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夫当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万夫当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若重要的关城失守四川省剑门关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关城
亦称关隘
大多是长城上的军事防御堡垒
防御效果极致者
被称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四川省剑门关
若重要的关城失守
可能意味着军事上的溃败
唐安史之乱初期
潼关失守
致使首都长安失守
便是实例
▲
现潼关博物馆,仿旧关楼
嘉峪关
始建于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
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完工
共耗时168年
它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城
也是长城上规模最大的关城
它雄踞西北
犹如一方主宰
为明朝
挡住国境西侧的骚扰
捍卫东部和平发展
为清朝
控制西北大地的税收
保障东西贸易交流
河西走廊
因位于黄河以西
形似走廊
而称河西走廊
其南依祁连山脉
海拔多在4千米以上
山顶积雪终年不化
形成天然屏障
也孕育了大量绿洲和耕地
▲
祁连山脉
北部是
海拔在2千米以上的北山山脉
连着巴丹吉林沙漠
浩瀚千里
河西走廊
是丝绸古道的交通要道
也是西域通向中原的必经之路
一旦沦陷
外族势力便可自由出入中原
故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以前
河西边防以位于敦煌的
玉门关和阳关为主
二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
版图上也更靠西侧
▲
阳关遗址
为什么明朝弃之不用
而要耗费168年
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重新修建嘉峪关?
一方面
宋元开始
陆上丝绸之路已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
为东西贸易交流
提供了更优选
玉门关、阳关
也因而被长期弃用
到明朝
玉门关已是破败一片
▲
玉门关遗址
另一方面
明王朝建立之初
退居漠北的蒙古势力
依然是明朝最大的威胁
对于盘踞在西北的
其他少数民族势力
明朝采取以守为攻的战略
易守难攻的地形环境
使它成为明代「中外钜防」的
决定性因素
▲
大雪中的嘉峪关
宋元以前
此处有关无城
只负责稽查来往行人
1372年
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
率兵进军河西
他沿途巡视
认为此处地形险要
最宜建关
于是上奏朝廷
弃敦煌不守
而筑嘉峪关城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部
祁连山与黑山在此南北对峙
中间是约15公里宽的峡谷地带
从祁连山发源的讨赖河
(也称「北大河」)
向黑山方向劈出一条深谷
将峡谷的防御空间进一步压缩
嘉峪关就坐落在
这片峡谷的咽喉位置
它不仅拥有庞大的身躯
还伸出双臂般的城墙
城墙向南延伸7.5公里
连接讨赖河河谷
在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
矗立着一座约10米高墩台
「长城第一墩」
▲
讨赖河
向北8公里
城墙沿山脊爬行
直至黑山之巅
形成「悬壁长城」之奇观
▲
悬壁长城
嘉峪关与两侧长城
横亘戈壁
切断所有东西通行的道路
将敌人收拢于峡谷内
拦于关城外
自此
嘉峪关成为
明长城防御第一雄关
主宰着东西交流
是「番人入贡之要路
河西保障之咽喉」
请横屏欣赏夕阳下的嘉峪关
▼至今
嘉峪关雄风依旧
依然是东西交通之要道
每天近万人次通过
兰新铁路
312国道、连霍高速
东西往来、皆是中国
▲
兰新线
嘉峪关作为中国最大的关城
其面积约为3.35万平方米
约等于4.6个世界杯足球场的面积
布局坐东面西
西侧为迎敌面
共由内城、东西瓮城
罗城以及三座楼阁建筑组成
▲
嘉峪关模型动画
内城是关城的心脏
内设游击将军府和演武场
▲
嘉峪关平面图
(内城左侧为游击将军府 右侧为演武场)
游击将军府
是关城的军事指挥中心
▲
游击将军府
演武场
又称校场
是「沙场秋点兵」的场所
▲
演武场
为了在西侧
布置更长的火力线
内城平面略呈梯形
西长东短
内城外缘周长共 640 米
面积约 2.5 万平方米
▲
内城平面示意
内城城墙分两次筑成
洪武五年(1372年)初筑土城时
用黄土夯筑的部分
高约 6 米
嘉靖十八年(1539)
又加高约 3 米
为土坯砖夹砂石黄土
再加上垛口高1.7米
内城城墙总高度
约为现代住宅建筑3层楼高
▲
内城城墙高度示意
南北墙上各设一敌楼
形制一层三间
面积约38平方米
是古时屯放兵器的地方
内城四角设有角楼
也叫戍楼
形如碉堡
是守城士兵执勤放哨之地
▲
敌楼和角楼
内城东西各开一门
两门形制略同
门洞深约21米
宽约4米
城门上设城楼
东为光化楼
西为柔远楼
二楼形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