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岚简短感人事迹(追忆邓小岚支教18年)
邓小岚简短感人事迹(追忆邓小岚支教18年)1970年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邓小岚分配到山东泰安制药厂工作,她先是教厂里的女工拉琴,后来又教她们的孩子。1995年她回到北京,4年后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3岁前,邓小岚都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的老乡家里。长大后,她追寻父亲的足迹回到马兰村时,已是1997年了。受母亲的影响,邓小岚自小热爱音乐,2018年她在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我妈妈就爱唱。高二那年他们给我找了老师学小提琴,到了清华我接着学,加入了清华的乐队。”"胭脂河水欢快地流淌,小岚老师来到马兰。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马兰路上鲜花盛开……"这首歌的名字叫《美丽的家园》,歌中唱到的马兰村位于河北阜平县的太行山深处,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也是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和众多革命前辈战斗过的地方。邓小岚是邓拓的长女。1943年的冬天,在日寇扫荡的阴影下,她就出生在马兰村旁的易家庄。邓
3月22日中午,一个噩耗传来,新闻前辈邓拓的女儿、马兰村孩子们的“邓老师”,79岁的邓小岚女士于21日深夜在北京逝世。每一个熟悉她故事的人,一时间都感到难以接受,以及深深的哀痛。
就在上个月,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以邓小岚义务支教18年的马兰村命名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44个大山里的孩子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圣歌》的一幕,刚刚惊艳了全世界。谁能想到,耳畔的天籁之音还未散去,这位善良、坚定、伟大的老人便离开了我们,也永远地离开了她深爱的马兰村和那些可爱的孩子。
18年来,退休后的邓小岚回到父母战斗过的马兰村,把自己一半的光阴无私地奉献给了太行山深处的孩子。邓老师的到来,架起了一座桥——从未接触过音乐的孩子们由此爱上了音乐,打开了眼界,快乐地成长,最终走上了冬奥会开幕式的宏大舞台。
重回马兰,孩子们竟不会唱歌
"胭脂河水欢快地流淌,小岚老师来到马兰。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马兰路上鲜花盛开……"这首歌的名字叫《美丽的家园》,歌中唱到的马兰村位于河北阜平县的太行山深处,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也是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和众多革命前辈战斗过的地方。
邓小岚是邓拓的长女。1943年的冬天,在日寇扫荡的阴影下,她就出生在马兰村旁的易家庄。
邓小岚(左)与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和弟弟妹妹们。
3岁前,邓小岚都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的老乡家里。长大后,她追寻父亲的足迹回到马兰村时,已是1997年了。受母亲的影响,邓小岚自小热爱音乐,2018年她在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我妈妈就爱唱。高二那年他们给我找了老师学小提琴,到了清华我接着学,加入了清华的乐队。”
1970年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邓小岚分配到山东泰安制药厂工作,她先是教厂里的女工拉琴,后来又教她们的孩子。1995年她回到北京,4年后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
2004年,在《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任职的邓小岚再次来到马兰村。“当时我和日报的老人在一起,想让村里的孩子给我们唱个歌儿。结果发现孩子们竟然不会唱歌,连少先队队歌也不会。有一两个孩子会唱国歌,但也唱得听不出来是国歌。”
就是这次偶然的经历,使她萌生了为马兰村孩子教授音乐的想法。在她看来,唱歌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如果一个人会唱歌,在生活中无论他高兴、难过还是受到挫折的时候,音乐会是他的一个最好的朋友。
为孩子们打开音乐的世界
18年来,邓小岚把马兰村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从手风琴、竖笛到小提琴、大提琴、吉他,从“小燕子,穿花衣”到《欢乐颂》《雪绒花》,邓小岚为马兰村的孩子打开了一个音乐的世界。
邓小岚和孩子们在一起。
2011年保阜高速开通前,邓小岚需要一早从北京坐火车到河北定州,再换乘两次汽车才能到马兰村,抵达时常常已是傍晚。
在马兰村采访的时候,记者在邓小岚的房间内能看到最多的就是乐器和乐谱,而日用器具和摆设上的装饰都有音乐元素,连屋外的栏杆都是五线谱的样式。
马兰村村委会主任李士伟介绍,马兰村作为行政村曾一度名为岔河村,邓小岚的到来使马兰村的名字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村名也跟着变回了马兰村。在邓小岚的影响下,马兰小学有了音乐老师、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由马兰村孩子们组成的“马兰小乐队”远近驰名,多次赴北京演出。2011年,讲述马兰村故事的纪录片《马兰的歌声》揽获多个奖项,被誉为中国版的《音乐之声》。
邓小岚和孩子们在一起。
刚开始支教不久,邓小岚就用自己和向亲友筹来的钱为马兰教学点翻修了校舍。在她的倡议下,村里为每家每户改建了屋内的冲水式厕所。村口建起了和邓拓和老乡在一起的雕像——“军民团结抗战”,介绍《晋察冀日报》史的展览室也应运而生。
邓小岚在2013年发起了马兰儿童音乐节,至2019年一共举办了四届。在第四届马兰儿童音乐节上,已有多支专业的表演团体亮相,不同肤色的艺术家共同唱响“马兰的歌声”,为小山村带来了“国际范儿”。
孜孜不倦18年,她这样解释初衷
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父母的志向和经历深深影响着邓小岚。她曾向记者谈起自己入党的经历。入读清华大学前后,邓小岚两次递交过入党申请书。她坦言,虽然父母都是老党员,但没有给她提过什么要求,“我觉得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队伍里的战士,我也要做这支队伍的一个战士。”
年轻时的邓小岚热爱音乐。
特殊的历史时期曾给她的家庭造成很大冲击,但邓小岚说,她对党的信任和感情从未改变,这也是父亲和母亲自始至终对她和弟弟妹妹的叮咛和教育。
十几年如一日的奉献,邓小岚不求回报,却真真切切地改变了大山里孩子们的成长轨迹。2021年9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筹备期间,就是在马兰小学,马兰村所在城南庄镇的孩子用一天时间征服了北京冬奥组委,获得了登上冬奥会开幕式舞台的机会。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孩子们组成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练习合唱、学希腊语,终于在2022年2月4日的晚上惊艳了全世界。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奥林匹克圣歌》。新华社记者 曹灿摄
关于自己孜孜不倦到马兰村支教的原因,邓小岚这样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说:“父亲和母亲的青春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在生活方面,那当然是他们一生中最困难最艰苦的一段日子,但在精神方面,那又是他们一生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因为他们在那时候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党对人民作出的贡献最多。”
她还说:“我相信美妙的音乐总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在音乐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能够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
邓小岚走了,但她执着的付出已经改变了很多东西。她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改变了马兰村,改变了阜平,留下了冬奥会开幕式最动听的天籁之音,也留给人们无尽的怀念和不舍。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编辑 王海萍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