和郁达夫的微妙关系产生了兴趣。《郁达夫与鲁迅》 这是陈子善自己编的第一本出版物 当时售价只有两毛多钱 但是收纳了他能找到的几乎所

陈子善对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评价(人文大家陈子善)(1)

3月的最后一个周末 古稀之年的陈子善依旧忙碌:3月30日 他做客上海思南文学之家 从邹韬奋和《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3-1937》一书谈起生活书店的那些人和事。3月31日 华东师范大学为他举办荣休仪式 陈思和等老友赶来捧场。

虽然退休了 陈子善对张爱玲的“喜爱”和关注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研究了三十多年 他仍然期待找回更多的张爱玲作品遗珍。陈子善教授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鲁迅研究了这么久 尚且难保有遗漏 何况张爱玲的研究正处在上升期。”

陈子善对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评价(人文大家陈子善)(2)

瘦瘦高高、一脸谦和 陈子善跟人们印象中象牙塔里的大牌教授有很大区别。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 同事、学生给他最多的评价是“好玩”两字。新浪微博上陈子善有96万粉丝 而他更新最日常的内容 是家里一只叫做“多帅”的猫咪。

陈子善不热衷于找项目 不写一本正经的论文 不出玄而又玄的理论书 爱讲课、收藏书、翻旧报纸。他的课学生总是很爱听 即便从来不用讲稿 他所讲的内容仍十分有条理 因为这些知识已经在他脑子里沉淀了几十年。

陈子善生在上海、长在上海 又跟上海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打了一辈子交道 身上也浸润了海派文人的特质——做事认真 做人洒脱。

1976年 他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 本来是分在写作教研室的 后来因为对鲁迅感兴趣 主动申请调到了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在参与《鲁迅全集》注释工作时 陈子善又对鲁迅和郁达夫的微妙关系产生了兴趣。《郁达夫与鲁迅》 这是陈子善自己编的第一本出版物 当时售价只有两毛多钱 但是收纳了他能找到的几乎所有资料。从此 陈子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路数 即从搜集史料入手去研究文学史。此后几十年 他对张爱玲的研究也遵循了这个方向。

如果有一份20世纪最受关注的中国女作家榜单 张爱玲绝对是排在前面的。可在30多年前 国内还没几个人听说过这个名字。自从1952年到海外 张爱玲便淡出了国人的视野。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收获》杂志刊登她的《倾城之恋》时 大家还以为是又一个“文学新秀”冒了出来。

陈子善对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评价(人文大家陈子善)(3)

起初 陈子善对张爱玲的作品并没有一见钟情 甚至连眼前一亮都谈不上。那时 他正在关注周作人、梁实秋 都是现当代文坛的大腕 张爱玲尚难登文学史的庙堂。

汇编《周作人集外文》时 偶然间 他在旧报纸上翻到张爱玲的一个短篇小说《小艾》。陈子善做学问就像一个现场勘查的侦探 遇到些蛛丝马迹的新发现 便觉得兴奋不已:怎么回事?张爱玲还有文章散失在外面?于是 这位“侦探先生”矛头一转 开始组装张爱玲的文学拼图。

发现《小艾》后 他复印了一份 寄给了香港《明报月刊》的编辑黄俊东 一位新闻学史料的研究者。1987年1月份 《明报月刊》元月号刊发了《小艾》及陈子善的文学评论 后来台湾地区的媒体也转载了。

当时 张爱玲还健在。张爱玲是个特立独行的女作家 对自己要求甚高 因为对早年创作的这篇文章不太满意 她打心眼里并不希望别人再看到这个作品 没想到又被人搞出来出版了 惹得她很不高兴。后来 她在一篇文章中曾抱怨此事。

一个研究者 没见过张爱玲 倒先把张爱玲给“得罪”了。对此 陈子善觉得 自己有责任把这个东西挖掘出来研究使用 并不是有意跟张爱玲过不去。这个小插曲之后 陈子善结识了张爱玲的姑父。张爱玲的书后来在内地出版过两本 都是张爱玲的姑父代理的 其间 陈子善也曾经帮过一些忙。

张爱玲的最后一本书《对照记》出版之后 陈子善向张爱玲的姑父表达了一个心愿:希望能得到张爱玲《对照记》的签名本。后来 他果然收到了那本书 只是没有签名。那本书是张爱玲亲自让皇冠出版社寄给他的 信封上还写着“张爱玲嘱记”的字样。张爱玲是个怕麻烦的人 虽然没签名 但也算给了陈子善一个面子。这是两人唯一的来往 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吧。

对作家而言 拥有几个专业水准的研究者做“粉丝” 也许并不是坏事 有时还会有意外惊喜。

上映于1947年的电影《不了情》曾经风靡一时 无论是观影民众还是报道影评 对《不了情》的评价都不错。张爱玲是电影剧本的作者 她对自己这部电影剧本处女作比较满意 后来根据电影整理出了中篇小说《多少恨》。

但是在很长时间里 电影《不了情》销声匿迹了 人们不知道哪里还能找到相关影像资料。上世纪70年代 《多少恨》重新在台湾发表时 张爱玲曾经写过一个前言 推测《不了情》可能找不到了 言语间流露出遗憾之情。上世纪90年代 香港的研究者曾到北京寻找电影《不了情》下落 也没有什么结果 失望而归。

