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男子服饰分哪几个阶层(佟萌李雪飞明代官服的结构研究与数字化复原)
清代男子服饰分哪几个阶层(佟萌李雪飞明代官服的结构研究与数字化复原)1.2 明代官服结构特点此外,还有吉服、赐服、便服等几类文武官员穿着服饰并未纳入冠服制度。吉服为官员在时令、节庆活动、寿诞、筵宴、婚礼等各种吉庆场合中所着[8]90;赐服为皇帝赏赐,按照等级分为蟒服、飞鱼服、斗牛服等,以服装纹样相互区别。便服为明代男子日常所着。这几类均不拘于服装形制,款式丰富,吉服及赐服中圆领袍、直身、道袍、曳撒、帖里等均有出现。男子便服款式主要有道袍、直身、帖里、褡、衫等[7]。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其服饰继承唐、宋时期的制度,又潜移默化地受到元代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明代十分重视服饰等级制度的建立。其一,服饰作为礼仪的象征,在儒家思想中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其二,服饰在明朝成为区分等级,辨别尊卑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就颁布了详尽的服饰等级制度,规范了不同阶层人群在不同场合所着服装形制、颜色、面料等内容。明代服饰制度在洪武时
摘要:明代官服是明代服饰文化中“礼”的代表,具有区分等级,辨别尊卑的作用。官服体现了对唐、宋、元服饰的继承与创新,但实体文物展出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以图片资料为主的数字化资源只能从二维角度进行研究。文章以明代文武官员服装为例,研究其形制与结构特点。选取孔府旧藏中朝服、公服、常服,在复原其结构、面料纹样基础上进行三维建模与展示,提出成套服装的组合建模方法,得到明代文武官员服装完整的数字化复原效果。通过数字化复原明代官服,探寻实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传播之路。研究背景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国家研究的重点课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作为历史发展的载体,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礼”与“俭”,标志着历史的变革与发展。但实体文物在展出时需要及时维护,且具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已有许多学者对基于三维虚拟展示软件的服饰复原进行了尝试,如对四川花苗女装[1]、乌珠穆沁部落蒙古袍[2]、羌族女装[3]等民族服饰的建模与复原。通过对服饰进行结构复原、面料处理,并在服装虚拟展示软件中进行三维建模,完成服装的虚拟效果展示。针对汉族服饰,张伟萌等[4]利用CLO软件,完成了汉服改良设计;杨若冰等[5]完成了一套宋代女装的设计与建模。在对于传统服饰的建模与复原研究中,对少数民族的服饰研究更侧重于对实物服饰进行还原,而汉族服饰的研究更多在于对服装设计与三维展示。推测这种研究差别是由于少数民族服饰现存实物较多而汉族服饰在清代后经历改革,传世样本较少,考古文物又失去色彩,难以进行精准复原。同时,现有虚拟展示研究多集中在汉族女子服饰,成套的建模服装均为上衣下裳制,却少有研究考虑增加里衣组合展示。
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选取明代男子服饰中代表服制——文武官员服饰,以孔府旧藏服饰为复原依据,对明代官员典型服制进行结构研究与三维虚拟复原,对服装三维展示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完成男子官员服饰中朝服、公服、常服三套服装的组合建模。将中国传统服饰以数字化形式呈现,有利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明代官员服饰制度及特点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其服饰继承唐、宋时期的制度,又潜移默化地受到元代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明代十分重视服饰等级制度的建立。其一,服饰作为礼仪的象征,在儒家思想中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其二,服饰在明朝成为区分等级,辨别尊卑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就颁布了详尽的服饰等级制度,规范了不同阶层人群在不同场合所着服装形制、颜色、面料等内容。明代服饰制度在洪武时期由朱元璋确立后,在永乐、嘉靖年间几经变化,最终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1.1 明代文武官服概述
