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陈念最后上北大了吗(少年的你拖陈念)
少年的你陈念最后上北大了吗(少年的你拖陈念)在陈念“身份反转”的过程中,旁观者以集体群像的样子若隐若现。班主任看到了血水,只轻描淡写地说“离高考还剩几天了,还在恶作剧”;陈念的妈妈因躲债,自己都保护不了,何况是女儿;郑警官很关心陈念,但是24小时贴身保护是万万做不到的。陈念从曾经的被霸凌者,变成了女警官眼里罪恶滔天的霸凌者,因为魏莱死了。死前她恳求陈念不要报警,在许以重金被拒后,甚至让陈念来拍她的裸照,因为复读后魏莱爸爸一年都没理她了。当魏莱跪下的时候,你会觉得她可恶又可怜。特别是认尸时,父亲看了一眼女儿后便匆匆离去,不是心疼,而是愈加的失望……《少年的你》发生在少年们的特殊时段,也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距离高考仅剩月余,校内“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的条幅和誓师大会,像一个巨大的锅盖,紧紧地压着备考的学子们。在极大的压力下,人们在寻求各种发泄的渠道。有人跳楼了,好学生陈念在众目睽睽下给她盖上了一件衣服,不想同学走得这么难看,于是
本文为晓丹育儿原创首发,欢迎个人评论转发,抄袭必究
这两天有个中年男子当众喊话易烊千玺,说“你不是一个偶像,你是一个演员”,台上的少年突然就哭了,但他很努力地把眼泪控制住了,没有流下来。
少年的你是怎样的?有和周冬雨、易烊千玺这样年少成名,鲜衣怒马的,却也有“生活在阴沟里”被霸凌的孩子们。《少年的你》结局最具争议:警官老杨对部下说,一个是好学生,一个是小混混,你非得把陈念拖下水。郑警官则坚持认为:如果小北替陈念坐了几十年牢,她这一辈子就毁了。
影片中夹在霸凌者与被霸凌者之间,还有这样一群人,有老师、同学、警察、家长,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旁观者。发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当戏内、戏外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聚焦在霸凌者与被霸凌者身上时,旁观者又该如何自处呢?
《少年的你》发生在少年们的特殊时段,也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距离高考仅剩月余,校内“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的条幅和誓师大会,像一个巨大的锅盖,紧紧地压着备考的学子们。
在极大的压力下,人们在寻求各种发泄的渠道。有人跳楼了,好学生陈念在众目睽睽下给她盖上了一件衣服,不想同学走得这么难看,于是很意外地,又在“情理”之中,她成为了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
在学校被魏莱推搡,还挖出其母欠债的消息发的哪都是,在凳子上洒血水。陈念报警了,霸凌者被罚在家面壁思过,但是他们没有放过陈念,陈念被殴打、拍裸照、剪掉头发。在此期间她结识了小混混小北,一句“你能保护我吗”,让事情沿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
陈念从曾经的被霸凌者,变成了女警官眼里罪恶滔天的霸凌者,因为魏莱死了。死前她恳求陈念不要报警,在许以重金被拒后,甚至让陈念来拍她的裸照,因为复读后魏莱爸爸一年都没理她了。当魏莱跪下的时候,你会觉得她可恶又可怜。特别是认尸时,父亲看了一眼女儿后便匆匆离去,不是心疼,而是愈加的失望……
在陈念“身份反转”的过程中,旁观者以集体群像的样子若隐若现。班主任看到了血水,只轻描淡写地说“离高考还剩几天了,还在恶作剧”;陈念的妈妈因躲债,自己都保护不了,何况是女儿;郑警官很关心陈念,但是24小时贴身保护是万万做不到的。
而最让人寒心的是围绕在身边的同学们。被欺凌者跳楼的时候,大家纷纷放下手中枯燥的书本,拿起手机不停地拍摄,在群里不断讨论、发酵细节;当陈念成为被霸凌者,即使是上体育课也没人愿意和她玩球;最可恶的是,一个女生利用陈念的同情心,诱骗她到隐蔽的地点再次遭受凌辱。
校园霸凌离我们有多远?不少人观影后第一反映是“校园霸凌有这么严重吗”,甚至还有人认为那就是孩子间的打闹。10月30日,也就是几天前,甘肃天水一中学流传出两段视频,视频中可清楚看到2名女孩在校园内被罚跪、扇耳光。据悉,该校有近千名学生,大多数为留守儿童。
校园霸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校园霸凌现状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性别与性取向、种族与文化差异等原因遭受欺凌。
就连著名主持人马东,也坦承自己曾遭遇校园霸凌,“我没被打过,但是他们会把我带到一个砖垛神秘的拐弯抹角的去处,然后按着我的脑袋说让说段相声”。马东去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非但不觉得“说相声”是霸凌,整个办公室的老师甚至起哄说“来,先说一段”。
对于孩子来说,旁观者的加油助威无异于火上浇油!很多时候,如果作为第三方的旁观者能及时制止,或者不去围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这种霸凌的程度,可惜太多时候,我们都做不到。
旁观者效应作用下,他们噤若寒蝉《校园暴力旁观者的调查研究》中提到,旁观者对校园暴力的反应,呈现以下比例分布:
仅在旁边围观的,单纯做看客占19.8%;
声称“不记得了”,占17.2%;
赶紧溜走,以免受牵连占16.8%;
完全被吓到了,不知所措,占9.2%;
上前制止施暴者,占1.8%
在旁边煽风点火、加油助威的,占1.6%。
这种整体环境的趋向会产生旁观者效应,当一个人察觉到有其他旁观者在场,但他人没有采取行动时,也会降低自己出面的可能性。
