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祖籍(大清威名赫赫的九大)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祖籍(大清威名赫赫的九大)1886年,赵尔巽外放为四品的贵阳府知府,此时距他中进士已过去12年。同为进士,在12年间,早于赵尔巽的曾国藩1838年金榜题名,1849年37岁时升授二品的礼部侍郎;晚于赵尔巽的志锐,1880年中式,1892年39岁时也官至礼部侍郎。两天后,时为御史的赵尔巽就上折参劾左宗棠此举与体制不合。赵尔巽在参折中说,曾纪泽已为三品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属朝廷高官,照例自有朝廷体察,而不应由左宗棠保举,以免将来有朋党之患。赵尔巽还要求对左宗棠提出批评,并撤销此前将曾纪泽“交军机处存记”的奖励。尽管朝廷照顾刚刚率兵收复新疆、声誉正隆的左宗棠面子,没有采纳赵尔巽的建议,但赵尔巽敢言的秉性可见一斑。甚至,他还联合日讲起居注官盛昱(1884年曾参劾恭亲王奕䜣,为慈禧撤换奕䜣等军机大臣、策动“甲申易枢”张本)等一起弹劾醇亲王载沣,认为载沣“不宜参与政事”。据赵尔丰的曾孙、作家赵珩在新作《二条十年》一书中说,赵文

赵尔巽,1844年出生,1874年中进士,同科的状元为陆润庠——后官至吏部尚书,曾任溥仪的老师。赵尔巽本人,累官至山西巡抚、湖南巡抚、署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兼成都将军、东三省总督等。他晚年得子,自觉人生无憾而号称“无补老人”,为晚清政坛炙手可热的人物。

传奇家世:一门六进士,弟兄两总督

赵家自1646年起就落籍山东泰安。从赵尔巽的祖父赵达纶一辈开始逐渐发迹,以“一门六进士,弟兄两总督”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显赫家族。

赵达纶生于1789年,1823年中进士,在陕西做过知县、知府。赵尔巽的父亲赵文颖,生于1814年,1845年与弟弟赵文起同时考中进士。1854年,赵文颖以同知衔任山东阳谷县知县。到任第五天,阳谷即被捻军围困,他守城殉难,也因此得入祀山东昭忠祠,并在《清史稿》里有传。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祖籍(大清威名赫赫的九大)(1)

赵尔巽

赵尔巽兄弟四人,他行二。大哥赵尔震与其同年中进士,官至工部主事,后因修西陵工程有功被授二品衔。其幼弟赵尔萃,1889年中进土,历任直隶州知州、三品衔候补道。三弟赵尔丰虽只为道员出身,但后来官至四川总督。如此,仅赵尔巽兄弟四人,就有“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再加上赵尔巽的祖父、父亲、叔叔,在短短66年内,则是“一门六进士”了,可谓罕见。

据赵尔丰的曾孙、作家赵珩在新作《二条十年》一书中说,赵文颖殉难后,赵家家境败落,穷得连纸都买不起。但赵尔巽的母亲还是以一己之力,抚养大了四个孩子,并亲自负责四个孩子的教育,最后成就了“一门三进士,弟兄两总督”,成为当地励志佳话。为了纪念她,在今山东泰安安葬赵尔巽母亲的地方,曾被称为“奇母地”。

敢言的御史:参劾左宗棠和醇亲王载沣

从1874年中进士后不久到1886年外放为贵阳府知府之前,赵尔巽长期在京城担任御史,以刚直、敢言著称,与当时翰林院的前辈如张之洞、张佩纶等一起被誉为清流。御史生涯的弹章中最为人知的成就,莫过于1884年参劾时为军机大臣的左宗棠。

1884年7月10日,刚刚交卸两江总督、回京师再度入值军机的左宗棠,上折举荐曾纪泽。在奏折中,左宗棠赞扬曾纪泽“博通经史,……于泰西各国情形,了如指掌”,甚至认为曾纪泽之才高于刚刚署理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希望朝廷能简任曾纪泽为两江或闽浙总督。

两天后,时为御史的赵尔巽就上折参劾左宗棠此举与体制不合。赵尔巽在参折中说,曾纪泽已为三品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属朝廷高官,照例自有朝廷体察,而不应由左宗棠保举,以免将来有朋党之患。赵尔巽还要求对左宗棠提出批评,并撤销此前将曾纪泽“交军机处存记”的奖励。尽管朝廷照顾刚刚率兵收复新疆、声誉正隆的左宗棠面子,没有采纳赵尔巽的建议,但赵尔巽敢言的秉性可见一斑。甚至,他还联合日讲起居注官盛昱(1884年曾参劾恭亲王奕䜣,为慈禧撤换奕䜣等军机大臣、策动“甲申易枢”张本)等一起弹劾醇亲王载沣,认为载沣“不宜参与政事”。