明代官员服饰包括文武官员、仪宾、内使、命妇及内外官亲属的冠服[6]。从服制及穿着场合来看,文武官员服饰主要包括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等。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明代文武官员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以及颁降开读诏敕、进表、传制时穿朝服。所着服装为赤罗衣、赤罗裳,缘以青罗,内搭白纱中单,青缘。在皇帝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员分献、陪祀时穿着祭服。祭服上衣为青罗皁缘,下裳为赤罗皁缘,内搭白纱中单,形制与朝服相同。在京官员每日晚朝奏事,以及侍班、谢恩、见辞;在外官员清早公座时穿着公服。后改为每月初一与十五穿着公服,其余时间穿着常服。公服服制为圆领右祍袍。常服为朝臣官吏常朝侍事所着,圆领袍,上绣“胸背”,亦称补子,以区别文武官员及不同品级。圆领袍常与帖里、搭护共同搭配穿着。明代部分便服款式如直身、道袍等在缀上补子后,也可用作常服[7]。忠静冠服为文武官员燕居之服,为明世宗嘉靖七年创立,直领右衽,衣身为深青,缘为蓝青色。以上官员服饰制度等级严格,不仅规定了整套服饰的搭配,不同品级官员所着服饰颜色、纹样亦有所区别。
此外,还有吉服、赐服、便服等几类文武官员穿着服饰并未纳入冠服制度。吉服为官员在时令、节庆活动、寿诞、筵宴、婚礼等各种吉庆场合中所着[8]90;赐服为皇帝赏赐,按照等级分为蟒服、飞鱼服、斗牛服等,以服装纹样相互区别。便服为明代男子日常所着。这几类均不拘于服装形制,款式丰富,吉服及赐服中圆领袍、直身、道袍、曳撒、帖里等均有出现。男子便服款式主要有道袍、直身、帖里、褡、衫等[7]。
1.2 明代官服结构特点
从服装整体结构上来看,文武官员服饰中较为常见的形制有圆领袍、直身、道袍、搭护、帖里、曳撒等,其结构样式、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明代文武官员常见服饰形制
Tab.1 The common costum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in the Ming dynasty
续表1
由表1可见,明代官员服饰结构整体上符合与传统服饰一脉相承的“十字型”平面结构。在服装细部结构中,可以按照领型、袖型与摆等部位进行分类。文武官员服饰领型可分为直领、圆领,朝服上衣、道袍、搭护,帖里等均为直领,圆领代表服装为圆领袍。袖型按照长短可分为长袖、短袖与无袖,按照袖肥可分为大袖与小袖,袖肥的形制与服制关系密切,通常长袖大袖为礼服(朝服、祭服、公服)形制,短袖大袖为燕服,小袖短袖则为常服形制,比如常服中的帖里[9]。官服中的“摆”,也称为“侧耳”“缯角”等,指的是官服左右开衩处额外接出来的面料部分,通常起到遮蔽里衣的作用。可分为外摆与内摆,圆领袍、褡护、曳撒、直身等服装均为外摆,道袍为内摆形制。根据《酌中志》记载,直身形制与道袍相同,但有摆在外,可见两者结构上的区别只见于摆。按照袖端是否进行收口分类,朝服、祭服、公服与忠静冠服袖端皆不收口;常服及道袍、直身、曳撒、帖里等结构服装袖端收口。
明代官员服饰三维展示
服装三维展示技术是指通过人体建模、服装建模等技术预先模拟出服装穿着效果。目前许多公司已经开发了功能完备的服装虚拟展示专业软件,比如韩国公司研制的CLO3D、美国EFI公司的Optitex软件等。中国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也推出了其自主研发的Style3D软件,原理是通过将纸样在虚拟模特上进行安排与缝纫,得到服装三维展示效果。将传统服饰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通过服装虚拟展示软件实现服装的数字化复原,解决了参观实体博物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比二维图片更加直观、全面,有助于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服饰文化传播。
2.1 服装三维展示关键技术
2.1.1 明代官服结构研究
目前,对于明代服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制规定、面料纹样、工艺技术、演变过程等,在结构方面研究较少。崔莎莎等[10]对孔府旧藏中几例典型男子服饰结构进行复原,并对交领、褶、摆、大袖等细节裁剪方法进行研究。刘畅等[11]对明代官袍中“侧耳”结构进行研究与工艺分析,同时提供两件带有“侧耳”的帖里与圆领袍结构复原图。刘畅[9]还从服装结构、工艺、面料、纹样等方面重点分析了李雨来先生收藏的明代服饰,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佐证。鲍怀敏等[12]对孔府旧藏赤罗衣的“内缯耳”结构进行研究并绘制了赤罗衣结构图。除此之外,山东博物馆出品的《孔府旧藏服饰——斯文在兹》和《衣冠大成》图册中收录了大部分孔府旧藏服饰图片资料和尺寸信息,以及少量结构图参考。本文以图册及文献中收录的图片资料为基础,参考典籍文献中官服形制结构,对拟展示服装进行结构图绘制,并根据模拟效果对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绘制结构图有两种方式:专业服装CAD软件样板绘制工具较为全面,适合结构较复杂的纸样;服装三维展示软件的二维纸样窗口提供简单的纸样绘制工具,适合较简单纸样的绘制和服装纸样细节修改。
