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富二代不靠家里自己打拼的例子(谁说寒门再难出贵子)

富二代不靠家里自己打拼的例子(谁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有人曾经统计过:所以很多人信奉的名言渐渐变成了:“我爸是李刚”。因为人们发现,曾经我们无比认可的“知识改变命运”这个信仰似乎不再那么管用了。四十年前,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都一穷二白,谁跑的快谁吃的肉就多。所以人们笃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四十年后,从那场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却无奈地发现,就算拼尽了全力,到头来不过只是他人的炮灰。

前两天有网友提议,想聊聊关于现阶段中国教育阶层固化的问题。

作为资深育儿一族,这个话题其实很早就想和大家探讨了,只是源于各种原因,一直憋在心里未着笔。今天我们就一吐为快。@往事如风27377

富二代不靠家里自己打拼的例子(谁说寒门再难出贵子)(1)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三四年前,网络上盛传的一个很红的段子,叫“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奋斗了18年,却依然无法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当时这寥寥数笔就如同海啸一般,引发了人们对于阶层固化的大讨论。

因为人们发现,曾经我们无比认可的“知识改变命运”这个信仰似乎不再那么管用了。

四十年前,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都一穷二白,谁跑的快谁吃的肉就多。所以人们笃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四十年后,从那场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却无奈地发现,就算拼尽了全力,到头来不过只是他人的炮灰。

所以很多人信奉的名言渐渐变成了:“我爸是李刚”。

有人曾经统计过: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北大清华的寒门子弟大约占到了四成。

90年代开始,这个数字就逐年呈下滑态势。

到了2000年之后,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的农村子弟仅仅只能占到当年入学学生的一成多。

真的是农村孩子们越来越笨了么?

当然不是。

这是一组让人无比绝望的数据。

富贵和贫穷的差距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进行着代际传递,一个人目前的阶层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家庭,更是深远地影响着儿女的未来。

人们不得不承认:“寒门再难出贵子。

富二代不靠家里自己打拼的例子(谁说寒门再难出贵子)(2)

阻断阶级跃迁的三堵墙

如果你在大城市生活过,再次回到小城镇,可能总会有一种感慨:那就是,这里的时光仿佛静止了一般。

不论外界如何变迁,小镇似乎总能够抵挡岁月的侵蚀,数十年如一日。

如果这种安逸没能浸染你,那么,从你心底升起的,可能就只有深深的恐惧了。

它就像一堵无形的墙,阻断了人们的跃迁梦。

  • 师资力量

应该很多人都认可:一个地方的师资力量对于孩子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观点吧。

这个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师资力量”,县城远远逊色于城市。

传统师范类院校,比如北师大、华东师大等等,这些地方的学生往往都是“失意的县城状元”,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考上更加心仪的学校,于是屈居于此。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毕业后,绝大多数人是渴望留在北上广的,再怎么困难,都不愿返回穷乡僻壤。

省一级的师范院校,比如山西师大、天津师大,他们的毕业生大多希望留在富庶的省会城市,过个安稳的小资生活。

所以,他们也不大可能回乡。

真正能够回到小城镇继续教书的,基本都是二本B段师范、三本师范、专科类院校,或者其他竞争力不强的师范学校。

他们可以托家里的关系,进入当地的学校安排到体制内工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毕竟,小县城最大的优势就是,方圆几里,总有认识的亲朋好友办事儿。

都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可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师长的大学生们,究竟能够给那些莘莘学子们提供多少富有创造性的理论价值?

也许,除了照本宣科,剩下的就是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了。

然而,只要稍稍听一点教育信息的人都会发现,近几年,高考题目越来越灵活多变,很多知识考核的都是学生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比如2020年的高考作文:“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哪个感触最深?”

表面看起来,这个题目是在探讨历史人物,其实引申来看,它却是借着古人的外衣,想要聊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情。

仅仅这个高度,就可以碾压一批死记硬背的人了。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尽管也有独立的思想意识,但大多数还是受到了来自老师、媒体的影响。很多历史名人也都师从名门。

可以说,一个嗅觉敏锐思想深刻的老师的启发,对于他们或许将是不可估量的财富。

而这对于县城的孩子们来说,却恰恰是难以企及的门槛。

富二代不靠家里自己打拼的例子(谁说寒门再难出贵子)(3)

  • 教育投入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现在一个班上的尖子生,除了父母的教育之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特点,那就是:父母都非常舍得花钱。

从早教开始,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就蜂拥而至,条件好的家庭,甚至可以聘请私人家教。

在这样的狂轰乱炸下,只要孩子有点上进心,必然会名列前茅。

其实个人来说,我挺反感这种补习的,它占用了孩子们大量的课外时间,几乎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补课。

但在这个人人都为虎妈的年代,所有人都是100分,你的98分就是失败。

如果你渴望通过减负掩耳盗铃,避开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那么,这种博弈很可能会转移到社会的另一个战场,到时候,也许你会拼得更加头破血流。

既然要补习,拼到最后,都是“钱”。

如果没有足够优秀的导师,学生们可以拼的,就只有补习班的数量和奇招。

每多一次补习,就是一份不菲的支出。

然而,对于连自己活着都捉襟见肘的中下层父母来说,这几乎是一个足以压垮家庭的沉重的负担。

他们除了寄希望于孩子天赋异禀外,可能再无他法。

而中上阶层的人就不一样了,就算孩子成绩实在不济,依然可以通过人脉、关系,打通这条向上的通道。

正如那句著名的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而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注定将成为挡在县城孩子面前的又一堵墙。