1886年,赵尔巽外放为四品的贵阳府知府,此时距他中进士已过去12年。同为进士,在12年间,早于赵尔巽的曾国藩1838年金榜题名,1849年37岁时升授二品的礼部侍郎;晚于赵尔巽的志锐,1880年中式,1892年39岁时也官至礼部侍郎。

就是与同科的林绍年相比,赵尔巽的升迁也算较慢:1902年,林绍年被任命为云南巡抚,赵尔巽还是低一官阶的山西布政使,而且已在布政使职位上做了四年,历经安徽、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的轮换。

清宫档案记载,在任贵阳府知府期间,赵尔巽曾以才能出众获“军机处存记”等嘉奖。因此,仕途上的这番蹉跎,多少与其敢言、得罪人的秉性有关,而不是能力不佳。

圆滑的政客:处置辛亥革命

1902年,时为山西布政使的赵尔巽被任命为湖南巡抚,正式步入封疆大吏行列,也从此步入仕途的快车道,1904年署理户部尚书,1905年调任盛京将军。无论是以从二品的巡抚署理一品的户部尚书职位,还是以汉人身份出任管理清朝禁地东北的最高长官盛京将军,都凸显慈禧和清廷对他的信任及倚重。

1644年清朝入关统一中原后,东北地区就被视为“发祥重地”而长期“封禁”。1905年5月7日,清廷任命署户部尚书赵尔巽为盛京将军,接替丁忧出缺的增祺。盛京将军的管辖范围为今天的东三省,虽然赵尔巽为汉军正蓝旗人,但以汉人镇守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东北,有清一代仅此一例。

清朝“封禁”,本来是要保护这块“重地”免受汉族和外来势力的染指,可是200多年人为地与内地隔离,明显拉大了东北与内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差距。赵尔巽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彰显了自己的能力:调任盛京将军前,奉天共有各类学校49所,在校学生2469人;1907年4月他由盛京将军调任四川总督时,学校已增加到1352所,在校学生51018人。

也正因此,在东北大地革命浪潮山雨欲来之际的1911年4月22日,清廷任命赵尔巽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钦差大臣。担任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等职位四年后,赵尔巽故地重游,同时也面临着新考验。

武昌起义前一天,正要巡察吉林、黑龙江两省的赵尔巽抵达哈尔滨。他刚欲启程赴齐齐哈尔,突接清廷关于武昌起义的电报,要他速回奉天“妥慎防维,毋稍疏忽”。

赵尔巽赶回奉天之后,立即召集部属研究形势及其对策。据冯玉祥将军回忆,赵尔巽在此次会议上明确表示,“我们拿皇上的俸禄,吃皇上的饭……连骨头都是皇上的”,对皇上要“鞠躬尽瘁,以死相报”。会后,他一方面通告各级文武官员以及吉、黑两省首脑,要求他们“防患未然,严密侦访”;一方面派出“坐探委员”分赴上海、南京、北京探听消息;还通知各报馆暂缓登载武昌起义的新闻,以图封锁消息、安定民心。

更为关键的是防范新军起而闹事。辛亥革命前,奉天的陆军有张绍曾的第二十镇,驻守新民、锦州两府;另外就是驻守省城奉天的第二混成协。武昌起义前,第二十镇被调往滦州参加秋操。如此一来,驻奉天的陆军只剩下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是留日士官优等生,思想激进,与当时的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合称“士官三杰”。三人与革命党人关系密切,所部军队颇受革命影响。

赵尔巽首先拉拢蓝天蔚联名发表《致武昌起义诸君书》,为清朝政府辩解。文中说“现已宣布立宪,分期筹备”,强调皇帝是好皇帝,政府是好政府,坏就坏在少数官吏身上,劝革命党人“识苦心”“明大义”。

拉拢的同时,赵尔巽对蓝天蔚等革命党人采取了奏请调离、严密监视、架空挤走等措施。他先要求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把蓝天蔚协调往关内,但袁对蓝同样抱有戒心,复电赵尔巽“现奉旨恩赦党人,姑先招抚”。一计不成,赵尔巽又电请军咨使那桐以军咨府名义调蓝天蔚进京,也因军咨府此时陷于瘫痪而未能如愿。

