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儒家天命观图解(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天命观)

儒家天命观图解(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天命观)张中政斗符玺镇墓兽中,第一个词语就是“天命”。所谓天命就是上天所赐授的符命,即古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思想,谓“天”能致命于人,奠定人类命运。02 谶纬释义同时,从董仲舒起,还开始了一个神化圣人(圣王)的"造神"运动。董仲舒说:"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同上《重政》),"圣人能系心于微而致之著也"(同上《二瑞》)。这就是说,只有圣人能沟通天与万物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他特别推尊孔子,认为"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万物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贤才,以待后圣"(同上《俞序》),把孔子打扮成一个为万世立法的教主。这种动向到了纬书和《白虎通》中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圣人不仅在智慧上不同凡人,而且在外貌上也与众不同。《白虎通•圣人》篇中不仅鼓吹"非圣不能受命",圣人"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青铜九头狮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12字符瑞符应( 印)“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其中“天命”一词除了天之意志等表层文字意义之外,更是古代“微言文”的重要表现形式。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有神格化、人格化、人神相应之天体星宿及道德化等概念和象征意义。所谓天命就是上天所赐授的符命,即古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谓“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在古代,尤其是两汉时期的宗教化的儒家今文经学的影响下,谶言担负起一种职能,即改天换地改朝换代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合理性的思想工具。

儒家天命观图解(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天命观)(1)

01 儒家今文经学“天命观”:从巫术到今文经学谶纬之学:巫术耶?谶纬耶?

从儒家孔孟思想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人格化的上帝(神)已基本消失。但也不可否认其中仍保留了非人格的意志之天,天命观念相当严重。汉代的今文经学家可以说是着重地发挥了儒家的天命观。他们吸收阴阳五行,以及象数纬候等学说,炮制了一套相当精致的天人感应理论,把儒家的天命观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西汉著名的今文经学家董仲舒,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

董仲舒举出孔子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一语,并且明确地定义说:"命者,天之令也"(《汉书•董仲舒传》),"王者,必受命而后王。"(《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因而,他认为,王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承天意以从事","承天意以顺命"(《汉书•董仲舒传》)。他还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即人类社会一切最基本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都源于天。他声言,"天虽不言,其欲赡足之意可见也。"(同上《诸侯》)推而广之,人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人君的行为,都会引起天的反响(感应),或呈瑞祥,或降灾异,从而显示天意、天命。总之,在董仲舒眼中,天是"百神之大君"(同上《郊祭》),天除了无人格形象外,其至高无上的绝对地位和意志,比之殷周时期的上帝,诚有过之而无不及。

儒家天命观图解(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天命观)(2)

同时,从董仲舒起,还开始了一个神化圣人(圣王)的"造神"运动。董仲舒说:"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同上《重政》),"圣人能系心于微而致之著也"(同上《二瑞》)。这就是说,只有圣人能沟通天与万物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他特别推尊孔子,认为"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万物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贤才,以待后圣"(同上《俞序》),把孔子打扮成一个为万世立法的教主。

这种动向到了纬书和《白虎通》中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圣人不仅在智慧上不同凡人,而且在外貌上也与众不同。《白虎通•圣人》篇中不仅鼓吹"非圣不能受命",圣人"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等等,而且还特别强调"圣人皆有异表"。诸如"尧眉八彩","禹耳三漏","皋陶鸟喙","文王四乳","周公背偻","孔子反宇"等等。而在某些纬书中,这些圣人的形象就更是神奇古怪了。如《孝经纬》中描述的孔子容貌是:"海口"、"牛唇"、"虎掌"、"龟脊"、"辅喉"、"骈齿"等等。按照这种描述,孔子已完全超出了凡人的范围,而升入了神的行列。于是,又出现了孔子为黑帝之子的神话。此外,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公元24年)召令尹敏、薛汉等校定图谶,至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从此,谶纬被统一起来,作为东汉王朝官定的辅助儒家经典的文献,使儒家经典也神学化了。

