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最著名的宫廷诗(唐代这位诗人一首诗道出新媳妇难为还告知了应对的方法)
初唐最著名的宫廷诗(唐代这位诗人一首诗道出新媳妇难为还告知了应对的方法)怎么办?新娘灵机一动,让小姑子先尝尝味道。因为女儿和母亲最亲近,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口味喜好也是如此。所以新嫁娘找“小姑子”来试味。观察一下小姑子对菜肴的好恶来判断公公婆婆的好恶。“三日入厨下,未谙姑(婆婆)食性”新婚三朝日下厨房做菜肴,“洗手”表现新妇慎重小心,虽然她颇为内行,却有些踌躇,因为“未谙姑食性”,考虑到婆婆的口味难免会有些挑剔。他的这一首描述新媳妇的诗叫做《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如果说新媳妇最烦恼的是什么?那当然是如何处理和婆婆之间的关系了。常言道新媳妇难当,在于丈夫之上还有公婆。不但要丈夫称心如意,而且还要得公公婆婆顺眼,这一点对古代女子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婆婆,因为新媳妇入门后,主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服侍婆婆,如果不得婆婆欢心,那往后的日子就难熬了。
古代女子成婚之后,有“过三朝”的习俗,按照旧礼,这一天早上,新媳妇要下厨房做菜,而且这菜也不是随便做的,因为这里面代表了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表示新媳妇从今往后要恭敬服侍公婆;另一方面也是新家庭对她料理家务能力的一次考验。
以新媳妇来说,办好这事可是不容易的,不光是“众口难调”,更重要的是婆婆这一关难过。婆婆由多年媳妇熬成婆,以过来人的身份,在新媳妇面前多少会摆点儿款,对新媳妇做的菜不免要挑剔一番,即使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也要犀利点评一番,以示自己的权威。但是,新媳妇刚进门,哪里会知道公公婆婆的口味啊?问丈夫,他粗心大意,未必会留意父母的喜好;问其他人,又太过于唐突。若是家里有人口众多的话,还得兼顾大家的口味,因此“过三朝”实在是新媳妇进门的第一大压力。
有诗人看到新媳妇这么难为,写了一首很贴切很生动的诗。这个人叫王建,他是唐代诗人。王建出身寒微,一生贫困潦倒。年轻时有从军经历,大概46岁才开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小官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直到64岁左右才成为光州刺史。他写的诗歌题材广泛,贴近生活,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或许是因为他长期接触底层,他的诗歌也多是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底层百姓特别是当代妇女的深切同情。比如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又如《水夫谣》:“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他的这一首描述新媳妇的诗叫做《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三日入厨下,未谙姑(婆婆)食性”新婚三朝日下厨房做菜肴,“洗手”表现新妇慎重小心,虽然她颇为内行,却有些踌躇,因为“未谙姑食性”,考虑到婆婆的口味难免会有些挑剔。
怎么办?新娘灵机一动,让小姑子先尝尝味道。因为女儿和母亲最亲近,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口味喜好也是如此。所以新嫁娘找“小姑子”来试味。观察一下小姑子对菜肴的好恶来判断公公婆婆的好恶。
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媳妇对于婆婆的性情爱好乃至口味,是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但是新娘子很快找对方法,解决了难题,由此可知新娘子也是一个聪慧的女子。
女子嫁人相当于又一次的新生,从结婚那一刻开始就要去接受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家庭氛围,不但要看人脸色行事,还要处处讨好公婆,不能蛮不讲理,还要顾及丈夫、公婆的感受,要让自己尽量做到面面俱到。
这一首词生动形象的描写让古代新媳妇的初婚生活再次重现在人们面前,她们忙忙碌碌又委曲求全,不过,如果新媳妇找到应对的方法,这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的。
也有人认为,诗人这首诗是有寓意的,从女子嫁人成为新媳妇,寓意着新手开始步入社会,这首诗也是写出了新手初次步入社会的艰难。
当然,人生在世,如何运用智慧使得自己过得更好?看完这首诗,看到新媳妇的聪慧,也是提醒人们:若能效仿新媳妇,巧妙地避过人生中的一些坑,那幸福的生活也是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