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窑在哪里(粤最古老窑址唐代龙窑探秘)
千年古窑在哪里(粤最古老窑址唐代龙窑探秘)而在1987年3月,又发现二号唐代龙窑遗址,在大岗山北坡。残长9.06米,前宽2.2米,后宽2.36米,壁厚0.2米,窑床倾斜13゜。上有垫烧托钵104个,陶器除上述品类外,还有烛台、反唇碗、器盖等。据馆内工作人员讲,现在馆内的器物只保留少量实物展示,其余均收回省博物馆收藏,大部分都制作了清晰的图片用作展示用,并附带有详细介绍。在1986年,省博物馆专家指导大岗山东坡一号唐代龙窑遗址的发掘。古窑从下向上延伸砌筑,窑床倾斜25°,顶已塌落;中段残长9.55米,前宽2.64米,后宽2.8米;窑壁夯土与砖合构,厚0.27米。窑内有一层厚10~14厘米红褐色土层用以垫烧陶器,清理窑床内有见很多规则排列的燃烧过的圆窝,残存着陶碗近百个。两处“探沟”与龙窑相隔20米,发掘出碗、碟、钵、二耳罐、四耳罐、六耳罐、盆、缸、釜耳杯、炉、两耳短颈展口壶等古陶十多种共上千件陶器。陶器以施青釉为主,部分施酱釉,多呈
唐代龙窟遗址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荷城沿江路,东近龟峰山(现为灵龟公园)。1957年,考古学者在大岗山进行文物普查,在“探沟”中发现古陶碎片,并发掘出20多件陶器及垫烧物、釉渣、红烧土等,经考证为唐窑器物。《南方日报》以“广东发现古窑址,高明县算最老”进行了报道。现在已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学校组织参观学习活动。
在1986年,省博物馆专家指导大岗山东坡一号唐代龙窑遗址的发掘。古窑从下向上延伸砌筑,窑床倾斜25°,顶已塌落;中段残长9.55米,前宽2.64米,后宽2.8米;窑壁夯土与砖合构,厚0.27米。窑内有一层厚10~14厘米红褐色土层用以垫烧陶器,清理窑床内有见很多规则排列的燃烧过的圆窝,残存着陶碗近百个。两处“探沟”与龙窑相隔20米,发掘出碗、碟、钵、二耳罐、四耳罐、六耳罐、盆、缸、釜耳杯、炉、两耳短颈展口壶等古陶十多种共上千件陶器。陶器以施青釉为主,部分施酱釉,多呈短釉露胎;碗多作饼足、圈足、壁形足,造型有中、晚唐特色。
而在1987年3月,又发现二号唐代龙窑遗址,在大岗山北坡。残长9.06米,前宽2.2米,后宽2.36米,壁厚0.2米,窑床倾斜13゜。上有垫烧托钵104个,陶器除上述品类外,还有烛台、反唇碗、器盖等。据馆内工作人员讲,现在馆内的器物只保留少量实物展示,其余均收回省博物馆收藏,大部分都制作了清晰的图片用作展示用,并附带有详细介绍。
唐代龙窑的发现,立刻修正了以前考古“唐窑为馒头窑”的推断,为广东古代窑业演变显现了非常重要的史实线索,有较高的价值意义。在1988年,省、市、县均拨款兴建唐代龙窑遗址陈列馆。该处被确定为广东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馆内收集有历代官员或旧县志的诗词上榜展示,其中最有名的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 两广总督朱英寄来《高明县成有感》七律赠诗:“安危几度叹民生,声教维新邑落成。山拥隍陴闲夜柝,田连阡陌足秋征。保厘托重惭迂拙,感戴情深颂太平。寄语垂涎渔与猎,高明不是旧高明。
在他题诗的32年前,即正统十四年(1449年) 黄萧养在南海县(今顺德冲鹤)起义,号称大东国,改元东阳,称顺天王。同年,高要县(今高明下泰和)利尖头、邓宗远亦聚众起义响应,占据杨梅、大幕、清泰、上下仓等都,接受大东国封职。
而题诗之后的163年明朝历史中,高明也灾祸连连,每隔数年就有风灾,旱灾,雨灾,冰雹,山洪,地震。米价由此奇贵,造成大面积饥荒,真的整个就是中国黎民百姓多灾多难的缩影。
更骇人听闻的是,饥饿造成的破产,流离失所让流民聚众山林,落草为寇,打家劫舍,发展壮大后更肆无忌惮,整条村整条村的打劫,绑架乡民商贾巨士勒索钱财。他们的罪恶,官方的记载历历在目: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知县石铭在高要白土捕杀了替贼作向导的区克仔等30多人,救回被掳去的群众1000多人。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浪贼(流窜贼寇)掠劫罗塘等都,掳去举人罗焕章及学生、乡民共500多人,押至茅州勒赎未果,过半人被杀。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三月,浪贼劫大幕等都,掳去乡民100多人。九月,浪贼劫太平都,掳去教官严励等200多人。秋,大饥荒,每斗米价140文钱。十一月,浪贼劫田心等都。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浪贼掠劫范洲、清泰、杨梅都,被杀被掳的1000多人。贼又劫大幕、珠塘都,广西指挥史连率领狼兵杀贼20多人。秋,龙卷风袭旗潭,民房遭破坏。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浪贼四处掠劫。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六月,地震。十一月,浪贼掠劫尼教、铁泽等村,掳去村民500多人
天启三年(1623年) 冬,贼从新会突袭县域,掠劫塘际等村近千家。
崇祯七年(1634年) 冬,山贼分别劫塘际、清泰等村,知县郭斌选起兵壮追击,追贼至新会县(今鹤山市)朱六合,斩10多人,贼逃散。
参观唐代龙窑遗址,不但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悠久,还真心体会到中国人民苦难深重。那种厚重,沉淀,极大的激发我们的生命力和使命感,先祖先辈们生生不息的坚韧,让我们更热爱生活、更珍惜光阴、更勤劳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