由此可见,从董仲舒,经谶纬,至《白虎通》,两汉今文经学制造了至高神(天)、经书(谶纬)、教主(圣人、孔子)等,走的是一条企图把儒家变为宗教(儒教)的道路。两汉时期的古文经学派,缺乏理论,在思想上的影响是无法与今文经学派相匹敌的。两汉之际的杨雄、桓谭,东汉的王充等,特别是王充的《论衡》一书,着重发挥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从理论上有力地批驳了今文经学的神学目的论,是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但是由于王充这本书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没有能够广泛流传,其影响也不足以遏止今文经学把儒学宗教化的趋向。

儒家天命观图解(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天命观)(3)

02 谶纬释义

张中政斗符玺镇墓兽中,第一个词语就是“天命”。所谓天命就是上天所赐授的符命,即古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思想,谓“天”能致命于人,奠定人类命运。

在古代,尤其是两汉时期的宗教化的儒家今文经学的影响下,谶言担负起一种职能,即改朝换代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合理性的思想工具。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曾经大力提倡此说,他们认为凡是真命天子出世,都会有某种符瑞出现。符瑞,也就是符命,被认为是天命的象征。显然这是将地上皇帝颁符的权力搬到天上,又由天以符命的形式再传给皇帝,这样一来就为皇帝的皇权附上一道神圣和神秘的光环。西汉哀平之后,谶纬之学逐渐兴起,其实就是这种政治宗教的表现形式。

谶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奇特的传统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起源于我国商周时期的巫术, 《左传》中就已有了一些谶语的记载。到秦代时开始传播,两汉是谶语的全盛时期,此后历代王朝的官方都禁止传播谶语,但收效甚微,一直到民国时期,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而传播这些谶语的人则是先秦时期的巫师,他们通过运用预言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能够知晓天意,把自己塑造成为神在人间的代表,从而加强自己的权威。

纬出现于西汉,后来谶与纬才逐渐融合到一起,成为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至汉,董仲舒的 《春秋繁露》把传统的“六艺”经典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天人感应”神学理论体系,使经学向神学化方向发展。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着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

所谓谶纬《释名.释典艺》:“谶,纎(纤)也,其义纤微也。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

谶纬,其实是谶和纬的合称。谶即符谶、符命,是巫师、方士借古代“天命观”所编造的带有神秘色彩的隐语、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和征兆,有图者称图谶。这些预言被认为是发自上帝,是符合天意的,因此叫做“符谶”或“符命”。谶的形式有谶言、图谶等,如“亡秦者胡也”就是秦代的一句谶言。谶和图都是借着配经的名义造出来的纬书,都是符命的表现形式。谶语,又叫谶言,图谶。又因常常与纬书混合在一起,所以被称为“谶纬”。

谶,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注释为“谶,验也,从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注明:“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这里表达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谶是一种隐性的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和征兆,其次这种预言将来必定会应验在某件事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谶语是某些事件发生之前的征兆。纬书则与谶言根本不同,它是两汉时期一些儒生为了解释儒家经典“经书”所做的注释之书,自从董仲舒将儒学神化以来,这些儒生也为了神化儒学,在写的纬书中大量吸收谶言,因此被称为“谶纬”。

儒家天命观图解(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天命观)(4)

图谶的代表作《推背图》

纬,相对于“经”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伪造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如七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中皆有纬书,称为“七纬。它是使用某些诡秘的隐语来作为上天启示,并借此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因此,纬书,就是以迷信的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是汉代儒生假托圣人创造的依附于经书的各种著作。谶纬是汉代今文经学兴盛的典型代表。

由于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所以能够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并被尊为秘经。谶纬之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倾向,是把儒家经典神秘化、宗教化。它是有文献体系的政治神话,其中包括了完整的三皇五帝系统、圣人感生受命的传说、任意比附的灾异祥瑞等等,实际是封建神学与庸俗经学的混合物。《史记》记载“亡秦者胡也。”还记刘邦斩白蛇起义等,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

