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和蒙毅谁的历史评价更高(蒙恬和蒙毅出身名门)
蒙恬和蒙毅谁的历史评价更高(蒙恬和蒙毅出身名门)2)胡亥尚不属于赵氏联盟。不管蒙氏承不承认,他们已跟扶苏的利益休戚相关,至少后来的赵高是这么认为的。1)蒙氏跟扶苏的利益早已捆绑在一起秦始皇坑杀四百多儒生后,扶苏给他们辩解了几句,惹得龙颜大怒,被赶到北方蒙恬的那里,名义上是去做监军。虽然被放在外,扶苏的地位并没有被动摇。蒙恬手握重兵三十万,与扶苏还是故交。
蒙恬、蒙毅两兄弟出身将门世家,祖孙三代是秦国大将。他们一个位官至上卿,一个外握重兵,位高权重,深受秦始皇宠信。
赵高出身低微,几兄弟都是宦官,母亲还受过刑罚,地位低下。
赵高的起点要远远落后蒙氏,为何最后是赵高将幼子胡亥推上皇位,而不是蒙氏兄弟辅佐长子扶苏登基?
蒙氏兄弟作为秦朝贵族,手里一把好牌,为何最后相继被逼自杀,败得一塌糊涂?我们一起来慢慢分析。
01.蒙氏有扶苏,赵高无胡亥1)蒙氏跟扶苏的利益早已捆绑在一起
秦始皇坑杀四百多儒生后,扶苏给他们辩解了几句,惹得龙颜大怒,被赶到北方蒙恬的那里,名义上是去做监军。
虽然被放在外,扶苏的地位并没有被动摇。蒙恬手握重兵三十万,与扶苏还是故交。
不管蒙氏承不承认,他们已跟扶苏的利益休戚相关,至少后来的赵高是这么认为的。
2)胡亥尚不属于赵氏联盟。
赵高属于那种不信命运的人。
他勤奋肯学,努力学习法律,居然到了精通的程度。这让他从底层一跃而起,当上了中车府令,进入权利的跑道,虽然仍然被蒙氏远甩在身后。
最起码,胡亥跟他还不在一条船上。
蒙恬(剧照)
02.转折点出现公元前210年冬天,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去往琅琊的路上他生病了,派蒙毅回头去向山川神灵祈祷,为他祈福。
蒙毅在这个关键时刻离开,导致两兄弟对后面事情发展丝毫不清楚,被蒙在鼓里。
蒙氏在明,赵高在暗,他们的形势就此开始逆转。
秦始皇的病越来越严重,不得已,写了封信给公子扶苏,让他来办理丧事。
信写好了,要盖上赵高掌管的玺印才能发出去,最终这封信没有交给使者发出。
赵高在此次出巡中兼职掌管玺印,加上手里的这封信,他突然处于一个漩涡的中心。
03.为什么赵高能成功?在人生的岔路口,赵高的选择非常大胆。但事情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大胆”就可以解释的,历史上纂逆的人不少,失败的也不少。
他能成功,原因有四点:
1)有野心,不甘于现实
赵高从低位爬上来,离不开他的野心。从一介普通宦官,成为中车府令,身份已是云泥之别,对很多人来说已是人生巅峰,但对赵高来讲,还不够。
他想要更多的权势,这就要借助外力了,想方设法结交权贵,比如胡亥。
赵高当上中车府令后,就私下教胡亥审判案件。”私下“这个词很重要,表明并不是秦始皇指派,而是赵高主观为之。
2)有策划能力 整合资源
秦始皇的突然去世,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赵高牢牢地抓住了它。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控制消息,严防走漏风声。接着先说服胡亥,再接着用胡亥来逼李斯做选择。
有了这两个核心人物加入,计划成功一半;另一半是用胡亥和李斯的名头,除去竞争对象,也就是扶苏和蒙氏。
整个计划,严丝合缝,滴水不漏,都在赵高的掌控中。
赵高
3)能言善辩,口才好,看透人心
首先说服胡亥
胡亥刚开始是打算认命的,继续做个富贵散人。赵高向他指出利害关系,“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
胡亥当然想别人向他称臣了,于是心动了。可是这样抢皇位,担心有后患,怕自己反受其害,国家也跟着遭殃。
赵高花言巧语,居然搬出“商汤、周武”的事例来,“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将夺位说成为了救民于水火,充满正义。
偷换概念的操作,一下子让胡亥丢掉心理包袱,轻松起来。由于还没发丧,他觉得不好去跟丞相李斯商讨。