  • 学区房

提到学区房,可能太多的人有一肚子苦水要倒了。

几年前,有位家长在北京不惜花费1200万买了套面积为39平方米的“老破小“”地下室。只为了孩子能够住进所谓的“学区”。

也许你会说:你OUT了,现在流行的是:“多校划片,摇号入学,6年一学位。”

学区房的时代就要结束,区域的壁垒很快就会打破。

可是我想说,也许现实是变得更加残酷了。

因为,如今随着私立学校的崛起,很多大中省会优秀的教育资源都流入了价格昂贵的非公立校区。

它们凭借着出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成为很多家长争先恐后抢夺的目标。公立学校的魅力却在慢慢减退。

但是,如果想要进入这些私校读书,动辄每年7-10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北京新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基本在600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工薪白领,不吃不喝一年,也只能刚刚够支孩子的学费。

更别提打工一族和其他自谋职业的人群了。

换句话说,这个天价的数字将成为阶层之间天然的屏障,自动过滤掉其他阶层的学生。

以前,人们想要实现阶级跃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就是:同学情谊。

在那个鱼龙混杂的校园里,很多人可以通过朋友或恋人为踏板,实现人生阶层的跃迁。

但如今,随着教育资源的越来越私有化,这将几乎变得不再可能。

而这,才是真正让人望尘莫及的鸿沟。

富二代不靠家里自己打拼的例子(谁说寒门再难出贵子)(4)

奶头文化的盛行

其实从很早开始,各大媒介就在热炒“阶级固化”这个概念了。

但有趣的是,很多人跟着网络怒骂一通之后,最终选择了沉默。

也许对于家长来说,天价的数字让人无法企及,所以只能是降低期待,放下不甘,才能安然地过好普普通通的生活。

而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本来就是一件枯燥乏味反人性的事情,只要有可能少学或不学,大家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某音某游的虚拟世界,真的太有吸引力了。

而这种心理,也被聪明的商家牢牢抓在手心。

就像最近大火的电视剧《三十而已》那样,通篇描绘着普通女孩如何一路披荆斩棘、手撕仇敌,实现人生逆袭。

遇到问题,都可以用拳头解决。

生意办不成,最关键的是要“买包”。

信用卡不够,可以“分期付款”。

即便长相普通才智平平,依然可以钓到优质“小包总”。

这所有的情节就像是一碗碗毒鸡汤,全部都是看准了底层人民的单纯幻想肆意迎合,全然没有了良心和底线。

稍有些职场经历的人都明白,职场晋升靠的是家庭、人脉、个人素质的综合实力。

一个30岁还没混到副店长的王漫妮,通过自己努力工作获得阶级跃升的机会基本为0,又何谈后来的神转折?

那些动辄分期付款的桥段,几乎就是在赤裸裸诱导着人们走向裸贷。

而真正上流社会,也绝不可能是顾佳那样7位太太的社交小圈。

而只可能是1个A10,3个A9,十几个A8。

以顶级A10为核心,3个A9和十几个A8齐心协力拍A10太太的马屁。

可大众并不管这么多,他们更需要的,是从这种爽文般的影视作品中,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YY人生童话般的逆袭。

可要知道,爽文作品的最大受众就是中下阶层的人们,甚至还包括闲暇时无所事事的孩子。

穷人家的孩子想要实现逆袭,从学习、择校、婚姻、就业本来就是一步都不能错。

而那些看这种剧长大的孩子们,又怎能杀出重围,谱写自己的人生神话?

有人说,你过于夸大其词了,这不过是看个热闹而已。

但是,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往往也就在这种所谓的热闹中,慢慢脱离正轨,走上一条不归路。

富二代不靠家里自己打拼的例子(谁说寒门再难出贵子)(5)

其实阶层跃迁的梦想依然可以做

写了这么多,也许你会觉得有些绝望。

但我想说,其实阶层跃迁的通道也不一定就会因此关闭。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的岁月更迭就是不断打破阶级壁垒实现全社会财富大洗牌的过程。

而社会固化和阶层流动也本来就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社会现象。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农村子弟靠着自我的奋斗走上了成功的人生路。

这就是历史进程造就的神话。

到了如今的年代,也许曾经的成功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新的机会也在打开。

比如,某音催生的直播领域风生水起。比如5g带来的弯道超车。

尤其在2020年,这个对于任何行业都是一场挑战的时刻,全社会再次面临着资金财富大洗牌。

曾经叱诧风云的影视行业,也不得不考虑转型发展。

所谓混乱是阶梯,对于任何人来说,危机与机遇并存。

再重新说回到教育领域。

从地域来看,中下阶层的人民确实受到了各种壁垒的制约。但互联网的存在却可以完全打破这种束缚。

如果没有自己买直播课,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某宝,花少量的钱买同等价值的录音课。在家就可以听北大清华名师的指点。

教辅市场也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完全可以自己购买重点学校的模拟题,不会的部分再找老师讲解。

实在没条件,还可以打开电视,看看《国家宝藏》、《中华诗词大会》。

网络可以让农民成为农产品大V,当然同样可以让你的孩子变成同行的佼佼者。

当我们看到了影响阶层跃迁的壁垒时,完全可以出其不意,暗度陈仓。

套用马云的经典语录:不是社会阶层固化了,而是你的思维固化了。

只要我们这口气没有灭,只要我们的心中,还有一颗滚烫的,不甘落寞的心!一切就还有可能!

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阶层障碍,不是阶层本身,而是你自己!


写在最后:关于阶层固化,其实还有很多的话想说。但作为普通大众,牢骚终究无法根本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学习的能力,和敏锐思变的灵魂!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