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周刊智库人物张艺博介绍(红周刊智库人物张艺博)

红周刊智库人物张艺博介绍(红周刊智库人物张艺博)(敲黑板:1999年5月,《红周刊》旗帜鲜明的推荐有线电视板块,这个板块成为“5.19行情”中的最大赢家,而《红周刊》亦借此让数十万忠实粉丝率先迎接机会。)这期间,市场上的书很少,我买过几本比如唐能通写的《短线是银》等。可看书不能立竿见影,我是看了亏,亏了接着看。4000元买的第一只股票是长征电器(600112)。但是后来“5.19行情”来的时候,它一点都没动。接着买了同济科技,拉起来横盘很久。我是根据电视上荐股买的,最终没有忍耐到大涨的时候,抛了换别的不记得名字的股票了,最终也没赚到什么钱。以下为张艺博自述:有过惨败 也曾市值涨10倍我入市的时间应该是1997年前后,赶上了香港回归。当时我每月只有179元的工资,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没有什么积蓄,更别说找媳妇。现在“房奴”遍地,我们当年还不时兴买房子,大家都住公房。因为对市场有特别兴趣,我东拼西凑地找了4000元入了市,就在我工作的小县城

红刊财经特约作者 张艺博

编者按:《红周刊》创刊25年来,一直把智库专家团队作为本刊核心资源悉心维护。这些智库专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思想,陪伴我们的读者度过了多个股市周期。无论是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还是2005年A股启动大牛行情,以及目前的市场变局,《红周刊》智库专家从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艰苦梳理线索,指明市场方向。

我们期待为读者和投资者提供远见和策略,以及投资机会,但我们更加注意传递专家们关于如何防控风险的讯息,因为没有什么事比帮助投资者守住手里的钱更重要。

自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红周刊》智库人物,期待您的关注。

以下为张艺博自述:

红周刊智库人物张艺博介绍(红周刊智库人物张艺博)(1)

有过惨败 也曾市值涨10倍

我入市的时间应该是1997年前后,赶上了香港回归。当时我每月只有179元的工资,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没有什么积蓄,更别说找媳妇。现在“房奴”遍地,我们当年还不时兴买房子,大家都住公房。因为对市场有特别兴趣,我东拼西凑地找了4000元入了市,就在我工作的小县城办的所有手续,手续费100元,交易费还是千分之十五。直到后来我从小县城搬到了中部某大城市工作,帐户不得不转到新地方,手续费也降到了千分之三。

这期间,市场上的书很少,我买过几本比如唐能通写的《短线是银》等。可看书不能立竿见影,我是看了亏,亏了接着看。4000元买的第一只股票是长征电器(600112)。但是后来“5.19行情”来的时候,它一点都没动。接着买了同济科技,拉起来横盘很久。我是根据电视上荐股买的,最终没有忍耐到大涨的时候,抛了换别的不记得名字的股票了,最终也没赚到什么钱。

(敲黑板:1999年5月,《红周刊》旗帜鲜明的推荐有线电视板块,这个板块成为“5.19行情”中的最大赢家,而《红周刊》亦借此让数十万忠实粉丝率先迎接机会。)

到2000年,随着收入和积蓄的增长,我陆陆续续追加炒股的资金到20000元,全部买了st鞍一工(600813),3.89元/每股。当时觉得抄到了底,谁便宜买谁。不料鞍一工随后退市,搞得我血本无归。今年,我刚把三板的华夏5(前身是鞍一工,股票代码400021)确权,只有不到4000元市值,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在鞍一工上的惨败,让我沉寂了一段时间,前后约有两年时间不再交易。这期间,我也从原来的国营企业辞职去了公司,每月工资高了些,手里渐渐有了余钱,于是在2002年再次投入20000元入市。到2008年的时候,我持有的市值已经到了20万。这得益于2006年到2007年间的大牛市,并非我的炒股水平有多么神奇的提高。股票市值10倍的增长也不是单只股票赚到的,而是跑来跑去,中间还多少追加了一点资金。这期间结婚,买房(每平方885元,5万买了66平的两居室)。

接触《红周刊》激扬市场

也就是在2008年市场开始走熊时,先是机缘巧合,在长阳股票论坛认识了广东经济出版社的编辑,翻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技术交易短训课程》,全书大约35万字。又结识了《红周刊》的江涛女士,开始为《红周刊》定期写书评。

那时候推荐的书籍都是一些经典的股票书籍,江涛女士很耐心的给我改稿,期间还给但斌先生的《时间的玫瑰》写了推荐。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读书,然后每月收到好几本《红周刊》的杂志了。

后来书评栏目换了五任编辑——郑捷、谢长艳等等老师,书评的版面似乎渐渐地变少了。

在书评之后,我开始给《红周刊》“周末茶坊”和“民间智慧”这两个版面供稿。多是一些对市场的分析和个人的看法。这期间自己的市场的资金又经历了一次飞跃,实际上也是随着牛市飞跃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赚钱也是看天吃饭的。这让我常常想起那句话“离开了牛市,你什么也不是”。不过历经了两轮牛熊之后,自己的投机方法已经日臻完善。大幅度回撤或者赔钱的事件也鲜有出现。虽然慢,但是走上了稳定盈利之路。

2017年元月开始,我为红刊财经新开辟的每日论市栏目(“股市牛熊说”)写评论。时常有错,但是字字句句都是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都是自己真实的仓位在操作。期间的喜怒哀乐自知。市场一次又一次地教育我,而我还对它不离不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热爱投机这门艺术,并且愿意为之奉献一生。

关注无穷成本均线指标 只做看得懂的股票

说到我自己的操盘方式和哲学,作为一介小散,获得讯息的途径不灵光,所以多年来我养成读图的习惯。

我对市场的成本均线非常看重,尤其是无穷成本均线。这是一只股票是否走牛的基本判定,当然,大盘也是如此。最近这一成本均线的读数在3260点左右。我会时刻关注个股和大盘的无穷成本均线。一般情况下,我遵循右侧交易,我认为所有的消息均已反映在图形走势之中。市场无需做过多解读。低于无穷成本之下运行的,小仓,博反弹或者干脆空仓看戏;如果在无穷成本之上运行,则积极做多,大仓介入。目前交易系统以市场的成本均线确定。

也有不能解决和看不懂的成本均线,比如某些小盘股多根(短中长期)成本均线十分接近,这就很难判定,我会放弃这种股。当然个股的移动平均线和量,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尤其是量,k线的表现可以形形色色,可是量就比较直白。特别是中国市场T 1交易制度,使得量的参考价值要远远高于欧美市场成交量。以后自己的努力研究方向也是成交量。偶尔会做做超短、热点,但是仓位都控制在10%以内,赚赔都无关痛痒,练练手。从不买卖任何st股票,这是鞍一工给我带来的血的教训。大约就是如此。

大道至简吧。由于市场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然而组成市场的人,参与其中的交易者,几千年来心性都没有改变,所以我更注重于对参与市场的人的研究。

投资的路很长,很难走,我们都是在路上而已。真心希望能在以后的路上,和大家共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