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黑河市瑷珲记忆馆(瑷珲的山林往事)

黑河市瑷珲记忆馆(瑷珲的山林往事)《瑷珲县志》还对中草药有所记载,“药材之属有人参,库玛尔河一带山中所产参,背阳向阴,出生时一桠五叶,桠多者历年多,产石壁中尤佳,采参以木,忌用铁。有黄芪,硕而绵。有黄莲,有黄柏,有苍术,……其有不知名不相识之药材,遍山有之,难以枚举。”人参产地多在深山,路径难寻,而且隔以沼泽,即过去所谓“红眼哈塘”,采参者多以鄂伦春猎人为向导,否则有生命危险。《黑龙江外纪》称:“相传齐齐哈尔东北山中亦产人参,以路隔红眼哈坍,人不敢过。红眼哈坍(即“红眼哈塘”),淤泥地也,人行辄陷,万无生理,野鸟亦不敢落。昔年有盗采者,红眼哈坍既冻去,将化乃还,率以俄伦春为前导,否则路径易迷,虎狼害尤不测。”诗人朱履中在《龙江杂咏》中写诗记载:“万山灵秀亦生参,红眼哈坍路易沉。除去鄂伦春引路,雪消冰化落坑深。”诗人英和在《龙沙物产十六种》中写诗赞美榛子,诗曰:“何处少榛子,此间殊味香。落因经野火,掇屡贮虚筐……”并称:“寓

清代,瑷珲区域一直被清廷视为“龙兴之地”,除沿黑龙江有零星的卡伦、官庄外,大多为鄂伦春人游猎之地,可以说原始未开,人迹罕至。民国九年(1920年)《瑷珲县志》记载:“全境内环峻岭,外襟大江,其势蜿蜒迂回,延袤八百里,内多岗岭林峦河流汊港,诚为沿边险要之地。”“其中林木翳天,白昼犹暗,鄂伦春人栖息其间,从事游猎……山岭坡陀间,皆有美荫之森林覆之。”《黑龙江述略》记载:“盖丛山曲涧,间以窝集(即哈汤),别无蹊径可寻,大木环蔽天日,号称树海,力伐亦无出路,兼系诸部落采捕游猎之场。”

黑河市瑷珲记忆馆(瑷珲的山林往事)(1)

这里森林资源丰富,尤其盛产松、桦、柞、榆、杨、柳等树木,《瑷珲县志》记载:“有义气松,栋梁之材也,历久如新,不腐朽。有黄松 一名樟子松 经久不凋,其叶如针,实甘香可食。龙江右岸重山密林,松茂如麻,高及十数丈,几人不能合抱者比比皆是。”

瑷珲的先民用这些不能合抱的大木建城、造屋,乃至取暖做饭,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组织人力以大木为材料,先后建设了额苏里城、瑷珲新旧两城、墨尔根城和齐齐哈尔城,这些木城的建立奠定了黑龙江区域的城市发展基础。清代流人张光藻在《龙江记事诗》中写道:“梁栋奇材邃古留,深山雨露阅春秋。斧斤不到人踪绝,大木曾闻顺水流。”并称:“黑龙江涨,必有大木顺流下,土人取以造屋,余供炊爨,是支一年,盖岩壑幽邃之处,山水发而树崩入江也,今其地为俄夷所居,树多被伐,不复有大木流下矣。”

黑河市瑷珲记忆馆(瑷珲的山林往事)(2)

松树入黑龙江水年久,有的则变为木化石。《黑龙江外纪》记载:“松入黑龙江,岁久化为青石,号安石,俗呼木变石,中为磋,可发箭镞,《尚书》砥砺砮丹 《鲁语》肃慎氏楛矢石砮,即此。将军那启泰尝以制研,不下墨。先文端公鄂尔泰恭和御制《瀛台木变石》诗有‘濡水不沉火不燃’句,得石性矣。”张光藻在《龙江记事诗》中有诗写道:“松木无端入水中,年深化作石玲珑。坚贞至性终难改,入世犹成砥砺功。”现在我们漫步黑龙江边,有时还能捡拾到纹路清晰、质地坚硬的松木木化石,也足可寄思古之幽情。

黑河市瑷珲记忆馆(瑷珲的山林往事)(3)

桦树有白黑两种,《瑷珲县志》记载:“有桦树,白者为香桦,苍者为黑桦。白桦皮两层,外白内紫,厚二三分,可引火,为斗斛。”由于桦皮应用广泛,白桦对瑷珲先民的生产生活极为重要,《黑龙江外纪》称:“山谷多桦木,土人以为箭杆、为鞍板、为刀柄,皮以帖弓,为车盖、为穹庐、为札哈,缝之为栲栳,大担水小盛米面,谓之桦皮斗,俄罗斯亦有之,极小,雕镂精巧,宜贮槟榔、鼻烟,号老羌斗。”貌似普通的白桦皮作用实多,古人将白桦命名为香桦,足见对其青眼有加。

黑河市瑷珲记忆馆(瑷珲的山林往事)(4)

今天,我们到鄂伦春民族乡,依然可以看到白桦皮制作的日用品,只不过现在已经多由实用性转为艺术性欣赏了。清初东北流人方拱乾曾写过吟咏桦树的诗歌《桦树行》,诗曰:“阿稽林子深百里,松桧蒙茸杂榛杞。中有桦树高而疏,剥皮堪饰弓与矢。本朝战伐起关东,器具常思用镐丰。甲士三百隔年采,课皮不下征租庸。跕道传餐苦供给,余工采参兼采蜜。天不厌兵害生成,特向深林产此物。一树皮尽一树枯,更捡大者留小株。本欲杀人身先死,树乎树乎何其愚!噫!安得桦树树老不生皮,橐弓戢矢万方熙。”诗人讲述了士兵采集桦皮制作弓矢饰品的情景,并由此想到桦皮本想附着弓矢杀人,不想自己先皮尽身死,于是诗人慨叹,如果桦树不长桦皮,那么就会收弓藏矢,不事战伐,从而万方太平了。

