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蜀的五千年原根在四川(40年磨砺10万行长诗)

蜀的五千年原根在四川(40年磨砺10万行长诗)《在河之洲》第二版《在河之洲》第一版《在河之洲》这部史诗以多视角、多维度叙事策略,真实记录了百年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生动刻画了川中丘陵腹地家族人物群像的境遇、性格命运。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其中蕴含的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文新学院院长李怡教授和四川大学中国新诗文献馆馆长刘福春教授,担任了研讨会的学术主持。李怡教授谈到,“刘仲能沉下心用四十年时间打造一部史诗,难能可贵,精神可嘉。但史诗要流传后世,非常难。它需要诗人对历史和时代进行独特的个人化建构,以独立的姿态和视角揭示深藏历史和时代深处的独特价值。这需要极强的整体把控能力。希望作者刘仲今天倾听专家意见后,通过进一步完善修订,相信一定能在新一轮的诗歌史编撰中得到重点论述,形成经典恒久的价值。”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100万字,对一部小说的体量来说,不足为奇。但如果一部诗集,也有如此规模,实属罕见。来自四川资阳的诗人刘仲,历时近40年,创作出了一部10万行100万字的韵文体叙事长诗——《在河之洲》,出版后引发诗歌读者和研究者浓烈探讨兴趣。

蜀的五千年原根在四川(40年磨砺10万行长诗)(1)

一部诗化语言和小说结构高度融合的罕见文本

2021年5月9日,由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主办、西华大学文学和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现代史诗《在河之洲》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办。包括川大、川师大、成都大学、西华大学、西昌学院等川内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到现场参加了研讨,评价这是一部诗化语言和小说结构高度融合的罕见文本,是中国现当代长篇叙事诗领域的宝贵收获。众人还从不同角度分析这部长诗的优点和暂时存在的不足,并从形成恒久经典价值的期待,勉励作者刘仲继续修订、进一步将之完善。西华大学文新学院院长谢应光教授提到,《在河之洲》有被影视化,开发IP的巨大潜力。

蜀的五千年原根在四川(40年磨砺10万行长诗)(2)

《在河之洲》这部史诗以多视角、多维度叙事策略,真实记录了百年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生动刻画了川中丘陵腹地家族人物群像的境遇、性格命运。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其中蕴含的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文新学院院长李怡教授和四川大学中国新诗文献馆馆长刘福春教授,担任了研讨会的学术主持。

李怡教授谈到,“刘仲能沉下心用四十年时间打造一部史诗,难能可贵,精神可嘉。但史诗要流传后世,非常难。它需要诗人对历史和时代进行独特的个人化建构,以独立的姿态和视角揭示深藏历史和时代深处的独特价值。这需要极强的整体把控能力。希望作者刘仲今天倾听专家意见后,通过进一步完善修订,相信一定能在新一轮的诗歌史编撰中得到重点论述,形成经典恒久的价值。”

蜀的五千年原根在四川(40年磨砺10万行长诗)(3)

《在河之洲》第一版

蜀的五千年原根在四川(40年磨砺10万行长诗)(4)

《在河之洲》第二版

蜀的五千年原根在四川(40年磨砺10万行长诗)(5)

《在河之洲》第三版

用长诗的形式讲述四川故事

展现蜀地百年人文风物

《在河之洲》里的时间跨度,涵盖满清末年至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塑造人物上百,描绘了旖旎多姿的蜀地风光,百科全书般地、立体地展示了社会转型时期川中丘陵民俗文化,通过家族史、文化史、日常生活史,试图艺术地再现中国百年社会发展史。全诗集分为11卷,各卷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在语言上,该长诗以整体押韵的叙事方式,化用旧时方言、俚语、江湖黑话及民间语言,并融合古代汉语、西方古典文学语言的表述方式,在叙述节奏上呈现四川本地金钱板和西方行吟诗歌的歌咏风格。在文学手法上,该长诗大量采用象征、意识流、移情、内模仿、预叙述等戏剧技法、小说技法,吸收诗剧的元素,由人物自己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同时,长诗特别注重川中丘陵一带的自然风貌、山川风物的整体勾勒和细节描写,展示川中丘陵一带的工艺、戏曲、农事、民间社团等民俗文化和生活场景。

蜀的五千年原根在四川(40年磨砺10万行长诗)(6)

“中国诗歌的赤子”呕心40载

再版到第三版 还将继续精益求精

1955年8月,刘仲出生在四川资阳县伍隍镇。幼年时受到秀才外祖父严苛的国学训练,记忆力及悟性超群。酷爱阅读。1970年代,刘仲爱上写诗,并在师友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中西人文经典。 1979年初春的一个晚上,在朋友谭明中的家里,刘仲讲了自己在心中窖藏了好久的家族故事。谭明中跳了起来:“这是史诗啊!”受到启发和鼓励的刘仲,迅速拟出故事大纲,收集资料,然后列出大事年表,为主要人物写传记,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写作过程。他经常拿着稿子去朋友们中间朗读,一些篇章是上百次推倒重来。2011年初稿完成已是8万行,稿纸超过四千页,重量超过五公斤。这就是《在河之洲》的诞生。

2011年《在河之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首次出版。2015年4月,著名作家、评论家邱华栋、霍俊明入川参加了由资阳市作家协会举办的《在河之洲》第二次研讨会。会上,邱华栋评价:“《在河之洲》以长诗的方式来结构时间、历史和个人记忆,进而扩展到一个地域的文化与历史的记忆,以及民族国家的记忆,做了由小到大的尝试和由小及大的扩展,长诗内部的那种逐渐增大的空间,带给人以力量。”霍俊明指出:“《在河之洲》除受西方古典时期和经典时期的文学影响,更多的是善于使用传统诗歌的秉性,汲取民歌营养,在写作中呈现出朴素的现实感。这种严谨押韵的叙事既要刻画众多不同的场景、塑造众多各异的人物,还要考虑外在工整的韵律和节奏,创作难度非常巨大。”

蜀的五千年原根在四川(40年磨砺10万行长诗)(7)

在首次出版后10年内,刘仲对《在河之洲》进行了多次修订。2016年,该长诗经过修订后收录于《现代汉语史诗丛刊》再版(第二版)。 2020年6月,《在河之洲》出版第三版。经过四十年的反复创作、修改和淬炼,如今该长诗的规模已经达到10万行100万字。

作为本次研讨会被研讨的主角,刘仲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说,自己是“中国诗歌的赤子”,“《在河之洲》由四川人写出并四川人关注,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地方的水土决定了这地方文人的轴性。而只有这轴性才有可能四十年磨一剑,才有可能如此痛快地倾吐心中块垒。按你们的判断,《在河之洲》灵魂及骨骼形体基本正常。这次研讨会后,我须忍痛去掉瑕疵,争取留下一个经得起历史老人审视的生灵。”

蜀的五千年原根在四川(40年磨砺10万行长诗)(8)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