就像影片中同情陈念的好学生李想,也只是鼓励她说“再熬1个月就高考了”,心酸又无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现实:
1、不想惹祸上身:霸凌的理由很随机,就像陈念去盖了件衣服,或者像“神女”王晶晶,仅仅因为同学打碎了她的杯子,另一个同学的玩笑话“这个杯子价值300万”,她就成为了全校公敌。
2、无能为力:出现了校园霸凌会怎样处理?杨警官说了大体流程:校长找老师,老师找家长,家长说我在深圳打工……最后不了了之。很多旁观者并非铁石心肠,只是感到自己力量弱小,同样无能为力。
3、弱肉强食:霸凌者魏莱的母亲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玻璃心,心理素质太差,为点小事就跳楼”。而魏莱则对死者毫无忏悔之心,还说她努力考学也只能上三本,不如死了给家里留下的钱多。
不仅是对于霸凌者来说,对于旁观者也同样容易滋生这样的心态,他们对被霸凌者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认为社会本就是弱肉强食,他们是斗争的失败者,活该被无视和欺负,很可悲吧?
4、麻木不仁:
法国心理分析学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在《冷暴力》中指出,“精神虐待的手法十分细腻,不着痕迹,旁观者容易将其解读为两人之间单纯的冲突或‘打情骂俏’,实际上那是企图在精神上甚至肉体上毁掉另一个人,而这种暴力的企图有时的确会得逞。”
▼旁观者是霸凌的参与者,还是受害者?
长久以来,关于校园霸凌中直接对立的双方有大量的研究和解决方案,而针对旁观者的界定和救赎却一直不成体系,他们是霸凌的参与者还是受害者?说法不一!遭受校园霸凌十年之久的王晶晶在访谈中说:“因为欺凌者众多,我甚至不知道该去恨谁。”
校园凌霸中无视旁观本身就是对罪恶的偏袒纵容。斯坦福监狱实验表明: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这是缓慢的过程,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也会变成嗜血的狂魔。
霸凌有人围观,无形中助长了霸凌者的气焰,他们更愿意在这个舞台上发挥欺压的特长,以此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可以肯定的是,在霸凌事件中起哄助威,恶意传播的,肯定是参与者之一,他们间接地给受害者加深了伤害,想摘清自己是不可能的。
在暴力狂欢中,谁都不能幸免。霸凌者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犯罪、家暴、心理扭曲等,被霸凌者在生理健康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阴影,有的一辈子都走不出来。
而对于旁观者来说,他们的价值观会在一次次的漠视、逃避、起哄中慢慢改变,会对人产生不信任的心理,觉得自己的生存环境并不安稳。
而事实上,旁观者的身份也不是一直固定不变的,在对霸凌的耳濡目染下,他们有可能成为新的霸凌者,去“享受”这种欺压的快乐,也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霸凌的对象,就像魏莱的小跟班一样,上一秒还跟着老大欺负别人,下一秒自己就遭殃了。
作为霸凌事件的第三方,究竟能做些什么?▼他山之石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能反抗校园霸凌的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更强,也更为成熟。
反抗霸凌需要勇于说不,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看最后效果。对抗霸凌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们解决冲突的能力,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有的人为了反抗霸凌努力成为某个方面的佼佼者,身上的光环会驱散掉任人宰割的气味。而最为重要的是,此举提前给孩子们上了一课:并不是生命中所有人都会喜欢你。
在芬兰早在2009年就开展了反欺凌计划,其中有专门针对旁观者的训练,计划将欺凌情景以电脑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孩子们控制卡通角色,作为旁观者直面欺凌行为,并做出相应抉择。
这种创新的方式旨在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在不成为欺凌者的同时,也能给予被欺凌者更多的帮助。
▼做好“本分”
作为旁观者,在这几种情形之下,请做好自己的本分:
如果你是一个路过的旁观者,是个大人,请不要做“看热闹”的人,而是及时制止,或者报警处理。你的一个善举,可能会因此解救了一个孩子的一时乃至一生。
如果你是霸凌者或者被霸凌者身边的人,如老师、家长,在发现了霸凌的苗头之后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不要等到“微霸凌”升级爆发后才追悔莫及。
如果你身单力薄,不足以第一时间对抗,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记得有技巧地帮助被霸凌者,并坚信被霸凌者会对你抱有感激之心,好人有好报。
最后,愿每个孩子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霸凌者放下戾气,被霸凌者拿出勇气,旁观者是可以被求助的。打破霸凌与被霸凌的闭环,旁观者很关键!
关注@晓丹育儿,每日分享最实用的育儿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