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总是忍不住为别人的事操心(总爱替他人着想)

总是忍不住为别人的事操心(总爱替他人着想)是不是总觉得活得很累?生活中那些总让我们纠结难受的社交,每当一想到这些事,就没完没了的焦虑。好纠结啊!做了自己又难受,不做吧,到时候一定会让他觉得失望,觉得我太自私,要是以后都不帮助我了,那要怎么办?总不能这样辜负别人的一番心意吧?“完了完了!我这样说是不是很没礼貌?他们是不是已经开始讨厌我了?他们是不是已经不想跟我说话了?”“你这样做不行的!我告诉你!到时候出问题了难受的是你自己!跟你说这些都是为你好,不然到时候掉进坑里了你都不知道!”又是一句“为你好”!貌似你想做的或是以前了解的都是错误的,不过他说的也确实有道理,这确实是为了我好。

以下的社交困境,你一定没少遇到过。

“哈哈哈,我也觉得不是很好看”

你在群里发完这句话后,整个群瞬间陷入死寂。

“怎么大家突然都不说话了?好尴尬啊!是不是我说的话有什么问题?”

“完了完了!我这样说是不是很没礼貌?他们是不是已经开始讨厌我了?他们是不是已经不想跟我说话了?”

总是忍不住为别人的事操心(总爱替他人着想)(1)

“你这样做不行的!我告诉你!到时候出问题了难受的是你自己!跟你说这些都是为你好,不然到时候掉进坑里了你都不知道!”

又是一句“为你好”!貌似你想做的或是以前了解的都是错误的,不过他说的也确实有道理,这确实是为了我好。

好纠结啊!做了自己又难受,不做吧,到时候一定会让他觉得失望,觉得我太自私,要是以后都不帮助我了,那要怎么办?总不能这样辜负别人的一番心意吧?

总是忍不住为别人的事操心(总爱替他人着想)(2)

是不是总觉得活得很累?生活中那些总让我们纠结难受的社交,每当一想到这些事,就没完没了的焦虑。

无比羡慕那些活得自由自在的人,他们的洒脱,他们的自信!不用在乎他人的眼光,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难的!我们离他们的距离,只是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方法!

因为缺乏课题分离,便是我们上述问题的来源。

阿德勒把我们的人际交往分为三个课题,分别是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也可以称作是我们人生的三大课题。

因为我们需要生存,便必须通过劳动,即工作,来获得生存的资源。

而我们想活得更好,就必须学会和其他的人合作,这样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分工才能更合理,更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便是交友。

总是忍不住为别人的事操心(总爱替他人着想)(3)

再来我们受生存本能的影响,想要延续我们的生命,就必须学会去与异性结合,去通过后代延续我们人类的发展,这就是爱。

总是忍不住为别人的事操心(总爱替他人着想)(4)

这些课题都需要我们通过人际关系去解决,所以当我们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时,总会受困于人际关系。

我们之所以在人际关系中的得不到自由,除了是因为我们无法摆脱这三个课题去独自生活,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我们的“认可欲求”,因为我们将“认可欲求”置于我们的课题之上。

追求“认可欲求”,获得他人的认可,获得喜欢的人的认可,希望被他人接纳,这是我们本能的欲求。

总是忍不住为别人的事操心(总爱替他人着想)(5)

但问题在于,我们大部分取得别人认可的手段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他人的期待”:

想方设法去解决他人的课题目标,把他人的要求和目标置于自己的课题之上。

就比如我们常会因为他人不开心而怀疑自身;

将“让他人得到满足”指定为我们的目标;

过分在乎他人的感受;害怕他人生气难受等。

而我们人生课题的目标从完善自我变成了满足他人,这样的生活自然违背了我们解决人生课题的真正需求。

除了“认可欲求”,还有我们一直在推崇的“奖惩制度”也是导致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难以获得自由的因素。

在“奖惩制度”下,我们无异于活在他人的制定规则和目标下。

我们在评判做一件事的意愿时,会以是否能得到他们的赞扬和奖赏为标准,而不是按照自身的需求和想法来做决定。

或是过于害怕因犯错而受到他人的惩罚,导致做事束手束脚,犹犹豫豫,瞻前顾后,甚至产生抗拒。

总是忍不住为别人的事操心(总爱替他人着想)(6)

其次是受“回报思想”的影响,产生“无论对方为自己做的事是否是我们想要或喜欢的,我们都必须接受,甚至还应予以回报”的思想。

发现了没?其实以上所说的因素,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

我们因为别人而干涉到了自己的课题,那些本该由我们决定,由我们去完成的课题。

我们生活中受他人影响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因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人际关系,我们与他人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

这也导致我们的课题很容易受到他人干涉,特别是和我们亲近的人,而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总会无意识地去干涉他人的课题。

最常见的就是那些在乎他人评价和看法的人,他们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会先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别人想要我如何去做?这是最常见的被干涉者。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别人对你会有哪些评价,对你会有怎样的看法,这些完全就是他人的课题。

这其中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他的三观,可能是他喜好,甚至可能只是他的那一刻的心情,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而那些喜欢控制孩子,总是对孩子施以各种命令的父母,则是最常见的课题干涉者。

