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林觉民情书(百年情书林觉民烈士与他的与妻书)

林觉民情书(百年情书林觉民烈士与他的与妻书)林觉民尤善讲演,常常宣传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内锦巷七星君庙参加爱国社活动,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讲到动情处,真是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全身心沉浸于演讲中。那日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一睹觉民激情演讲之风采,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青年林觉民觉得当时教育腐朽,力赞邹容的“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遂与几个进步青年学生在福州城北自办私学,教授新课业,传授新思想。为启发女性思想的觉醒,他还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十余入学听课,亲授国文课程,评击封建礼教,并介绍一些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力主男女平等,在他的倡导劝说下,家中一群女眷纷纷丢弃裹脚布解放小脚,妻子意映更是坚决拥护积极响应,在林觉民的影响和鼓动下,家中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外传有革命党人活动,此乃杀头大罪,意映已有所耳闻。夫虽未语,意映似

1911年4月的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春风微拂,福建福州林家大院后花园,环境雅致,空气清新,百花正艳,一簇簇茉莉花香飘四溢,身怀六甲的陈意映携幼子正在园中游玩,忽然一阵熟悉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意映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声音近日时常在梦中响起,梦醒,那日思夜念之人并未出现,难道是因思夫心切白天也出现这样的幻觉?意映不觉脸红。细听,真真切切,是他的脚步声,她抬头朝月洞门看去,一个英俊挺拔的身躯迈着坚实的步阀正朝自己走来,是他,真的是他,她的丈夫林觉民微笑着,呼唤着妻、儿的名字,向他们紧走几步,抱起儿子,牵着意映的手谈笑着,朝他们住的小院走去。

林觉民情书(百年情书林觉民烈士与他的与妻书)(1)

林觉民于1907年东渡求学,每年暑期必回乡探视父母、陪伴妻儿。此次觉民由日本返家,并非暑假,老父林孝颖甚感惊诧,而其妻陈意映则颇感惊喜,心想,定是自己产期临近,觉民有意回家陪伴,这样想着,不觉心中甜滋滋的,倍感幸福。觉民则淡淡地说“学校放樱花假,陪几个日本同学游览江浙风光,顺道回家,不日还要离家”。

世人皆说年轻夫妇小别胜新婚,短暂的温存欢娱过后,意映隐隐觉得丈夫似乎有点心不在焉,人已归来,心却不在这儿,有时说话竟前言不答后语,觉民自己竟不觉。

其实林觉民在日本留学期间早已秘密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此次回国,就是参加由孙中山亲自策动(由黄兴等指挥)的第十次武装起义,他回福州联络当地同盟会成员共同筹备广州起义之事宜,连日来他白天外出忙于革命工作,秘密筹措制造武器弹(炸)药运往广州藏匿,为掩人耳目,夜晚归家则呼酒买醉,他意欲让老父爱妻也误以为他在一场看似荒唐的青春里沉沦,自甘堕落而不成器。老父视之,只有摇头叹息,儿已成人成家,多说无益,况又是过继之子,免伤和气,惹人闲话,他以为此子本质并不坏,兴许暂时遇上什么不顺心之事,姑且先由他去,日后慢慢转好也未尝不可。

外传有革命党人活动,此乃杀头大罪,意映已有所耳闻。夫虽未语,意映似乎已有所察觉,亦如既往,自不必多问,只是心中暗暗为觉民祈祷、为觉民而担惊受怕,仍强装欢颜,佯装不知,免得觉民分心,见觉民常常大醉而归,唯有端茶倒水悉心照料,尽妻之责。

林觉民情书(百年情书林觉民烈士与他的与妻书)(2)

林觉民,字意洞,1887年出生于福州南后街林家大院书香世家,年幼时即过继给叔父林孝颖为子 ,他天姿聪明,幼而好学,兴趣广泛,且过目不忘,深得养父喜爱,养父亲授蒙学,继而入新式学堂——蒙学堂从名师而学,稍长又入全闽大学堂就读,十三岁便参加科举考试,因其并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掷笔而去。

在全闽大学堂读书期间,林觉民即接受民主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对清王朝的专政统治有叛逆思想,痛恨封建帝制,立志“为天下人谋永福也”。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名门闺秀陈意映喜结连理,虽乃旧式婚姻,但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甚好,琴瑟和谐,夫唱妇随。他爱她贤淑温柔,知书达理;她爱他英武帅气,博学多才,谈吐不凡,一个青年才俊,一个红袖佳人,二人常常出双入对,形影不离,似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儿。林觉民在后来的《与妻书》中回忆道:“……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可见夫妻感情之深。

青年林觉民觉得当时教育腐朽,力赞邹容的“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遂与几个进步青年学生在福州城北自办私学,教授新课业,传授新思想。为启发女性思想的觉醒,他还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十余入学听课,亲授国文课程,评击封建礼教,并介绍一些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力主男女平等,在他的倡导劝说下,家中一群女眷纷纷丢弃裹脚布解放小脚,妻子意映更是坚决拥护积极响应,在林觉民的影响和鼓动下,家中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林觉民尤善讲演,常常宣传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内锦巷七星君庙参加爱国社活动,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讲到动情处,真是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全身心沉浸于演讲中。那日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一睹觉民激情演讲之风采,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林觉民情书(百年情书林觉民烈士与他的与妻书)(3)

