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执壶的样式基本定型,一般都是敞口、鼓腹、弧形执柄、口流造型,之后历朝的执壶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由于唐代崇尚“丰腴”之美,此时的执壶大体风格可概括为“厚重丰硕”。口流相较前朝变得更长,多为棱形、圆柱形,又短又直,之前的鸡首造型已基本不见;腹部造型也变得丰富起来,有筒形腹(如图05唐越窑青釉双系执壶)、鼓腹形腹(如图06唐越窑瓜棱青釉执壶)、扁圆形腹、葫芦形腹部等,特别是在唐中后期开始出现仿金银器的瓜棱形腹执壶(如图06唐越窑瓜棱青釉执壶),要记得的是唐代的壶身瓜棱线大多不到顶也不到底;执柄短、位置也变得更高,多呈宽扁状;口部较大,常见的是盘口、喇叭口、筒型口;底足则由平底足、玉臂形底足、圈足进行演变;装饰手法也变得多样起来,有划花和彩绘装饰,尤其是长沙窑,首创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陶瓷装饰手法。06.唐越窑瓜棱青釉执壶03.唐寿州窑黑釉执壶04.唐越窑青釉双系执壶05.唐 长沙窑釉下褐绿

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陶瓷历史中,形形色色的器物随着人们的需求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实用器物到摆设器物再到观赏器物,它们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内涵,也在朝代更迭中或出现或消失。这其中,有一类原始青瓷时期便出现的实用器物——执壶,从未被历史长河所隐匿,作为一类古老而又嬗变的器物一直存在。我们且从纹饰、造型、尺寸、胎釉等细节之处看看执壶的断代技巧。

初现: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1)

01.东晋青釉鸡首壶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2)

02.隋寿州窑席纹双系执壶

三国、两晋时期十分追求自然崇拜,很多器物都会出现诸如马、虎、狗等造型, 发端于三国、两晋时期的陶瓷执壶也是如此,被做成鸡首壶造型,流行于两晋和隋朝时期,专作陪葬之用,一般是圆鼓腹,壶身有一鸡首、一曲柄。西晋时期执壶上的鸡首大多是做装饰用,无孔,之后历朝,随着器物本身实用属性的加重,鸡首颈部越变越长并且口部开孔作出水之用,腹部空间增大,壶身变修长。大约到了隋朝前后,鸡首变得越加写实,形象很是生动神气,执柄的装饰和样式也丰富了起来,出现了贴塑、龙形的造型,这也是鸡首壶的最后一个流行时期。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到隋朝前后的执壶此时的执壶的口流都是较短,以黄釉、褐釉等居多,较多素面,偶有席纹、棱格纹等简单几何线条装饰。

唐代: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3)

03.唐寿州窑黑釉执壶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4)

04.唐越窑青釉双系执壶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5)

05.唐 长沙窑釉下褐绿彩花卉纹瓜棱执壶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6)

06.唐越窑瓜棱青釉执壶


执壶的样式基本定型,一般都是敞口、鼓腹、弧形执柄、口流造型,之后历朝的执壶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由于唐代崇尚“丰腴”之美,此时的执壶大体风格可概括为“厚重丰硕”。口流相较前朝变得更长,多为棱形、圆柱形,又短又直,之前的鸡首造型已基本不见;腹部造型也变得丰富起来,有筒形腹(如图05唐越窑青釉双系执壶)、鼓腹形腹(如图06唐越窑瓜棱青釉执壶)、扁圆形腹、葫芦形腹部等,特别是在唐中后期开始出现仿金银器的瓜棱形腹执壶(如图06唐越窑瓜棱青釉执壶),要记得的是唐代的壶身瓜棱线大多不到顶也不到底;执柄短、位置也变得更高,多呈宽扁状;口部较大,常见的是盘口、喇叭口、筒型口;底足则由平底足、玉臂形底足、圈足进行演变;装饰手法也变得多样起来,有划花和彩绘装饰,尤其是长沙窑,首创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陶瓷装饰手法。