对新军极不信任的赵尔巽,转而依靠巡防营等地方部队。他积极招募兵勇,扩至马、步9营两千多人,于1911年10月29日重新组建奉天中路防队,此时距武昌起义爆发还不到20天。

为响应武昌起义,聚集奉天的革命党人张榕、张根仁等经过计议,决定于11月12日召集军、绅、商、学各界代表会议,成立“奉天国民保安会”,并计划推举蓝天蔚为关外革命军讨虏大都督,张榕为奉天省都督兼总司令,驱逐赵尔巽出关,宣布东三省独立。

11月5日,当蓝天蔚开始为“驱赵独立”活动作军事部署时,赵尔巽对蓝天蔚的严密监视收到了效果,蓝部营长李和祥当晚向赵尔巽告密。情急之下,赵尔巽调张作霖所部进驻奉天。

土匪出身的张作霖,1902年为赵尔巽的前任、盛京将军增祺等招抚,此时正率部7营驻防距沈阳500公里的吉林洮南。武昌起义爆发后,身为赵尔巽僚属的奉天咨议局副议长袁金铠,见奉天兵力空虚,便向赵尔巽建议重用张作霖。袁金铠介绍说,“此人机警,而且愿效忠大帅”,还以身家性命担保,极力敦促赵尔巽调张作霖进省。

在袁金铠的极力保荐下,加之省防急需兵力,赵尔巽终于下定决心,首先札调张作霖的前路巡防队。11月8日接到赵尔巽的电报后,张作霖便于当晚率领马队两营,昼夜兼程,于11月11日到达省城奉天。

11月12日会议召开之前,包括清朝中央政府和各国领事在内的各方人士,都认为奉天独立已是大势所趋。英国驻奉天领事甚至抢先向北京的公使朱尔典电告“奉天独立”的消息。

会议当天,赵尔巽登台演说。当说到“希望全省父老们各安生业,静观时局演变”时,素与立宪派有联系的革命党人赵中鹄立起发言,要求赵尔巽当场宣布东三省独立。

这时,早有布置的张作霖猛然跳上讲台,把手枪放在桌子上大叫说:“我张某虽好交朋友,但我这支手枪,它是不交朋友的!”此前,会场内外早被张作霖的武装所控制,革命党人事先全无准备,无可奈何。于是,在袁金铠的一手操纵下,宣布成立“奉天国民保安会”,“公推”赵尔巽为会长、袁金铠为参议部总长、聂汝清出任军事部部长、张作霖为军事部副部长。

“保安会”成立后,赵尔巽立即致电清廷,称“日前创设保安公会,情势汹汹,幸标统聂汝清等仗义执言,竟挽狂澜”,同时表示协统蓝天蔚与官兵意不相洽,全协皆不听其命令。11月14日,清内阁回电,免去蓝天蔚第二混成协协统之职,交赵尔巽差遣委用,由聂汝清接任。

反对蓝天蔚的聂汝清成为协统,表明奉天最重要的兵权已不为革命党所有。很快,赵尔巽以委派蓝天蔚入关考察名义,驱蓝出省。11月16日、17日,吉林、黑龙江也仿效奉天做法,分别成立以巡抚陈昭常、周树谟为会长的“保安会”。赵尔巽再度牢牢掌握东北军政大权。

稳定了东三省局势的赵尔巽一度被宗社党、保皇派等视为取代袁世凯的目标人选。1912年1月30日,赵尔巽致电袁世凯,特别强调东三省的特殊地位,要求袁世凯承认东三省的立法、人事、财政、军事的独立。圆滑的他深知共和乃大势所趋,清帝退位已成必然,如此表态不过是想攫取更多的权益。

2月13日,清帝颁布退位诏书第二天,赵尔巽致电内阁,表示不再反对共和,同时要求“对于东三省用人行政能不速变更”。经过一个多月的秘密协商,赵尔巽、袁世凯之间终于达成了默契。3月15日,袁世凯任命赵尔巽为东三省都督,并宣布只是变更官名,其他的诸如职权、官制、营制概不变动,文武属官照旧供职。