几年后 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公司出版“早期中国电影(1927—1949)经典收藏” 电影《不了情》才奇迹般重见天日。陈子善听说后喜出望外 赶紧找了来 然后根据电影整理出了《不了情》的文字剧本。

这个剧本是根据电影还原出的文字对白 虽然与原稿还是有距离 但已是难能可贵 也算了却了张爱玲的一桩心病。后来 张爱玲发现陈子善并没有其他的目的 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便也把陈子善发掘的一些文章收进了她晚年的书里。

陈子善对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评价(人文大家陈子善)(4)

上海常德公寓曾是张爱玲生活过六年多的地方 包括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和电影剧本《不了情》在内的诸多名作都创作于这间公寓。2005年 听闻上海市静安区政府为故居挂牌 陈子善前去拍照 准备充实自己的“张爱玲资料库” 不料一眼就在纪念牌文字里发现了三处史实错误 随即在媒体撰文指出。

文章发表后不久 文化局就替换了新的纪念牌上去 把内容作了修改。多少年来 常德公寓几经修缮 纪念牌从无到有 中间更换了好几回。陈子善把每一次的变化记录下来 隔几天来这栋旧楼走走 就像看望一位老朋友。

即使对“张迷”来说 张爱玲也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张爱玲性格特立独行 她不加入集体的行动 从不参与任何一个文学社团或文学团体。她做人率性而为 直言自己写小说写文学就是为了谋生。工人做工 农民种田 张爱玲就是写文章 卖文章为生。因此 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特有的风格 这种风格也吸引了很多读者。

只可惜 张爱玲一生都在写作 却很少谈论自己。她没有写过自传 也没有披露过自己感情生活的经历。很多人关注张爱玲 往往是对她及胡兰成的生活和情感经历感兴趣 陈子善却对这些花边新闻不“感冒” 甚至刻意回避。他觉得 想了解张爱玲这个人 只能通过她的作品去了解。“对任何作家来说 读他们的作品是第一位的 而读传记和研究作品是第二位的。”

向来声称爱张爱玲的人多 能真正认真读完所有作品的人少。至于像陈子善这样 三十多年时间里 把张爱玲每一篇文章、每一封信 乃至每一则小报报道都时时记挂在心上的 恐怕寥寥无几。

“在新文学发展的进程当中 张爱玲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陈子善表示 五四运动以来 新文学作家们对传统的文学基本是全盘否定的态度。但张爱玲不是这样的 她是从传统的文学当中吸取养料 融合新旧文学 交汇新旧意境 一股脑儿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那个强调山头、队伍的时代 她能保持自我、没被潮流淹没 单凭这一点 还不值得关注吗?

《沉香屑》《金锁记》《倾城之恋》时期 张爱玲把自己藏在人物背后 到了美国晚期的《雷峰塔》《易经》《小团圆》 她开始写自己。写来写去都是同样的事 但于张爱玲却是文字下的万般风情。男女、女人、父母子女、主仆……她在作品中写尽了她所熟悉的一切人际关系 无不彻骨清醒到残酷残忍的境地。她的笔下 关系背后并非感情 是赤裸裸的世相。

正因如此 时隔几十年 人们仍然爱读张爱玲的作品。纵使社会生活场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人性的本质总能超越时空限制。“她写的是日常生活 不是宏大的叙述 一般的读者会感到比较亲切。”

荣休仪式上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殷国明直言 现当代文学研究正处于瓶颈时代 文学虽然繁荣 但也面临价值的失落。陈子善对“史料时代”的开创做出很大贡献 用扎实的史料研究将文学推向新的高峰。

陈子善对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评价(人文大家陈子善)(5)

“史料时代”的另一面 则是学界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学化倾向”的质疑。在陈子善看来 “时代”“倾向”“学派”都只是虚名 文学研究首先应回归到文本上 挖掘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文学作品 是文学研究的前提。陈子善告诉记者 “这并非我们的创举 老先生们一直是这么强调的 这是一种价值回归 研究者应当踏踏实实去做好基础工作。”

虽然退休了 陈子善对张爱玲的“喜爱”和关注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研究了三十多年 他仍然期待找回更多的张爱玲作品遗珍。“鲁迅研究了这么久 尚且难保有遗漏 何况张爱玲的研究正处在上升期。”

即便做完了整理工作 张爱玲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张爱玲以小说、散文著称 其实她也有一批优秀的电影剧本、评论存世 对于这些作品的阐释 足够再挖掘三十年。

情人眼里出西施 陈子善眼里满满都是张爱玲的研究点。比如研究鲁迅 一直研究到鲁迅的父亲、祖父 张爱玲也可以这样研究;张爱玲的作品被翻译成法文、德文 海外读者的评价可以挖掘;张爱玲的古典文学造诣极高 绘画水平也不凡 同样值得关注。

生前身后 张爱玲对现当代文学来说都是个“异类”。她身上总是充满了谜 永远徘徊在争论两端。在不同的时代 她的作品连着她的人生都在被不断复写、补白和重构。看来 虽然有关张爱玲研究的话题越来越多 各种学术论文、文学评论层出不穷 但是这座“富矿” 似乎还远没有开采完。

“张爱玲热”还会持续下去 而痴迷于张爱玲研究的陈子善 也将继续他的拼图之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壹点号 人文齐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