2.1.2 明代官服面料复原
中国传统服饰色彩丰富,纹样种类繁多,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因此在服装三维展示中还要注重服饰面料复原。服装面料复原包括织物纹样、颜色及物理属性等细节设置。本文选取孔府旧藏传世服装,面料保存度较完整,色彩鲜艳,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服饰之美。三维展示中采用的面料纹理主要来自实地调研及图册中的图片资料,需要对拍摄面料的污损进行处理。针对素色或纹样有规律的面料,采用“最小单元法”选取未被污损的面料单元进行扩展。同时,导入面料法线贴图可以增加服装面料纹理立体感。服装虚拟展示软件提供常见面料参数,根据复原面料材质对透明度、经纬纱强度、对角线张力、弯曲强度、变形率、变形强度等参数进行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面料真实性。
2.1.3 多件服装组合与叠加
从服装完整性与协调性角度对内外层服装进行组合模拟。针对组合过程中里外层次错乱、面料冲突及面料层次增加会降低模拟速度等问题,根据服装的层次与叠加特点总结为同一层次的服装叠加与不同层次的服装叠加。
同一层次的服装叠加主要为上衣下裳的叠加,叠加服装只有部分面料重合,处理相对简单。当两件服装面料产生重叠时,在非模拟状态将外侧服装的版片向外移动,模拟时辅以固定针工具进行调整即可。不同层次的服装叠加主要指内外层服装的组合,比如朝服中白纱中单与赤罗衣的组合。难点在于面料重合部分较多,易发生冲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外部服装与内部部分结构叠加法”:即优先考虑通过结构优化将外部服装与露在外侧的内部服装结构进行叠加。常见叠加部位如服装衣领、袖口等。这种叠加方式可以在不影响外观前提下降低面料冲突,增加模拟稳定性,同时不会影响服装模拟速度。但当外层服装透明度较低或内侧服装未遮盖部分较多时,则需要将两件服装进行完整组合。此时模拟难点为当内外层服装宽松度均较大时,面料不易控制,需降低内层服装经纬向缩率使之较为贴身,再添加外部服装,外部服装模拟完成后再逐步将内层服装缩率调回100%。内外层服装的叠加需要着重注意腋下、袖口、摆等细节位置。
2.2 明代官服三维建模与展示
本文选取孔府旧藏中朝服、公服与常服基于服装三维虚拟展示软件CLO3D进行建模与模拟。服装三维建模与展示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服装三维建模与展示流程
Fig.1 The flow chart of clothing 3D modeling and display
2.2.1 朝 服
1)朝服介绍。整套朝服如图2所示 分为赤罗衣、赤罗裳 以及梁冠、云头履、蔽膝、大带、革带、绶、佩玉等配饰 内搭白纱中单 形制与赤罗衣相同而尺寸略有不同。朝服上衣身长116 cm 腰宽62 cm 两袖通长249 cm 袖宽73 cm。十字平面结构与“四幅裁”式样。形制类似道袍 直领 大襟右祍 大袖 领、襟、袖、摆处缘以四寸(约13 cm)宽的青纱边 具有内摆。朝服下裳身长91.4 cm 腰围132 cm 分为两片 每片由三幅拼接而成 每片中左右相对各打四褶 侧边、底边缘以轻纱。白纱中单身长121 cm 腰宽65 cm 两袖通长258 cm 袖宽66 cm 青纱缘边[8]17-28。
图2 明朝服
Fig.2 The court dress in the Ming dynasty
2)朝服三维建模与展示。对比赤罗衣和白纱中单尺寸可以看出 白纱中单较赤罗衣身长5 cm 两袖通长较赤罗衣长9 cm 因此穿着时会在赤罗衣外露出白纱中单的领口、袖口及下摆部分;袖宽比赤罗衣窄7 cm 便于穿着在赤罗衣内部。
《衣冠大成》中赤罗衣结构图准确性较高 但对底摆与后摆的结构绘制在面料里外方向上出现颠倒。修改“摆”处结构并增加“领”处纸样 完成赤罗衣样板绘制 如图3所示。朝服下裳为“两片三幅”结构 依据已有尺寸 绘制赤罗裳结构 如图4所示。白纱中单的形制与赤罗衣相同 只是在细部结构尺寸中有所区别 在赤罗衣样板基础之上修改其细部尺寸 完成白纱中单样板绘制。在服装三维展示软件中的三维界面对需要模拟的服装进行位置安排 使用缝纫工具进行缝合操作完成三维建模 并根据模拟效果进行样板结构优化。
图3 朝服上衣结构示意
Fig.3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upper of court dress
图4 朝服下裳结构示意
Fig.4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skirt of court dress