年青的林觉民坚定“没有国家与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真正幸福”的信念,主张“中国非革命不能自强”,鼓舞民众“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立志要“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清朝末年的中国,国弱民苦,政府腐败,民不聊生,外国列强肆意侵犯,丧权辱国之消息不时传来,林觉民忧国忧民民,积极寻求革命真理,决意救国救民于苦难之中。1907年,传来孙中山、黄兴等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消息,在理想与信念面前,林觉民决心效仿堂兄林长民、林天民东渡求学,以开眼界、学新知,接受新思想,走革命救国之路。

在日本期间,孙中山先生主办的《民报》等进步刊物,让林觉民的革命思想日驱成熟,于1908年正式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十四(福建)分会的骨干会员。

1911年初,中国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准备策动广州起义,赵声、黄兴分别任统筹部正、副部长。林觉民得知这一消息后,即从日本归国积极参加广州起义筹备事宜。此次回到福州家里,也是他在家最后的十余日,他知道革命即意味着流血牺牲,林觉民内心十分痛苦,看着年过半百的老父老母,幼子爱妻,心中之苦又不便说,只好匆匆而别,带着福建同仁回到香港与黄兴等人汇合。

夜已深,香港宾江楼一间客房的灯依然亮着,林觉民临窗而坐,窗外微风习习,不时飘过一阵阵淡淡的茉莉花的芳香,这是他熟悉的味道,前几日回家,他们家园子里就飘着这样的味道。此时他想,他的爱妻意映定已呼吸着这样的香气入眠了。三天后即是武装起义的日子,林觉民报名参加的是敢死队,他知道他此去定是凶多吉少,有多少话儿想对老父、爱妻诉说。他取出纸笔为老父写下《禀父书》,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写罢,林觉民已是泪如泉涌,无声而泣,怕影响其他人休息,觉民唯忍泪含悲,他拿出意映为他绣的一方巾帕擦拭眼泪,更是抑制不住心中之悲,展开绣帕,就当爰妻在眼前,有多少知心的话儿想对爱妻诉说,他拿笔蘸墨,把对爱妻的爱念与愧疚尽书巾帕之上,这便是后来被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情书——《与妻书》,百年情书,流芳百年,为民族之大义,革命者毅然为大家而舍小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927年4月24日,林觉民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著名的广州黄花岗武装起义,勇猛地攻入广州总督衙门,转站途中受伤力尽而被捕入狱,起义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林觉民情书(百年情书林觉民烈士与他的与妻书)(4)

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据相关史料记载,面对清廷两广总督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的会审,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二位审官“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据说,当时李准似动了侧隐之心,认为林觉民是个难得的人才,觉得可以留下来为清廷所用,而张鸣歧则认为,林觉民;“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也”,担心“如果此人将来为革命所用,实为后患。”遂下令处决林觉民。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英勇就义,年仅24岁。后人安葬于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烈士牺牲不久,大清王朝即宣告灭亡。

林觉民情书(百年情书林觉民烈士与他的与妻书)(5)

林觉民牺牲的消息传来,老父林孝颖匆忙变卖林家祖传老宅,带着家人转移到一僻静处安生,不日有人转来一包裹,打开看时竟是觉民遗物,另有《禀父书》、《与妻书》两封遗书,意映展开熟悉的巾帕,读着觉民所写遗书,悲痛欲绝,意欲即追随觉民而去,家人苦苦相劝,为了腹中觉民所遗胎儿,免强而活,因悲伤过度而早产。又二年,终不胜伤夫之悲,忧郁而终,这一次他们再也不分离。

林觉民情书(百年情书林觉民烈士与他的与妻书)(6)

《与妻书》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处处真情,缠绵悱恻又充满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既令人断肠落泪,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反映了辛亥志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曾任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第一任馆长的李厚威说,正是因为有了《与妻书》,辛亥烈士们的音容即使穿越漫长的岁月,依然那么清晰感人。

林觉民情书(百年情书林觉民烈士与他的与妻书)(7)

《与妻书》起笔非凡,落笔动情,读来感人至深,令人生敬,革命先烈林觉民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慨已震动全球。

当年林觉民父亲林孝颖匆忙变卖老宅,买主叫谢銮恩,他有个孙女叫谢婉莹,亦即诗人、作家冰心,冰心曾写过一篇文章,追忆过这个故居。林觉民有个堂哥叫林长民,曾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参与反奉时兵败身亡。林长民有个女儿叫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师、诗人、作家。

林觉民情书(百年情书林觉民烈士与他的与妻书)(8)

林觉民情书(百年情书林觉民烈士与他的与妻书)(9)

现今为纪念林觉民烈士,已将其故居对外开放,供人参观、缅怀,林觉民故居,也即是冰心故居。

附林觉民《与妻书》原文

与妻书

清代: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