烩面最有名的最好吃的是哪里的(豫行13名食烩面先说清烩字)
烩面最有名的最好吃的是哪里的(豫行13名食烩面先说清烩字)今晚的美食之行,舌尖上的河南,就交待在这里了。洛阳新区的宝龙广场,有一条美食街。但大家等不及到郑州了,就在洛阳先品尝“舌上的河南”。从函谷关出来,途经三门峡市区继续前行。一到洛阳,就把进入河南的第一餐,委托给了烩面。
到河南,必须要吃一碗烩面。
烩面是河南四大名食之一。
另外三大名食是洛阳的水席、开封的灌汤包,还有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的糊辣汤。
烩面自然是郑州的好。
但大家等不及到郑州了,就在洛阳先品尝“舌上的河南”。
从函谷关出来,途经三门峡市区继续前行。
一到洛阳,就把进入河南的第一餐,委托给了烩面。
洛阳新区的宝龙广场,有一条美食街。
今晚的美食之行,舌尖上的河南,就交待在这里了。
烩,本来是一种烹饪方式。它是把原料和调料放入锅中,加一定量的水,用温火煮熟,最后勾芡。也指把饭菜等混合在一起,加水煮熟或煮热。比如,昨晚的米饭没吃完,早上,可以烩一烩,还可以加些菜,这就是烩饭了。
听起来,这个“烩”字,有点贬义的意思?
对的。汉字的感情因素是游离的。
用多种菜合在一起烩成的菜,叫杂烩。它的比喻义竟是杂凑而成的事物。
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解释:“杂烩,是混杂种种原料炒的。”
它可以比喻杂凑而成的事物。
郭沫若 《洪波曲》说,“文章后来成了一篇杂烩出现,便是 逾之 的取了一部分,我的取了一部分,加上 陈布雷 的一部分,可能还经过‘最高’批改,倒真真正正成为了四不象。”贬义,很明显。
还有这样的话,“在宇宙观上 庄周 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大杂烩。”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了。
不过,“杂烩”比“杂碎”要好些。“杂碎”的引申义,近乎骂人了。
还有“一勺烩”,也不是什么好词,犹言一锅煮。表面上看,是指对一切事或一切人都同样处理,实际是比喻不分青红皂白。不是好词。
即便是“烩饭”,在四川重庆一带,就是常说的“懒饭”,总有一股剩菜剩饭待处理的感觉。
粤语中,有个词叫“该烩”,和“阴公”意思相近,就是可怜、惨、糟糕的意思。请教过广东的朋友,他说,应该写为“该煨”,广东话有一歇后语曰“番薯跌落灶——该煨”。“煨”是把生的食物放在火灰里烧,也就是“烩”的意思。
还有,“烩”字组词,还可以组“市烩”。
这个意思就更贬义到家了。它的意思是指唯利是图的人。
不过,这里的“烩”,不读“会议”的“会”音,要读“会计”的“会”音了。
看来,“烩”这种烹煮方式,人们多少有点轻视。一度演变,竟成了“唯利是图”的近邻。
随着语义发展和细化,这个“市烩”慢慢写作“市侩”,也算为“烩”留点面子。
“烩”的面子需要留的,而“面”却很有面子。
“烩”和“面”一组合,就美妙起来。
观看了简朴的店面和后台操作,回到用餐桌上。
一碗面端上来,只见碗里琳琅满目:黑色的是海带丝,橙色的是豆腐丝,隐隐透亮的是粉条,雪白的是鹌鹑蛋,还有,淡黄红润的是海参、鱿鱼等,绿色呢,又分几种,细碎的是葱青,菲薄的是香菜,成片成卷的是时令蔬菜。
再看汤色。可不可以说,豫剧的腔,烩面的汤?豫剧的腔高亢而婉转,烩面的汤黏稠而柔和。
烩面的精华在于汤,烩面有羊肉烩面、牛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等,主要指汤汁的不同。
就说羊肉汤吧,要选用上好鲜羊肉,经反复浸泡后下锅,撇出血沫,放入全大料,将肉煮烂。下面时,锅内放原汁肉汤,熬一阵,汤就浓稠成豫剧浑厚的腔了。
据说,河南的烩面也分流派。
不过,价格都比较亲民。在这样的面馆,正可以品尝到接地气的烩面。
三看面质。河南烩面所用的面,不是挂面干面,也不是水面,是手工面,类似青海甘肃一带的拉面,但又没拉那么细;类似四川雅安荥经一带的挞挞面,但又拉得更匀称一些。它是白案师傅“扯”出来的。它一般用精白面粉,兑入适量盐碱和成软面,经反复揉搓,使其筋韧,然后,凭师傅的腕力和指功,拉出的就是碗中这宽窄大约一致的宽面条。
还且慢举箸。
桌子上还有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供随意取用。
一箸下去,满口醇香,肉烂如泥,汤浓细腻。而且,看起来宽大粗放的面条竟如些柔软,每一块面条都饱含着汤汁。
一大碗,看起来太实在,慢慢地,竟吃了个底朝天。
广场大雨如注。就慢慢享用这碗面。
这碗面,值得尊重。
雨停了,美食街灯光稀疏下来。
淌着水,心满意足地回广场旁的左右岸酒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