服装纸样结构与数量会对模拟效果产生影响。以赤罗裳褶裥效果为例 三幅布片分割线位置是影响其展示效果的原因之一。经过实验得到 在折叠角度为180°的结构线处进行分割面料冲突最小 比在折叠角度为0°或360°的结构线处进行分割得到的展示效果稳定。对赤罗裳进行结构优化 如图5所示。模拟时 可通过硬化面料功能对褶裥细部进行调整。将修复好的面料纹理导入系统中并添加法线贴图增加面料真实性 如图6所示。在系统中 丝绸类别面料选择与纱罗面料属性接近的面料对其物理属性进行设置 完成单件服装建模。
图5 朝服下裳结构优化示意
Fig.5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diagram of the skirt of court dress
图6 朝服上衣面料复原与法线贴示意
Fig.6 The fabric restoration and normal mapping diagram of the upper of court dress
从内层至外层按照赤罗裳、白纱中单与赤罗衣顺序在人体模特上添加服装 使用“冷冻”处理可以降低外层服装在穿着与调节时对内层服装模拟效果的影响。在组合白纱中单与赤罗衣时 首先对白纱中单经纬向缩率进行调节 降低其宽松度。经实验 当纬向缩率75%、经向缩率65% 大袖刚好与衣身面料分离 此时模拟可有效减少白纱中单与赤罗衣的重叠 减弱面料冲突。若将面料缩率降至过低 反而会由于形态差别太大而影响面料缩率回调。调整完成后 逐步将白纱中单缩率恢复至100%。最后调整领口、袖口等细节 得到整套朝服的三维展示效果 如图7所示。
图7 朝服三维效果展示
Fig.7 3D effect of the ceremonial court dress
2.2.2 公 服
1)公服介绍。孔府所藏公服为大红素纱袍 如图8所示。圆领 大襟右祍 大袖 两侧有摆。该圆领袍身长135 cm 腰宽65 cm 两袖通长249 cm 袖宽72 cm[8]42。
图8 大红素纱袍
Fig.8 Red silk gauze robe
2)公服三维建模与展示。公服与朝服结构区别在衣领与摆。公服为圆领 且在左右两侧开衩处为外摆 腋下处有两块类似扇形的贴补。根据刘畅等[11]对“侧耳”即摆的结构复原 其实际结构通过对长方形面料的一系列折叠来完成。考虑到模拟的局限性 在绘制结构图时 本文依据图片资料直接绘制了最终形状。通过参考图片资料与具体尺寸 根据“十字结构法”绘制公服圆领袍结构 如图9所示。
图9 公服结构
Fig.9 Structure of the formal court dress
依照结构图对公服进行三维模拟 根据展示效果着重调整圆领处曲线结构。由于公服的穿着需要搭配“衬衣” 参考《无款边贡画像轴》(山东博物馆馆藏)可以看出其内搭衬衣衣领为直襟 且除衣领部分之外无其他部分裸露。因此 将衬衣直襟衣领与圆领袍进行组合 模拟出公服套装 如图10所示。
图10 公服套装模拟效果
Fig.10 Simulation effect of the formal court dress
2.2.3 常 服
1)常服介绍。本文选取常服为大红色暗花纱缀绣云鹤方补圆领 如图11所示。其衣身长为132 cm 腰宽60 cm 两袖通长242 cm 袖宽63 cm 袖口宽27 cm。结构为圆领 大襟右祍 大袖 两侧有摆[8]50-52。
图11 大红色暗花纱缀绣云鹤方补圆领
Fig.11 Red silk gauze round-collar robe with subtle pattern and square patches embroidered with cloud and crane design
2)常服三维建模与模拟。常服与公服均为圆领袍 大襟右祍 大袖形制 两侧有摆。除尺寸区别外 常服袖口为收紧式样。不同于公服圆领袍的素纱 常服面料为四合如意纹 具有补子。在公服基础上 本文着重对其袖口进行修改 调整服装尺寸 得到常服结构 如图12所示。采用“最小单元法”对暗花纱四合如意纹进行复原 得到整幅面料。常服主要搭配帖里、褡护与圆领袍。搭配后只露出直领 对内搭中直领与圆领袍组合得到常服模拟效果 如图13所示。
图12 常服结构
Fig.12 Structure of the informal dress
图13 常服模拟效果
Fig.13 Simulation effect of the informal dress
结语
本文研究了明代服饰中的文武官员服饰制度,将文武官员服饰分为服饰等级制度内的朝服、祭服、公服、常服与忠静冠服,等级制度之外的吉服、赐服与便服等。从整体结构对圆领袍、直身、道袍、搭护、帖里、曳撒常见服装形制特点进行总结,并从领型、袖型、摆等细部结构对其进行分类。通过分析三维服装展示关键技术,着重对多件服装的组合与叠加进行阐述,并利用服装虚拟展示软件CLO3D对朝服、公服、常服套装进行建模与展示。将三维展示技术与传统服饰结合有助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为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来源:《丝绸》2021年 第58卷 12期
发布: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