1915年袁世凯在“称帝”之前、仿照汉高祖时“商山四皓”的典故封“嵩山四友”,俨然以帝王自居。“嵩山四友”的第一位,便是赵尔巽。

清室的忠臣:撰修《清史稿》

1914年初,民国政府国务院根据各方要求,上报袁世凯呈请设立清史馆,编修清史。3月9日,袁世凯发布大总统令予以批准。随后聘请赵尔巽为馆长。

此时的赵尔巽,已交卸奉天都督一职,正在青岛养老。为延请赵尔巽出山,袁世凯亲笔致函,奉承赵尔巽“学识渊深,谙习掌故”。袁世凯还按当时北洋政府远程接送贵宾的最高礼遇,特派“花车”前往青岛,接赵尔巽一家进京。所谓的“花车”,就是有豪华内饰的高级专列,由卧铺车厢、起居车厢和豪华餐车三节车厢组成,所有的内部设施都是西洋款式,如红丝绒的沙发和座椅,挂着流苏的幔帐和窗帘,几乎与那时的西洋高等车厢无异。

就这样,以“我是清人,我吃清朝饭,我做清朝官,我修清朝史”自居的赵尔巽抵京,在故宫东华门内原清朝国史馆旧址上正式设立清史馆,筹备两个月后于9月1日正式开馆。

身为馆长的赵尔巽聘请清代翰林院名流80余人,分任总纂、纂修、协修、提调等职,组成了修史的队伍。他还请袁世凯下令各地征选省、府、县图志以及私家传记碑铭墓碣等送往清史馆,以备修史之用。

开馆前的7月,袁世凯专门下令要求财政部迅速拨款以备清史馆使用。由于经费充足,至1916年,进展顺利,“纂稿尚多”。1917年张勋复辟,战事一开,清史馆被迫闭门数月,撰稿工作一度停顿。此后虽经恢复,因北洋政府所拨经费骤减,编撰者散去大半,进度受到很大影响。

到1926年秋,《清史稿》书稿初具规模。此时赵尔巽健康状况堪忧,已近灯枯之年,因此,急思在有生之年能结束《清史稿》的编修工作。为此,经袁金铠居中联系,他向张作霖等筹到一笔款项,预计用两年审定完成全部书稿。

但仅仅过了半年,到了1927年春,赵尔巽突然提出,将全稿立即付印。由于当时清史馆经费已近枯竭,部分编撰者也希望及早刊印,以稿费补发欠薪。如此情形之下,尽管《清史稿》列传主要审定者夏孙桐等人强调史稿错误疏漏太多,反对贸然付印、遭人嘲笑,但未能说动赵尔巽。

这年夏天,赵尔巽病倒了,“印书之意愈切”。此时,正好袁金铠自奉天到京。赵尔巽便召集全馆同人至病榻前,将经费交付袁金铠,嘱托其负责刊印事务。1927年,《清史稿》列朝本纪及部分志、表、传共50册刊印完毕,至1928年5月又印出其余部分81册。至此,536卷、800余万字的《清史稿》初步完成。赵尔巽在发刊词中称“此稿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故名曰《清史稿》。他未能亲见《清史稿》刊印出版,先于1927年9月病逝。

赵尔巽的曾侄孙赵珩,在《二条十年》中记载了其祖母所说的张作霖出席赵尔巽丧礼的若干细节。当时的张作霖已是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势力扩张到长江以北和江南部分地区,处于人生的最巅峰时期,但在赵尔巽面前,张作霖始终自称僚属、麾下。张作霖就任陆海军大元帅之后,每次谒见赵尔巽时都署“沐恩张作霖”。丧礼期间,张作霖行至北京北兵马司胡同赵尔巽宅邸大门口时,即开始一步一叩首,一路磕入灵堂,痛哭至两个鼻孔流血不止,被人搀出灵堂,“那场景真应了古人对‘泣血稽颡’的描述”。

张学良曾在口述史中称,“我父亲(指张作霖)没有人一个人可怕的,没有怕的人,他就怕赵尔巽,就是赵尔巽能说他……我父亲能起来,就是赵尔巽提拔起来的”。

赵尔巽确实是张作霖走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推手:“奉天国民保安会”成立大会上,张作霖以武力威胁革命党,保护了赵尔巽,稳住了奉天的局势。也因此增加了赵尔巽对他的信任,决定再调张作霖的前路两营进奉天。不仅如此,1912年1月又将刚组建的奉天中路巡防9营人马拨归张作霖统辖,使其所部兵力从原来的7营增加到16营,所统辖兵力达3500人以上。张作霖的腰杆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而硬了起来,从而具备了涉足政界的重要条件,并逐渐成为东三省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