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大学的院士排名(坐拥32位院士创造多个第一)
985大学的院士排名(坐拥32位院士创造多个第一)许志琴,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首先将构造地质学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定量分析运用在青藏高原和中国造山带的研究中,在青藏高原碰撞动力学及造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理论。陈颙,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和岩石物理学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苏定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天文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领导研制成我国第一个Lyot双折射滤光器、第一个主动光学实验系统。参与了我国多个天文望远镜和仪器的研制,做了许多重要的创造性的工作。张淑仪,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声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超声物理和光声科学研究工作。在声光互作用、声表面波、光声热波效应和激光超声,以及对凝聚态物质的结构分析、参量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一个学校所拥有的院士数量,是评价学校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南京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他们分别是——
按当选年份排序
曲钦岳,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天体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是中国最早在高能天体物理学这一新兴学科进行研究的天文学家之一。在中子星、X射线源、g射线射线源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冯端,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在体心立方难熔金属内位错的研究中,合作发现了浸蚀法位错线成象规律。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
苏定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天文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领导研制成我国第一个Lyot双折射滤光器、第一个主动光学实验系统。参与了我国多个天文望远镜和仪器的研制,做了许多重要的创造性的工作。
张淑仪,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声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超声物理和光声科学研究工作。在声光互作用、声表面波、光声热波效应和激光超声,以及对凝聚态物质的结构分析、参量定征和无损评价的研究中,在机理、技术和方法等方面有所发现、创新和发展。
程镕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早年从事高分子分子表征和溶液粘度的研究,提出一系列应用广泛的公式和团簇理论。近年在高分子溶液凝聚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又取得新的进展。
陈颙,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和岩石物理学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
许志琴,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首先将构造地质学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定量分析运用在青藏高原和中国造山带的研究中,在青藏高原碰撞动力学及造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理论。
方成,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首先系统掌握与运用非局部热动平衡理论并发展了整套的实用计算方法和程序,在太阳活动体结构和大气模型、耀斑谱线不对称性和速度场、耀斑动力学模型和光谱诊断等研究中获重要成果。
黎介寿,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长期致力于肠功能障碍的研究,尤其对肠外瘘、小肠移植、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短肠综合症、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与损伤维护、损伤控制性外科概念的研究与推广等方面有丰富治疗经验与卓越效果。
王德滋,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岩石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火山岩与花岗岩研究。代表作有《光性矿物学》、《火山岩岩石学》和The Mesozoic Volcanic-Intrusive Complexes and their Metallogenic Relations in East China。
孙义燧,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力学家,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天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与陈翔炎等合作对给定的三体位置解决了三体轨道的变化范围问题。首先发现并与程崇庆一起证明了保守系统中近可积三维保体积映射存在充分多的二维不变环面。
薛禹群,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水文地质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三维热量运移模型,用于上海储能。系统研究水量、水质模拟,其中多个含水层越流系统的水量模型、水质模型等7个模型属国内首先建立,为我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污染预测提供了有效方法和先进手段。
伍荣生,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对大气动力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对边界层动力学与锋生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大气波动动力学中,解释了气象观测中的某些现象。
陈洪渊,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在电化学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纳米生物电化学、仿生催化与生物传感、光电化学、微纳流控芯片及生命分析新装置新仪器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中成果卓著,开拓了富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王颖,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海岸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在中国海岸海洋与淤泥质平原海岸,高纬地带鼓丘海岸发育演变,大西洋深海平原沉积物源与浊流动力机制等项研究卓有成就,赢得国际学术声誉
郑有炓,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专家,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物理研究,近年主要致力于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
刘志红,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学家。在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机制及个体化治疗研究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符淙斌,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气候学家,南京大学教授。2015年当选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首次提出用沿赤道海温廓线划分厄尔尼诺的思想和方法,被国外称为"符DF廓线",领导建立的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研究,被国际上誉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一个范例。
龚昌德,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较早提出二维层状结构引起的范霍夫奇异性对高温超导电性会有重要影响,与合作者分析了氧化物超导体的同位素效应,说明仅靠电-声子机制和范霍夫奇异性不能解释高温超导电性,否定了当时国际上这一观点。
都有为,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磁学与磁性材料专家,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磁学和磁性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开展了磁性、磁输运性质与材料组成、微结构关系的研究。
吴培亨,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超导电子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超导电子学的研究,尤长于超导电子器件的高频(微波到太赫兹波段)应用。在探索有关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发展新型的超导电子器件、推动超导电子器件的实际应用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陈懿,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从事物理化学,多相催化作用的教学和研究。科研主要包括氧化物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超细非晶合金和纳米氧化物,氮化物的化学制备和应用以及介观化学等方面。
张全兴,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创了我国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为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的生态安全和众多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做出了突出贡献。
邢定钰,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凝聚态理论研究,在电子和自旋输运理论、磁性纳米结构和低维受限的量子系统、超导和电子关联理论等方面做出系列有创新意义的工作。
祝世宁,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功能材料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研究。发现了铌酸锂型铁电体电畴反转动力学规律,发展了图案极化技术;发展了非共线准相位匹配技术;将超晶格材料与全固态激光技术结合,研制了光学超晶格多波长激光器和可调谐激光器等。
王广厚,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吕建,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专家,现任南京大学校长。主要从事软件方法学研究,在软件基础理论与方法、网构软件方法学和新型软件平台及其应用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陈骏,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表生地球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从80年代开始围绕华南含锡花岗岩的物源性质、演化程度、成矿能力和找矿标志开展研究,系统揭示华南锡矿成矿地球化学过程。
邹志刚,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调控光催化材料能带结构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了新一代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拓宽了光催化材料的响应范围,实现了可见光下水的完全分解。
沈树忠,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二叠纪地层学、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腕足动物古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
郭子建,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生物学家,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金属及其配合物的化学生物学研究。设计构筑了系列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建立和发展了相关的体内外荧光成像方法,观察到离子的迁移和富集现象。
任洪强,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工业废水生物处理强化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创新研究。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前,南京大学的办学事业已经掀开新的百年篇章。全体南大人将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气神和朴茂平实的工作作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注"南大招生小蓝鲸"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南京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南京大学官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