03 先秦和秦时期的谶语

先秦时期,因为历史文献流传下来的较少,史书上关于谶语的记载相当少。《史记》中记载周宣王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谶言:“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周宣王在听到这个广泛流传的民谣后,立即下令抓捕一对卖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的夫妇,这对夫妇不得已逃到了褒国,在逃亡路上,他们发现一个被宫女抛弃的女婴,出于怜悯,将其收养。褒国人为了平息周天子的怒气,将女婴献给了周宣王,这个女婴就是褒姒,后来周幽王失国,果真是由于褒姒的原因。

秦朝建立以后,百姓不堪忍受秦始皇的暴虐,便编造了许多谶语,其中最著名便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始皇死而天下分”和“亡秦者胡也”。“亡秦者胡也”这句谶言流传的最广,秦始皇曾经派方士入海求取不死之药,方士既找不到神仙,当然也找不到不死之药,为了活命,就找来印着“亡秦者胡也”的图谶来搪塞秦始皇。秦始皇将这个胡字认为是北方的胡人,于是派蒙恬率领大军攻击北边的匈奴人,夺取了河套之地,又修建北方的长城,防止匈奴人南下。

秦始皇以为这样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天下,殊不知,这个“胡”字是指秦二世胡亥,秦朝果然就亡在秦二世手中。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最先起义的陈胜、吴广二人也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来发动起义,因此那句著名的“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便诞生了。

儒家天命观图解(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天命观)(5)

周幽王和褒姒

04 两汉时期的谶纬:今文经学之天命符谶

1、天命说。

所谓天命就是上天所赐授的符命,即古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思想,谓“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

在古代,尤其是两汉时期的宗教化的儒家今文经学的影响下,谶言担负起一种职能,即改朝换代、改朝换地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合理性的思想工具。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曾经大力提倡此说,他们认为凡是真命天子出世,都会有某种符瑞出现。符瑞,也就是符命,被认为是天命的象征。显然这是将地上皇帝颁符的权力搬到天上,又由天以符命的形式再传给皇帝,这样一来就为皇帝的皇权附上一道神圣和神秘的光环。西汉哀平之后,谶纬之学逐渐兴起,其实就是这种政治宗教的表现形式。

儒家天命观图解(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天命观)(6)

陈胜和吴广农民起义

《后汉书.光武纪》云:“宛人李通等,以图徽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李贤注:‘图,河图也;徽,符命之书;试,验也,言王者受命之徽验也。’”

《史记.日者列传》云:“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太卜之起,由汉兴而有。”《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云:“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云:“天令谓之命,命非圣人不行。”

西汉文史学家扬雄《剧秦美新》云:“奉若天命,穷宠极崇,与天剖神符,地合灵契,创亿兆,规万世。” 《汉书音义》云:“天之所命,表以符瑞,章明其德,不必谆谆然有语言也。”

《汉书.律历志》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故有礼谊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厎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所谓日官、日御,就是政府机构中的卜者。古代常以天文官形式出现。

《汉书.王莽传》云:符命文立(王)临为统义阳王 (王莽诔子王临冤魂)。

《汉书.叙传.王命论》云:“(高祖)始受命则白蛇分,西入关则五星聚,故淮阴留侯谓之天授,非人力也。”

《汉书·公孙弘传》载《元光五年策贤良制》云:“属统垂业,物鬼变化,天命之符,废兴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纪,子大夫习焉。”

《汉书.郊祀志》说成帝颇好鬼神。《资治通鉴.汉纪.孝成皇帝》记载大司空师丹云:“孝成皇帝深见天命,烛知至德,以壮年克己。”

