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人字的发展史(汉字探源益字及益姓)
汉字人字的发展史(汉字探源益字及益姓) 人们就把这个现象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益(甲骨文)。益字的甲骨文字形描述了水在器皿中沸腾高出器皿上沿的样子。益字的读音,或是水在陶器中沸腾时会发出声音。锅中水烧开沸腾漫出 一、字形演变 水溢出来,是因为水在加热时不断从液态变成气态,体积不断增大。据实验,1毫升水,通过加热全部变成水蒸气,体积会增加到2000毫升。 新石器时代,远古人学会了制作陶器。其中有的陶器是用来烧水煮肉的。人们发现,如果把陶器加满水,当加热到沸腾时,水就会从陶器中漫出来,也就是横流出来。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益,会意字,读作yì,本义水沸腾漫出器皿,溢字的初文。
从甲骨文、金文、战国竹简、小篆、隶书到楷书,益字有一个完整的演变过程。
益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
一、字形演变
水溢出来,是因为水在加热时不断从液态变成气态,体积不断增大。据实验,1毫升水,通过加热全部变成水蒸气,体积会增加到2000毫升。
新石器时代,远古人学会了制作陶器。其中有的陶器是用来烧水煮肉的。人们发现,如果把陶器加满水,当加热到沸腾时,水就会从陶器中漫出来,也就是横流出来。
锅中水烧开沸腾漫出
人们就把这个现象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益(甲骨文)。益字的甲骨文字形描述了水在器皿中沸腾高出器皿上沿的样子。益字的读音,或是水在陶器中沸腾时会发出声音。
益字甲骨文字形
益字的金文字形摆脱图画的形状,进一步文字化。
益字金文字形
战国秦简是上下结构,上为横向的水(表示横流漫出),下为器皿。
《说文解字》:益,饶也(益,本义为吃饱)。释读非本义,而是引申义。
二、引申义
益字从本义陶制器皿中的水沸腾时体积增大漫出来,引申为增加,增多,增大等。
1.水涨。《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
2.增加,多出。《史记·高祖本纪》: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秦派兵增援章邯,夜间衔枚偷袭项梁)。如,延年益寿,增益,损益。
3.好处。(1)《尚书·虞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2)《孟子·公孙丑上》: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拔苗助长,不但无益于苗长,还会害死苗)。如,有益无害,大有裨益,受益匪浅。进一步引申为有好处的。如,益鸟,益虫,良师益友。
4.富饶。《吕氏春秋·不苟论·贵当》: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观察平民,如果他的朋友都能孝敬友善,忠厚恭谨,敬畏王命。这样的人,他家里一定会越来越富裕)。如,益发,饶益。
5.补助,补贴。(1)《战国策·秦策二·甘茂攻宜阳》: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甘茂率兵攻打宜阳,三次击鼓进军而士兵不肯往前冲……于是他拿自己的钱财补贴获赏的有功人员)。(2)《吕氏春秋·贵当》: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和我能力相当的人,我不和他相处,是因为他对我没有助益)。
6.水的体积比原来更大,引申为更加,愈发。《孟子·梁惠王下·第十节》: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如水更深,如火更热)。如,益发壮大,老当益壮,精益求精。
7.扩大,增大。《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民众城小则益城,益城无极(城池是为保护百姓而修筑的。人多城小就扩建城池,城池扩建是没有限度的)。
8.器皿中的水是一点一点漫出来的,引申为逐渐,渐渐。《礼记·坊记》: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wú](使富起来的百姓不足以骄横,贫下去的百姓不至于穷困,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不至于对上级不满,所以犯上作乱的事就日趋减少)。
9.由水漫出,引申为自大,骄傲自满。《庄子·杂篇·列御寇》: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的人貌似敦厚质朴却行为骄溢,有的人虽为长者却品行不端)。
三、益姓来源
现代益姓,来源复杂。
其一,源自黄帝的六世孙伯益。伯益是虞舜的臣子,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以天下授益,三年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这里的箕山就是今山东青州香山。传说,《山海经》是伯益在箕山避居时所写。后人以伯益管辖之地称为益。西周至战国时期,益邑属齐国。伯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伯益的名字为氏的,称为益氏。
大禹时伯益避居的箕山(今山东青州香山)
其二,由于伯益的名字也做地名,居于益邑的人也有以地名为氏的,也称益氏。
其三,西汉时,汉武帝设置益州在内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益州在三国时期范围最大,包含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在益州的居民中,有以州名益为氏的。
其四,在今藏族、蒙古族、满族、瑶族、彝族、水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益氏族人分布。
益姓现有人口约9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459位。
诗曰:
益指沸水漫出锅,
形容增长好处多。
集思广益成大业,
良师益友解疑惑。
参考文献: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现代汉字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三版。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6.《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9.《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10.《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11.《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12.《国学大师》(网络版)。
13.《新华字典》(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