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作业设计经验和做法(作业设计的重要参照及操作要领)

作业设计经验和做法(作业设计的重要参照及操作要领)1.明确作业目标若要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应然的质量效益产出,共同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环节操作的精准性、可行性、可控性和可测性。为此,教师除了要把握好作业设计的四个重要参照之外,还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作业设计的四大操作要领,并将其切实运用到作业设计的实践中。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准确的学情分析与判断、能力和素养的研究与挖掘,有利于为科学合理构建教学目标提供坚实基础。教师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的建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及其具体标量都体现对人的发展负责,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定标环节,也是作业设计的定标环节。四是明确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设计的标尺。有了这一标尺,我们便可以进行“量体裁衣”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程序安排、教学环节的实施方式、教学方法的选用与组合、教

作业负担过重是基础教育阶段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且切实承受着的主要负担之一。减掉过重的作业负担,如果只是机械地在量上做减法,而不是从根本上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实施效率,是没有出路的。作业是整体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作业的教学设计是有头无尾、残缺不全的设计。作业设计并非简单随意之事,有其基本遵循,笔者概括为四个重要参照、四大操作要领。

作业设计经验和做法(作业设计的重要参照及操作要领)(1)

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相对后置的环节,其活动内容、目标预设、组织形式和方法组合都需要以前置环节为基础,回应前置环节的目标指向及实施效果,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应需而为。作业位于教学全程的末端,前置各环节的渐次推进、既定任务的逐级达成、预设目标的实现,为作业设计环节提供了必要基础,也对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进行高质量的作业设计,需要把握好四个重要参照。

一是进行学情分析和判断。在整体教学设计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情分析和判断,这是教学设计的始发环节,对于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与可行性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了这一步,教学设计便成了目中无人的设计,教学也很容易成为目中无人的教学。脱离了“人”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进行学情分析和判断是教学设计的定调环节,也是作业设计的定调环节。

二是挖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能力、素养。在教学设计中,第二项重要工作是研究和深挖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能力、素养,这是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学科教学达成“由知识生成能力并涵养品格”的最终目的。为此,研究和挖掘教学内容所蕴藏的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特定功能,更不能被忽视。否则,知识教学很难升维至学科育人层面。挖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能力、素养是教学设计的定向环节,也是作业设计的定向环节。

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准确的学情分析与判断、能力和素养的研究与挖掘,有利于为科学合理构建教学目标提供坚实基础。教师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的建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及其具体标量都体现对人的发展负责,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定标环节,也是作业设计的定标环节。

四是明确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设计的标尺。有了这一标尺,我们便可以进行“量体裁衣”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程序安排、教学环节的实施方式、教学方法的选用与组合、教材内容的合理使用、信息拓展与辅助资料的调用、教学情境的创设、用于随堂训练的问题的设计、学生深度思维及引发的研究、复杂问题设置的探讨等,都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考量。明确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是教学设计的定型环节,也是作业设计的定型环节。

教学目标的“标尺”作用,对规划作业设计同样有效。课后作业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一样,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迈向既定教学目标的第一步,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那么课后作业便是迈向既定教学目标的第二步,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接续,对于巩固和强化课堂教学的初步成果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课后作业的设计,除了要严格参照教学目标外,还需要密切关照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根据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视结论,有针对性地适当调整作业设计的目标、内容及方式等,使之与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连续不断的续动过程,以谋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

作业设计经验和做法(作业设计的重要参照及操作要领)(2)

若要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应然的质量效益产出,共同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环节操作的精准性、可行性、可控性和可测性。为此,教师除了要把握好作业设计的四个重要参照之外,还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作业设计的四大操作要领,并将其切实运用到作业设计的实践中。

1.明确作业目标

作业设计首先应关注任务目标的设定,其操作要领是回应教学目标,目的在于指引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再次聚焦。教师进行作业目标预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解析教学目标的设计及要求,掌握教学目标所设定的素养培养内容,分析不同维度的学习目标要求,这一步是达成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高度一致的前置条件。

第二步是聚焦教学目标中锁定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围绕夯实重点、突破难点进行作业目标设计,这一步体现了作业目标设计的针对性。

第三步是锚定教学目标所标定的学业质量要求,确立清晰明了的可描述、可呈现、可操控、可测量、可评价的作业实施标量,这一步体现了作业目标设计的可行性。

第四步是综合教学目标中设计的各学习环节的质量标准,依据学习全过程的渐进性需求,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作业目标设计,如课前预习作业目标、随堂练习作业目标、课后复习作业目标、实践探究作业目标等。这一步强调作业目标设计的递进性。

作业目标由教学总体目标决定,但并非可以完全由教学总体目标代替。作业目标更多的是服务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需要,没有目标的作业布置,很难避免随意性、盲目性、粗放性。

2.建构作业内容

建构作业内容是作业设计的基础,其基本要领是紧扣核心知识,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夯实、深化和内化学习内容。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并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规定,高考在学科内容考查上应指向“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四层内容,并用“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概括了考查内容的基本特质。参考上述高考评价的基本原则,教师在建构作业内容时应主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作业内容的选择要突出基础性。必备知识是学生高质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工具。作业内容设计应突出对核心知识的聚焦,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此,在作业内容选择上要充分体现基础性、必要性和典型性,避免偏离核心知识、难度过高或过低、机械重复等情况发生。