又《王莽传》云:“是岁,广饶侯刘京言齐郡新井,车骑将军千人扈云言巴郡石牛,太保属臧鸿言扶风雍石;莽皆迎受。十一月,甲子,莽奏太后曰:“陛下遇汉十二世三七之厄,承天威命,诏臣莽居摄。广饶侯刘京上书言云:‘七月中,齐郡临淄县昌兴亭长辛当一暮数梦,曰:“吾,天公使也。天公使我告亭长云:‘摄皇帝当为真。’即不信我,此亭中当有新井。”亭长晨起视亭中,诚有新井,入地且百尺。’十一月,壬子,直建冬至,巴郡石牛,戊午,雍石文,皆到于未央宫之前殿。臣与太保安阳侯舜等视,天风起,尘冥,风止,得铜符帛图于石前,文曰:‘天告帝符,献者封侯’,骑都尉崔发等视说。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臣莽敢不承用!臣请共事神祗、宗庙,奏言太皇太后、崐孝平皇后,皆称‘假皇帝’;其号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言‘摄’;以居摄三年为始初元年;漏刻以百二十为度;用应天命。臣莽夙夜养育隆就孺子,令与周之成王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于万方,期于富而教之。孺子加元服,复子明辟,如周公故事。’奏可。众庶知其奉符命,指意群公博议别奏,以示即真之渐矣。……嘉新公、国师(刘歆)以符命为予四辅,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

儒家天命观图解(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天命观)(7)

2、五德终始说。

西汉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很快就发现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即他出身于布衣百姓,如何证明政权的合法性呢,刘邦不能像先代政权一样,有着高贵祖先的血统。这时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提出的五德学说正好满足汉朝皇帝的需求。邹衍提出的五德学说是阴阳家的代表学说,五德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在邹衍看来,五德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每一德有强盛之时亦有衰落之日,前一德必定会被后一德所代替。为了将五德与现实的王朝统治相结合,邹衍又把五德依次与自黄帝以来的各个朝代相匹配。因此,与五行相一致,每一个朝代也都有自己当属的一德。五德相胜的次序为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历史也是按照五德相胜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哪一德将要兴起,上天都会降下一定的前兆来指派、决定。一德“当运”主宰世界的时候,天就会先提前显示一些祥瑞之兆,以昭示世人按照天的旨意进行王朝的更替。

“德”源自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照五德终始说,德的变迁跟王朝的政治气运是一致的,唐虞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为水德,汉为火德,与唐虞一致。这样便远攀上了唐虞的正统。服色车马之制则在沿用汉代基本框架的情况下将主色改为与土德对应的黄色,不过其中最重要的正朔,并未改易,理由是虞、夏相承而“夏数得天”。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也承认五德学说。刘邦建立汉朝后,继承了五德学说,认为秦朝暴虐,所以汉朝是承天受命,政权具有合法性。因此关于刘邦的谶言便有很多,比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高祖起兵初期挥剑斩白蛇的故事,表达出刘邦受命于天的预言。汉武帝继位以后,采用了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定的发挥,他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这个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肯定天是宇宙的主宰;二是君权神授的理论;三是灾异谴告说。

灾异遣告说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下万物处于天的意志之下,君主是天的代表者,代表宇宙最高的主宰者来管理或者统治天下万物,而天的意志则通过“天瑞”或者“天遣”来表达。当君主的行为出现一些异常,或者是违背了天的本意,天就会以一些异常的天象来表达惩戒。如果统治比较得当,则天会显示一些祥瑞表示嘉奖。从这个理论出发,谶纬思想开始在社会上盛行起来。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很多谶言,比如齐人在牛肚子中发现一本奇书,书上所言甚怪,胶东人栾大预言贵天下,公孙卿预言仙人可见。汉昭帝时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谶言事件,当时在上林苑中的一棵柳树突然倒下,又突然立起来,生出了叶子,有虫子食叶,结果在叶子上显现出“公孙病已立”五个字,一时朝野震动。当时的儒生眭弘建议朝廷应主动求索贤人,禅让帝位,以求传国之运。当时辅政大臣霍光以妖言惑众罪将其诛杀。

