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背后真相(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背后真相(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当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直没敢打开第一页,仿佛还没开始读已经嗅到了作者的痛,仿佛打开第一页就看见了整个地狱。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我每天写八小时,写的过程中痛苦不堪,泪流满面。写完以后再看,最可怕的就是:我所写的、最可怕的事,竟然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其实《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五十岁的已婚男老师李国华诱奸十三岁的房思琪,以及二十多岁的许伊纹被丈夫钱一围家暴的故事。事实上这种性侵、家暴的社会暴力故事,我们在新闻联播上没少看,可我们从没说过不敢看、不应该看这种新闻想法。朋友眼中的“这种”不仅指这个故事本身让人难以启齿,更是指这个故事本身的创作过程很令人揪心——它是作者林奕含本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的。试想一下,作者根据自己经历过的性侵事件,一路回忆过往写下这个故事,其实这个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很残忍的,犹如作者把自己的心剖出来嚼碎、打磨又重新按上去一般。
前段时间很热的鲍某某性侵未成年养女的案件,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热议,再次让《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得到广泛关注。
我在两年前就知道《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小说,但一直没敢打开第一页,我身边的朋友甚至认为“这种”小说不应该看。
我的朋友眼中的“这种”小说是哪一种小说?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其实《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五十岁的已婚男老师李国华诱奸十三岁的房思琪,以及二十多岁的许伊纹被丈夫钱一围家暴的故事。事实上这种性侵、家暴的社会暴力故事,我们在新闻联播上没少看,可我们从没说过不敢看、不应该看这种新闻想法。
朋友眼中的“这种”不仅指这个故事本身让人难以启齿,更是指这个故事本身的创作过程很令人揪心——它是作者林奕含本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的。
试想一下,作者根据自己经历过的性侵事件,一路回忆过往写下这个故事,其实这个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很残忍的,犹如作者把自己的心剖出来嚼碎、打磨又重新按上去一般。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我每天写八小时,写的过程中痛苦不堪,泪流满面。写完以后再看,最可怕的就是:我所写的、最可怕的事,竟然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我当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直没敢打开第一页,仿佛还没开始读已经嗅到了作者的痛,仿佛打开第一页就看见了整个地狱。
林奕含
人就是这样,我们往往宁愿相信一个不可能发生的美好幻想,也不愿了解一个真实存在并且正在发生的残酷事实。
鲍某某事件的曝光,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有些事情不是我们不去看它就不会发生,不是我们选择忽视它就不存在,套用林奕含本人的话就是“现在、此刻,也正在发生”。我们这些作为大多数的“幸存者”是不是更应该去了解和反思这种暴力,但凡我们这些众人中有哪怕一个人找到了规避的突破口,也不辜负作者强忍痛苦创作出来的这个故事。
林奕含采访
没看过《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人,也许会以为这本书的描写很暴力、很血腥,但其实不然。打开第一页,你会发现作者在书中采用大量优美的文字和修辞,试图创造一个很美的语境,就像书名所说的“初恋乐园”一样“美”。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确实感到了“美”的存在,而这种“美”是字的美、词的美、句子的美、语境的美,是整个文字世界堆砌成的关于“语言”的美。
在这种“美”里面,我没有强烈地感受到受害者有多痛苦,施暴者有多残暴,我看到的是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的“爱”。
也许你会不相信,但这是事实,在语言中我能感受到受害者对施暴者的“爱”。
可我是个明知这种“爱”是畸形的读者,我明知李国华是个衣冠禽兽、我明知房思琪从来不是自愿的、我明知钱一维是个酗酒的暴力狂、我明知许伊纹是个可怜的受害者,可我还是感受到了房思琪对李国华扭曲的“爱”以及许伊纹对钱一围那种卑微的“爱”。
在这部本以为是控诉暴力的书里面,我居然读出了“美”,继而引申出“爱”,我想这都是作者故意而为之创造出来的语境。
林奕含采访
作者在书中大量运用文字譬喻,“巧言令色”地搭建了一个精美的语境,让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一路享受语言带来的“美感”,但又一路备受内心关乎道德伦理以及人性方面思考的“折磨”,这个过程虽然很虐心但是读者依然能够顺着优美的语句读完了全书。
就像我明知道这些优美的语句写的都是龌龊的事件,我还会一路赞叹语句的优美,我明知道施暴者李国华嘴里说的一切情话都是毒药,可还是忍不住赞叹李国华这个人设的才华。
这种“反文学”的创作手法,除了让我惊叹作者文学功底深厚之余,更多的是内生的“惋惜”之情——我惋惜故事里面的知识分子怎么是个“心理变态”,我更加惋惜那些如作者一般善良、美丽、聪明的“房思琪”们怎么可以被恶魔摧毁!这种让人觉得“可惜”又“痛心”的无力感久久荡漾在心头,无法消弭。
林奕含
回到鲍某某性侵案件中,鲍某某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不但是某集团的高管,还是个专职律师,就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李国华一样——他们同样有能力、有才华、有社会地位,同样在外人眼里是精英、是标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同样在背地里干出了性侵未成年人的可耻之事。这不禁让我感觉到有才无德之人的恐怖之处,他们不是像魔鬼,他们就是魔鬼本身。
就在昨天,鲍某某就性侵事件十问养女,引发了网络热议,一时间舆论的矛头又转向质疑涉事女孩是否别有用心,使得整个案件看起来扑朔迷离。
鲍某某十问养女
先不论涉事女孩母女俩当初是以何种目的接近鲍某某的,48岁的鲍某某作为一个文化水平极高的海归、上市公司的高管,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跟一个只有十四岁的未成年少女谈情说爱。这不仅是法律上行不行的问题,更多的是道德层面上对不对的问题,试想一下一个四十多岁的成熟男人说要跟一个十几岁的未成年少女谈纯洁的恋爱、不动歪心思,谁会相信?
我们不是法官,没权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在这里也不论他是否应该被判刑,但通读鲍某某自己发表的“十问”时,最让我寒心的是网上的一些评论——观众从一开始对鲍某某的愤怒瞬间转化为“女孩有错”。舆论风向转速之快实在令人咋舌,可我想说,十几岁的小女孩能有什么错?
如果有错,也是她母亲的错、是鲍某某的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错。
首先她的母亲没有负起母亲的责任、没有照顾好女儿;其次对于鲍某某,即使法律最后判他无罪,但他他在思想上肯定犯了罪、觊觎过女孩的身体;最后就是我们社会上的每个人,我们也许在某个瞬间成了暴力的协助者或是暴力的施暴者本身。
我们这些制定社会规则的成年人不但没有做好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没有创立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也没有做到理性和宽容地对待那些受到伤害的孩子。
当我们把成年人世界的过错丑恶聚焦在孩子身上、当我们质疑一个孩子是不是为了钱而接近事业有成的中年大叔时,我们已经成了手持大刀的刽子手。这不但是性侵事件本身的可悲,更是我们全社会的可悲。
林奕含采访
最后回到小说本身,这是一个以悲剧收尾的故事。
由于没有充足的证据,作恶的人依然逍遥自在,而受害的人却一辈子活在痛苦中甚至丧失生命。
从这个堪称精美的故事体系里我读到了人世间的丑与恶,也读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并且最摧毁的屠杀。我们无法否认我们是一群幸存者,不论是从暴力中活过来的还是从来不曾被伤害过的我们都要侥幸自己的幸运,因为我们活下来了。可我们不能忘记这本书给我们最深层的感受,我们要牢记那些“房思琪们”的思想与痛苦,并且一辈子也不能原谅“李国华们”所犯下的错!
因为这样其他孩子才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