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大暑只愿你凉爽一夏(小暑愿你清凉一夏)
炎炎大暑只愿你凉爽一夏(小暑愿你清凉一夏)而小暑第一候,节气均有三候,农历壬寅虎年,六月初九· 小暑 ·温风起,长夏盛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今年的小暑时间为
2022年7月7日,星期四
农历壬寅虎年,六月初九
· 小暑 ·
温风起,长夏盛
节气均有三候,
而小暑第一候,
就为这个节气定了基调:
温风至,暑气来。
初夏之时,
天虽热,尚有凉风。
而小暑时节,
夏天的风不再有凉意,
替而代之的,是温风。
每一缕风中,都带着热浪,
炎炎夏日从此时,
方才实至名归。
小暑二候:蟋蟀居宇
《诗经·七月》中记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八月是夏历的六月,
即小暑时节。
此时的蟋蟀离开曝晒的田野,
躲到庭院的墙角下,
觅一处幽凉。
小暑三候:鹰始鸷
受不住田野曝晒的,
除了蟋蟀,还有老鹰。
因为地面温度过高,
老鹰飞到半空中乘凉。
中国人对于文字的运用,
总是恰到好处的精准。
小暑的风,是温风,
而非热风。
因为小暑尚未入伏,
故而风卷起的热浪,
不至炎炎。
而小暑时的万物,
似乎也都循着这股温热的风,
有了些许转变。
譬如江南出梅,晴夏方好。
譬如风定池莲,荷香盈面。
譬如叶繁枝茂,蝉鸣声声。
譬如竹影横斜,幽凉清谧。
譬如清河弱水,潺潺涓涓。
· 小暑 ·
清凉引,消暑事
小暑时,宜觅凉。
凉不是冷,
是恰到好处的舒适。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如今,
人们的觅凉方式,
反而愈发单调。
除了吹空调,就是找风扇,
少了雅致,少了闲情。
而在千年前的宋朝,
那个风雅的朝代,
消暑觅凉之事,
也颇有趣味。
苏东坡在《洞仙歌》中写: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宋 李嵩《水殿招凉图》
水畔最为清凉,
于是,宋时的许多宫殿,
都是依水而建的。
不仅如此,还利用水车的原理,
将水引至屋檐顶部,
水珠倾泻而下,自成水帘。
人在帘内,衣袂随风起,
方能感受到“风生水起”的雅趣。
殿外茂林修竹,一一风荷举,
待温风吹过,
裹挟着竹之清,荷之芬,
拂至殿内,衣袂肌肤,
又染了香气,
方才应了那句:
“水殿风来暗香满。”
李清照一句: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让人对宋时的玉枕,
有了向往。
玉枕,即瓷枕。
不知你是否同我一样,
对故人睡硬枕头这件事,
颇为不解。
但是读了易安这句词后,
眼前又缓缓展开一幅美人卧榻的画卷。
南宋 佚名《槐荫消夏图》
夏天的热,
不会因为是夜晚,
就减缓几分。
白日里是炎热,
到了夜半,就是闷热。
而玉枕的存在,
能给人的睡梦中,
带去清凉。
枕上的图画,
或山水,或鱼虫,
或花鸟,或莲水,
笔笔皆是诗意,
让人观之心内欢喜,
自然也就抚平了些许燥热,
这或许就是心静自然凉的真谛吧。
水殿,玉枕,
是古人独有的消夏事,
如今的我们,
难以觅得,也恐难适应。
但是,有些消夏雅事,
古今相通,诗意清欢。
水畔觅凉,观荷赏莲。
檐下听雨,净洗闲愁。
竹林探幽,得觅静雅。
荫下读书,自在欢喜。
静坐品茗,茶香怡情。
· 小暑 ·
握清风,祝夏安
暑热炎炎,人也慵懒。
假日午间睡醒后,
挖了两口西瓜入口,
盘算着下午要做些什么。
忽的想起辛弃疾那首诗:
“而今何事最相宜,
宜醉宜游宜睡。”
既是夏日,又是假日,
可不可以什么都不做。
忙忙碌碌的生活里,
总要有这样一些时刻吧,
手握清风觅清闲,
醉把苦夏浸成甜。
晨起可以闲。
夏日清晨,苏醒较早,
趁着灼热的夏阳未占据人间,
先行一步,去公园湖畔,
吸一口新鲜氧气,
观几刻清水芙蓉。
午间可以闲。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没有人能拒绝夏日午间的瞌睡虫,
索性就依了春困秋乏夏打盹的“传统”,
在竹席上小憩一刻,
愿午间清梦,给你带来一缕清凉。
睡醒后,打开冰箱,
捧出半块西瓜,
在甜滋滋和凉悠悠中,
唤醒心神。
而后或静坐,或闲读,
喝茶也好,发呆也好,
苦热的夏日里,
虚度这一日时光又如何。
夜晚可以闲。
闲的繁体字,
就是月入门中。
春秋冬的月,
是一张唯美的画。
而夏夜的月,是一台剧,
有蝉鸣蛙声做配乐,
有微风浮云做幕帘,
有山中萤火打光,
还有月下闲人做观众。
这样的一出舞台剧,
上演在每个夏夜里,
只待你这一位观众,
便可悠悠然然,粉墨登场。
夏日,是美好还是辛苦,
不应该由天气和温度定义,
而应该以心灵定义。
你悠然,夏日就欢喜,
你焦躁,夏日就苦热。
小暑已至,遥祝夏安,
愿你心有清凉,以消烦暑,
夏日炎炎,境随心转,
愿你手握清风,潇洒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