儒家天命观图解(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天命观)(8)

王莽利用天命金匮谶纬篡汉

后来汉武帝孙子汉宣帝刘病已继位,人们才知道这个病已是指汉宣帝。西汉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皇帝年幼,外戚王莽掌握了大权。王莽和亲信为了大造言论,其中出现最为儒生哀章所献著名的金匮两条谶言“天帝行玺金匮图、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和“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最终王莽也成功篡夺了政权。

既然是依靠“符命”夺得天下,即位后王莽自然还要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始建国元年(公元9 年)秋天,他干脆以政令的形式,向全国颁行《符命》四十二篇。其中一道还是颁给因与自己争夺女宠被自己整死的儿子王临,立为“统义阳王”。

新王朝建立,照例得论功行赏。王莽一口气任命了四辅、三公、四将,爵位均为公,共有十一公。“四辅”为上公,其中包括因上“铜匮”立下大功的太学生哀章,他是广汉郡梓潼县人,被任命为“国将”,受封美新公。

“四将”之中有二位姓王的,都是京兆人。其中,王兴为卫将军、奉新公,王盛为前将军、崇新公。大家不要以为王莽在搞任人唯亲,这二人跟老王家可是一点瓜葛都没有。卫将军王兴还做过城门令史,而前将军王盛此前只是在长安城中以卖饼为业。

缘何会出现如此荒唐的事情呢?一切皆因符命指引。前面说了,哀章所献的那只“铜匮”上面,刻有一份新朝代的大臣名单,其中就有“王兴”和“王盛”这两个名字。王莽下令按图索骥,一共找到了十几个与之同名同姓的人。经过占卜,说上面二人完全契合,于是他们便一步登天。

东汉的建立者刘秀本身出身于平民家庭,也通过谶言这种手段打造个人威望。在他准备起兵之时,宛地豪强李通便编出这样的谶言“刘氏复兴,李氏为辅”之说,鼓动刘秀起兵,成为汉室中兴之首谋。而刘秀的登基亦得益于《河图赤符伏》中的谶纬的造作:“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东汉末年规模巨大的黄巾军起义打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安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也同样是利用图谶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汉书·郊祀志》记鲁人公孙臣上书建议改正朔,“……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服色上黄……”第二年(文帝十五年)黄龙果真见于成纪, 于是文帝相信了公孙臣的说法,拜他为博士,命他与儒生们草议改正朔、易服色之事。到准备工作前104年,汉武帝决定,汉朝是以土德王。

由此可见,五德终始术使上启黄帝、下至未来的历史呈现出这样的天运:黄帝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下一代(秦)水德——再下一代(汉)回复至土德。如此,历史的运行呈现出一种必然。正如文史大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朝代的更替也是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周而复始。黄帝以土德王,被以木德的夏朝所取代;以木德王的夏朝又被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取代;以金德王的商朝又被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取代。周朝将被以水德王的秦朝所取代;以水德王的秦朝又被以土德王的汉朝所取代。”

儒家天命观图解(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天命观)(9)

此说正对应了五行的相生相克说,并影响深远。秦继承周朝,始皇帝确信,秦是水德王。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将黄河改名“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到满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就是对应水克火之理。因为明朝北京皇城的正门叫做“大明门”,为了针锋相对克其锋芒,故把沈阳盛京故宫天门命名为“大清门”。这样沈阳故宫正南大门与大明北京皇城正南大门相对应,一个叫“大明”属火,一个就叫“大清”属水,水克火。也许女真改民族为满族,金改国号为清,也是这样的道理。“满”、“清”二字所寓意之水克胜“明”字所寓意之火,也许这仅是历史的巧合。然自唐朝以来,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国号,其五行寓意又恰巧都符合五行逆克之理。

唐朝称为“东土大唐”,其场为土;宋朝之宋显示木场,木克土;元朝原为金国,属金场,金克木;明朝之明为火,属火场,火克金;满清朝属水,皆显示水场,水克火。这样就形成了“土←木←金←火←水←土”一个完整的五行克胜循环。根据五德终始理论,经推算,中国各历史朝代之天德如下------