黑河市瑷珲记忆馆(瑷珲的山林往事)(5)

瑷珲的山林中还有榛子、木耳、人参、黄芪这些山珍药材,《瑷珲县志》记载:“榛子紫花,其实苞生累多,味甘美。”并称:“榛子,生于野甸,树大如荆棘,实圆满,未可以‘十榛九空’之谚例之,经荒火者尤佳。炒而售者,高唱‘火燎榛子’,终年不绝”瑷珲的榛子味美,尤其毛榛子果仁肥白而圆实,油脂量高,炒熟后吃起来特别香,嚼之余味绵绵。

黑河市瑷珲记忆馆(瑷珲的山林往事)(6)

诗人英和在《龙沙物产十六种》中写诗赞美榛子,诗曰:“何处少榛子,此间殊味香。落因经野火,掇屡贮虚筐……”并称:“寓居僻静,绝少市声,惟卖此者偶于昕夕辄向门呼。”如今,高唱“火燎榛子”的叫卖声已成绝响,那种“手携沿巷卖,漏下韵悠扬”的情调也只能在故旧纸堆中寻觅。但可喜的是,榛子现在可以人工种植,品种也越来越多,依旧是寻常百姓家的日食之物。

黑河市瑷珲记忆馆(瑷珲的山林往事)(7)

《瑷珲县志》还对中草药有所记载,“药材之属有人参,库玛尔河一带山中所产参,背阳向阴,出生时一桠五叶,桠多者历年多,产石壁中尤佳,采参以木,忌用铁。有黄芪,硕而绵。有黄莲,有黄柏,有苍术,……其有不知名不相识之药材,遍山有之,难以枚举。”人参产地多在深山,路径难寻,而且隔以沼泽,即过去所谓“红眼哈塘”,采参者多以鄂伦春猎人为向导,否则有生命危险。《黑龙江外纪》称:“相传齐齐哈尔东北山中亦产人参,以路隔红眼哈坍,人不敢过。红眼哈坍(即“红眼哈塘”),淤泥地也,人行辄陷,万无生理,野鸟亦不敢落。昔年有盗采者,红眼哈坍既冻去,将化乃还,率以俄伦春为前导,否则路径易迷,虎狼害尤不测。”诗人朱履中在《龙江杂咏》中写诗记载:“万山灵秀亦生参,红眼哈坍路易沉。除去鄂伦春引路,雪消冰化落坑深。”

瑷珲区域的山林中不但林产富集,还有虎、熊、野猪、獐、狍、鹿、獭、狐等动物,更盛产貂,一直是清皇家的供貂之所,乃至人称“瑷珲”二字即是母貂之意。这里曾经猛虎出没,《瑷珲县志》记载:“有虎。土人不敢斥言之,称曰山神爷,又曰软蹄子,其小者如石虎。状如猫,大如犊,黄质黑文,锯牙,钩爪,短项健须,多智。虎力不敌熊而能毙熊。夜则一目放异光,远烛十数里。或曰‘一目烛物,一目放光’。猎者言虎之目光‘远望之如电灯’。然一灯一虎,二灯即二虎在焉。食狗则醉。”由于虎力大多智,猎虎更是勇士所为,民国时期流寓瑷珲的诗人边瑾写有《观猎》诗,是一首赞美鄂伦春小学校学生白连珠猎虎诗作。诗曰:“桦岭秋高野兽肥,匆匆猎马去如飞。半山红树斜阳外,喜见双童搏虎归。”并称“鄂校学生白连珠,年方十二,及其内弟莫姓者出猎,共搏一虎”。山林里有狍子,《瑷珲县志》记载:“有狍,大头高腿,短角似鹿,无斑,色苍赤,性竢易猎,肉味佳,其皮可御潮湿。防军冬时入山搜贼,人携狍皮一张为卧褥,置之冰雪上,不伤湿也,兼之各金厂之矿丁无一人不用狍皮也。”由于山林里狍子数量多,且肉可作食、筋可为线,皮可制衣,可以说狍子是那时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瑾的诗中就有“载得狍干兼鹿脯,也曾席地宴嘉宾”、“寂寞无言压狍线,为谁人做革衣裳”、“纳尸分燕翼,睦族馈狍汤”、“木烧桦烛短,筋压绣丝长”等佳句,他还有《岁暮黑河道中》诗,其中有关于狍裘的记录,诗曰:“朔风吹雪度边门,翻著狍裘体未温。驴背不知身是客,一声清罄近黄昏”。

清末,由于沙俄入侵、封禁制度解除和农业、矿业、商业的兴起,对瑷珲的山林产生了重大影响。《瑷珲县志》称:“光绪三十三年,瑷珲副都统姚福升勘定沿江设卡区域,上自额尔古纳河口,下至逊河口,计有木厂二十六处,森林之富可以想见。惟庚子之役,俄人侵占江右,任意采伐森林,损失甚巨。”“瑷珲处于重山叠稠,树木蓊蔚,沿江田野未辟,兽蹄鸟迹交于遍山,而今金矿繁兴,野兽远扬,所以鄂民捕猎维艰,生计堪虞。”

时光荏苒,山林巨变,古瑷珲的山林资源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如今,黑河是黑龙江省三大林区之一,有林地面积达28万公顷之多。随着国家天保工程和相关法规的实施,黑河区域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相应保护,林产品也进行了综合开发,我们相信黑河山林的明天会更好。

文章来源:黑龙江日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