我们总将其归为负责任,其实这些干涉的本质恰恰是在逃避责任。

因为只有当我们不想真正花精力去思考如何为孩子负责和真正引导好孩子的时候,才会选择直接用施命令的方法去干涉孩子的课题,去直接控制孩子。

这样的教育方式除了导致孩子失去自由,父母本身也会感到痛苦。

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他们误以为他们的干涉是付出,应该得到回报。

可即使是最爱父母的孩子也不可能会遵从这种被干涉课题的不自由的生活。

他人往往是不可控的,这便增加了我们课题中的未知和难以应付的因素。

当我们要考虑的他人课题越多,我们对自己课题的掌控力就越弱,我们的课题负担则越强,在这种趋势下,我们自然不可能感到自由。

总是忍不住为别人的事操心(总爱替他人着想)(7)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学会课题分离,让那些本该由我们掌控的课题,重新回到我们的手上。

课题分离的第一步,就是辨别课题的主人。

这很简单,我们只需思考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是由谁来承担”。

这便是课题责任人的辨别标准。

还有另一个标准,那就是我们真正能掌控的东西,才是属于我们的课题。

当我们清楚这一点后,便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分离。

第一种情况是当我们主观地去让他人干涉我们的课题:我们自己选择去根据别人的评价和看法而约束自己的自由。

当我们清楚不自由的来源时,相信我们对于这种情况便不会再纠结了,他人的评价并不客观,也并不是我们依靠努力就能影响的,所以分清我们的课题后,勇敢地去为自己的课题担责,为自己重新找回自由吧。

第二种情况是别人主动干涉我们课题的时候。

因为“回报思想”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将这些干涉定位为他人的“好意”。

不接受吧,便担心践踏了别人的心意,破坏两人之间的关系。

接受吧,又需要不断地委屈自己。

现在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这其中的错误并不是他人的好意,而是他人实现这份好意的方式。

这两者并不是捆绑的,分离课题要我们拒绝的不是他人的好意,更不是切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是拒绝这些错误干涉课题的方式。

接受他人的好意,拒绝他人的干涉,这其实是毫不冲突的。

我们也应该想办法让他人清楚,为我们着想是他们的课题,而是否按他们的方式去做是我们自己的课题,两者不该互相干涉。

而当我们拒绝接受他人的干涉时,他人会选择去怎样看待我们的关系,这依然是他人的课题,是我们无法干涉的,所以完全没必要为此担忧。

以上两种情况都属于我们无法摆脱他人干涉而造成的问题。

其中还有另一个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想要通过他人的干涉来为我们铺设未来的道路,这样我们就不必为自己的课题负责。

可你是否考虑过他人认可的生活方式真的是最好的吗?亦或者是你真的能承受住这种认可吗?

追寻别人认可的道路固然可以省去做选择的麻烦,但这本质上还是选择了接受“认可欲求”。

那样我们要负担的便不只是我们自己的课题了,还有来自他人那无穷无尽的课题压力。

让他人的那主观又众多的评价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样的人生反而会更加复杂而痛苦。

追求“认可欲求”,不想被他人厌恶,是我们人类的本能,康德将其称之为“倾向性”。

可我们并不能控制他人的想法,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是不可能的。

被这些无法控制的事物约束,正是我们不自由的原因。

如果我们遵循这种本能,便代表我们要失去人际交往的自由。

所以,真正的自由,是不畏惧别人的厌恶。

这也是我们课题分离所不可或缺的要求。

总是忍不住为别人的事操心(总爱替他人着想)(8)

第三种情况,我们主动去干涉他人课题。

这其中的问题其实也是一致的,我们担揽了他人那本就不属于我们能控制的课题,自然是少不了烦恼。

但这种情况比较难以解决的原因在于:有时很难真的分清课题的责任。

就如一直困扰我们许久的家庭教育问题。

不少父母认为让孩子长大成才,或让孩子过上好的生活,是他们的责任。

所以他们选择用控制孩子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课题,因为这样便不用担心孩子会走“歪路”,也不用担心要承担自己的失职。

但实际上这是在逃避自己真正的课题,父母真正的课题是引导孩子成长,负责的是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而不是为孩子未来的生活负责。

无论好坏,这都是孩子自己的课题,是父母所无法干涉和不应去干涉的。

许多父母为了走捷径,直接选择去控制孩子来完成课题。

而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不可能完全按照他人的想法去生活,孩子也一样。

只有认清这个错误的课题,父母才能真正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教育孩子,而不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课题去粗暴地操纵孩子。

所以当我们企图通过干涉他人课题来走捷径时,要清楚的告诫自己,这样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使自己徒增烦恼和痛苦。

我们只需去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必为无法控制的事而失去自由。

以上……

如果对这篇文章有更多想法、思考或感悟,欢迎留言分享互动!

如果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有所帮助。就请关注一下羽仔!给羽仔更多动力,更新更多心理学干货!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知识,墙裂推荐大家去阅读学习↓↓↓

《自卑与超越》《幸福的勇气》

一定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01-01

岸见一郎,幸福的勇气,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05-0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