历代五德五色---正德正色推演

儒家天命观图解(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天命观)(10)

3、今文经学之天命、年命、受命、降命符谶

与天命论相对应的是受命论,体现于张中(忠)符策玺书铭文为:措新君横。与天命论相对立的是天谴论,体现于张中(忠)符策玺书铭文为:含箭簿露、晓晶欲炯。

对于天命来说,有受命,降命;对于年命来说,也有受年,降年。受年,降年,即纪年建元改元、祥瑞年号。“天命”系使动词,即依照天命,君权神授;反映了古代儒家天人相应、天授神权思想。国学大师王国维解释“天命说”:“自人言之谓之受命;自天言之,谓之降命。”天命在张忠政斗镇墓兽中本义应该是“符命”,上天授意之臣。

(1)年命、永年。《列子.杨朱》云:“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汉代《春秋运斗枢》云:“枢星散为龙、马,旋星散为虎、狮,机星散为狗,权星散为蛇,玉衡散为鸡、兔、鼠,开阳散为羊、牛,摇光散为猴、猿。此等皆上应天星,下属年命也。”

《汉书·刑法志》云:“《书》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言为政而宜於民者,功成事立,则受天禄而永年命。” 《汉书.刑法志》云:“罗于文法,执于囹圄,不得终其年命。”汉陈琳 《游览》诗之二云:“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

(2)受年,降年。《尚书.商书.商定连彤》云:“降年有永来不永。”此意为爰人对上帝和先祖所降年命(国家福祚)长久或不久都具怀疑(说不定)。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云:“己巳王卜,贞*(今)岁商受*(年),王毗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

4、道教谶讳符命

与天命意义相近,但更趋于汉代道教谶纬符箓的一种。它来源于汉代权力崇拜中的君权神授思想。是汉代今文经学的主要解经方式之一。既有文字,又包括图谶符箓符咒语等等。最典型的,上古时期的《河图》、《洛书》、《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中古如唐代袁天罡、李淳风所著的《推背图》,近古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近世的《五公经》等等。

5、道教术数

在我国传统道教方术“五术”中,有所谓“山、医、命、相、卜”的说法。其中“命”就是通过紫微斗数、推命术、星平会海术等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穷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生命运的一种学问。即指吉凶祸福、寿天贵贱等命运,亦即人对之以为无可奈何的某种必然性。

清代大学者、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在《聪训斋语》有云:“古人言居易以俟命,又言行法以俟命。人生祸福荣辱得丧,自有一定命数,古不可成。”下图即为道教画符之“命”。

儒家天命观图解(儒家今文经学谶纬之天命观)(11)

在我国传统道教方术“五术”中,有所谓“山、医、命、相、卜”的说法。其中“命”就是通过紫微斗数、推命术、星平会海术等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穷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生命运的一种学问。即指吉凶祸福、寿天贵贱等命运,亦即人对之以为无可奈何的某种必然性。

清代大学者、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在《聪训斋语》有云:“古人言居易以俟命,又言行法以俟命。人生祸福荣辱得丧,自有一定命数,古不可成。”下图即为道教画符之“命”。

概括地说,道是山医命相卜的源头,是根本。术是方法,是形式。其中,山,是得道的方法。医,是得道后,对人体生命领域的感知能力及应用。命,是得道后,以时间为主线,对人生与事物发展趋势的感知能力及应用。相,是得道后,感知空间对人与事物作用的能力及应用。卜,是在具有一定感知能力后,针对预设目标,预判成败或吉凶。医命相卜,反过来,可以做为个人道修水平的检验; 或者,可由医命相卜(纯术角度)悟道入道。以上,炁感及炁用贯穿其中,这就是道法。术,是对法的应用总结。不得道法的术,其实和现在的词"技术"是一回事。

End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