第二,作业内容的设计要具有整体性。学习是具有连续性的活动,通常前一阶段学习的成果是后一阶段学习的基础,后续学习环节是前置学习环节的续动和升维,因此,作业拥有温故知新、知深、知宽、知联的整体功效。在核心知识这条主线的牵引下,作业内容设计要做到课前预习作业、随堂练习作业、课后复习作业、课外实践作业内容的相互关联、浑然一体;课时作业和单元作业要遥相呼应,形成完好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解与集成的关系。如果有可能,不同学科的作业之间亦应随机链接、相辅相成。

第三,作业内容的建构要追求丰富性。作业内容的丰富性首先体现在设计角度的丰富性,即以核心知识为主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设计;其次表现为学习层次的多样性,即作业内容设计要涉及从必备知识的夯实到关键能力的形成,从学科素养的养成到核心价值的培育;再次是选材、取材的鲜活性,即紧密联系时代背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丰富多彩的情境化作业对于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激发性。

第四,作业内容的选择强调差异性。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水平因年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个性、智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作业内容的设计也因此应强调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低年级的作业内容应更倾向于动手实践、观察表达等趣味性强的设计;高年级的作业内容应更倾向于综合应用、科学探究等创新性强的设计;就同年级、同班级的学生而言,教师也应正视其客观的个体差异性,体现分层分类的设计意图。

作业内容要回应作业目标,紧扣核心知识。作业内容的质量对于作业在学生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至关重要。枯燥乏味的作业内容不但不能延伸自主学习的进程、激活持续的后置学习环节、激发学生乐学善学的内驱力,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消极心理。

3.确定作业形式

确定作业形式是作业设计的又一关键步骤,其基本要领是契合具体学情、具体内容和具体目标,目的是促使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任务。作业形式是作业内容的呈现方式。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很难用一个逻辑维度进行区分。教师在进行作业形式选择时应把握好四个着眼点。

第一,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因个人智力特点及外部学习环境差异的影响,或多或少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和风格,因此,学生作业形式就要有所区分,因人而异,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二,着眼于特定的学习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特定的内容需要特定的形式加以呈现。学习内容与作业形式高度关联,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求不同的作业方式。人文类学科作业应更多选择背诵、阅读、辩论、写作、陈述等形式;数理类学科作业应更多选择计算、测量、绘图、实验、探究等形式;艺体类学科作业应更多选择赏析、模仿、创作、训练等形式。

第三,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定的学习方式对于作业形式也有重要影响,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更多设计交流分享、实践、实验等作业形式;在项目式学习中,应更多选择中长期的项目作业或综合类作业。

第四,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作业形式同样存在客观影响。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作业形式,如辩论、实验探究等适合高年级的作业形式,就不能简单地复制到相对较低的年级,反之亦然。即便是同一学段,作业形式也需要分层。

作业形式与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呈正相关,恰当的作业形式有利于作业目标的达成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同时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反之,不恰当的作业形式会降低作业实施的效果,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会抑制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生成。

4.强化作业功能

谋求作业功能最大化是作业设计的核心要求。确保作业功能的足量释放,其基本要领是聚焦学生素养提升,本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学深悟透到实践创新、从学用分离到知行合一。作业功能的发挥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阶到高阶的循序上升的过程。在设计、组织、把控、运行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强化记忆与巩固理解。作业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方式。在课前、课中、课后作业中,教师应不断强化以核心知识为主体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掌握已学知识,不断提高从中获得的相应能力。

第二,深化认知与拓展视域。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时空局限等原因,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拓宽认识与深度学习问题,可以通过作业的补偿功能予以解决。例如,社会实践类作业、新闻学习类作业、信息收集整理类作业等,均可以拓展学生的视域;以现实情境为背景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业,新闻述评、科学探秘等作业,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然而,此类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是很难实施的,但课后作业环节可以提供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综合运用与实践探究。学生思维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学习活动的高阶目标。学科拓展类、实验探究类、综合学科类等作业能够弥补单一学科或单一课时的知识量不够、知识体系不完整等方面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四,素养提升与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作为教学全过程的构成环节之一,作业的本质功能也必然是以育人为目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作业目标、体量适度的作业内容、灵活恰当的作业形式,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训练和养成恪守诚信的道德操守、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等优秀品质的过程,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意义。

“学”与“习”是不可分离的,二者构成一个前后衔续、相互推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完整学习过程,促进知识与见识、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和谐生长。“习”是学生学习快乐感的主要来源,因为“习”更具有挑战性,更需要创造性、凸显主体性、包容多元性。作业是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习”的方式,这种“习”如果能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悉心指导下变得更加科学严谨、有的放矢、形质兼优,必将会让学生乐在其中。

总而言之,只有高度关注学情分析结论、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能力素养、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实施情况,只有精准把握构建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功能等的操作要领,才能实现作业设计高质量、作业实施高效率和学生学业获得最大化。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杂志2022年第1期,作者齐学东、刘建友。

来源: 中国教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