与前后各朝不同的是,随着制瓷工艺的精进,唐代执壶很多都会先在胎土之上施一层化妆土以提升施釉之后的观感,这也是我们断代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在唐代后期至宋代开始出现了一类高度在10CM以下腹部扁圆的执壶,Sue大胆 推测,这较有可能是明清时期茶壶的一个萌芽。

宋代: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7)

07.北宋繁昌窑影青蝴蝶纹瓜棱执壶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8)

08.北宋影青釉注子、注碗

两宋时期,主要有圆鼓腹形执壶、圆折腹形执壶、筒形腹执壶、葫芦形执壶等几类,执壶的形态在些微之处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当时流行素雅轻简的审美之风,执壶的装饰不像唐代那般有釉下彩绘、题刻诗纹等,大多是以简单的刻划纹饰、瓜棱线甚至是素面为主。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唐代瓜棱形执壶腹部的瓜棱线较少,一般是4条左右,而宋代的瓜棱线则从6条到10条不等且棱线很深使得整个壶身线条分明、修长,具体可对比图06、07。彼时的陶瓷器物多半是修长、瘦美的,执壶的造型也从唐代的矮胖敦实变得高挑了起来,除了壶身之处外,底足也向高且深的圈足开始发展

流、颈、把、口等部位的变化则更为显著。唐代流行杂质较多的果酒,因此主要用于储酒的执壶口流较大且短以方便倾倒;到了宋代,纯度更高的蒸馏酒出现,相较果酒饮量变少,口流开始变得细口长身。宋代斗茶、饮茶之风极盛,为了方便提拿,执壶的执柄变得更长,柄壶之间的空间变大,开始出现“弓”形、“耳”形把手;为达到最佳的点茶效果,口流线条也变得更为曲长。为了提升执壶的实用性,防止挥发、方便加热,宋代开始盛行带盖、配温碗的执壶,如图08,这是唐代所不曾有的。

元明清: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9)

09.明永乐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10)

10. 明洪武 青花竹石蕉叶纹执壶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11)

11. 明永乐青花桃型开光云龙纹执壶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12)

12. 明永乐青花桃型开光云龙纹执壶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13)

13. 明弘治 青花折枝花卉纹双系执壶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14)

14. 清康熙青花牡丹纹执壶

历代执壶发展过程(断代小技巧全在这)(15)

15. 明嘉靖矾红梨式执壶

进入蒙元时期,或许是民族文化的更替,此时的执壶造型相较唐宋时期有了较大的变化。与同时期敦重的元青花器物相同,元代执壶脱离了宋代轻巧别致的气韵以高大壮实为主流,相较前朝口流变得更为修长,特别是流与颈部有如意型或是S形的链接物,如图11、14,这是前朝所不见,而为后朝所继承的,这点我们在断代时应当识记。

图09的玉壶春瓶造型大致定型于宋代,到了元代成为主要酒具,执壶的造型也深受其影响,似图11的玉壶春式执壶是元代最为常见的,并且在明清时期也是此造型执壶居多。明代执壶的口流更长更曲甚至高于壶身口部,如图10、12;元代以后执壶把手不仅变长、变大,并且基本都是耳形,执拿空间非常大,如图10、11、12、14;壶腹重心也下移至近足处,基本都是溜肩造型,唐宋时期的耸肩造型基本不见。特别注意一下,图12这类在壶腹部中央有鸡心或桃型开光装饰的执壶大约是从明代开始出现的

这三朝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梨形式执壶,它从玉壶春式执壶演化而来,腹部重心在近足处且更为圆硕,好似颗硕大的鸭梨,它自元代开始烧制以后之后历朝均有,壶身与执柄处基本都有一圆环相连,如图15。满清时期执壶造型基本沿袭前朝,基本无变化,在纹饰装饰上十分出挑,较易分辨,不再赘述。

我是@话瓷说sue,一名年轻的艺术品鉴赏估价师,以踏实向学的心态和学友们分享收藏知识,交流历史文化,欢迎各位师兄师姐加关指点,共同探讨,共赏珍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