赵高一听就急了,“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後时!”时机刻不容缓,哪里还能等到以后再说。
几个来回,胡亥本就立场不很坚定,这下彻底同意了。
胡亥
接着去说服李斯
李斯刚开始并不想蹚这个浑水。他位尊居显,已被封为通侯,所以并不想背叛秦始皇。更何况冒风险改立胡亥,地位将来提高不了多少,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不划算。
碰了个钉子后,赵高一点也不泄气,反过来帮他分析,如果扶苏上位,蒙氏兄弟会被重用,李斯不仅自己靠边站,子孙也难出头,甚至会遭受祸患。
李斯是恋权的,他肯定没有想到这一层,听完仰天长叹,流泪同意。
就这样,赵高凭借口舌之利,成功让这两个大佬心甘情愿地配合他的阴谋。
他们将信改成一封立胡亥为太子的遗诏。另外还写了一封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的书信,里面列举了他们所谓的“罪状”,让他们自杀。
雕像: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沙丘密谋
4)对权力的欲望没有止境,为人心狠手辣,佛挡杀佛
李斯一念之差成全了赵高,没有成全自己。后来他与赵高争斗失败,被囚。赵高使用诡计,让李斯承认他们父子一起谋反,被灭三族。
除掉了李斯这块绊脚石后,再也没有人在前面挡赵高了,于是他被升为中丞相。
赵高虽然内斗厉害,但治理国家不在行,他的那一套打打杀杀只会加剧秦朝的矛盾。本就风雨飘摇的秦王朝,到处出现了反秦义军,他却没办法解决。
后来瞒不住了,担心被胡亥清算,于是发动政变,逼死胡亥。
赵高接下来想自己当皇帝,由于文武百官不承认,赵高的皇帝梦因此破灭。
他只好传给宗室成员子婴,打算让子婴当傀儡。这一次他失算了,反而中计被杀。
至此,这个权欲熏心、势倾朝野的奸臣终于谢幕了。
李斯
04.蒙氏为什么会输?缺乏政治远见和警惕心早在公子扶苏被贬北地时,他们就应该警醒,因为这表示扶苏已开始走下坡路。从此以后,对任何可能威胁扶苏位置的事情,都要警惕。
1)蒙毅犯错
在秦始皇病倒后,蒙毅不该离开的,他的离开是蒙氏犯的第一个大错。就算一定要离开,也应该安排内应,传递消息。
只是小病,会让人去名山祈祷吗?
退一步说,就算需要人去,为何不派位置更高的丞相李斯?或者他的儿子胡亥?这两个人去祈祷,诚意不是更大吗?子为父祈祷,不更合情合理吗?
蒙毅当时有没有想过皇帝可能一病不起,就此换人?他离开后,为何没有人给他传内幕消息?要知道他可是在皇帝身边这么多年,要培养内线并不是不可能。
赵高不一样,他有人帮忙。拉拢秦始皇身边的亲信,为他所用,消息因此被彻底封锁。
这一点,蒙毅技不如人。
蒙恬
我们假设蒙毅当时没有离开,事情的走向会怎样?
首先,有蒙毅在,赵高瞒不住秦始皇的死讯。
因为蒙毅是宠臣。《史记》的原话如下: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意思是秦始皇非常敬重、宠信蒙氏两兄弟。蒙毅官做到上卿。出门跟秦始皇同一辆车,回到朝堂上,侍奉在皇帝面前。
所以,赵高可能瞒得了李斯,却瞒不过一个时刻要出现在皇帝面前的人。
其次,有蒙毅在,那封信会发出去。
信是写给扶苏的,扶苏在蒙恬那里,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秦始皇没有回避蒙毅的必要。
既然赵高瞒不住死讯,这封信也是瞒不住的。赵高官职不算高,很难拦得住上卿和丞相。这样,信就会按计划发出去。可惜这只是我们假设后的推论,当时并没有发生。
赵高
2)蒙恬犯错
扶苏收到信就哭了起来,要自杀。蒙恬毕竟对官场熟悉些,心有疑虑,劝他请示一下再自杀不迟。
扶苏则觉得没有必要,父亲让儿子自杀,还要请示什么呢?于是就真的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使者就把他交给管事的官吏,囚禁在阳周。
没能拦住扶苏自杀,是蒙氏犯的第二个大错。
他跟蒙毅一样,缺乏警惕心。见到事情反常,明明感到不对,却没有足够的魄力去阻拦。
覆巢之下哪有完卵?丢了扶苏,蒙恬还想着自保,怎么可能?
皇位争夺战已开始,蒙恬却毫不知情。这导致一步错,步步错。
对一名大将来说,手握重兵,仍然束手就擒,一般可以证明自己没有造反,从而洗刷冤屈。
他是忠于秦朝的,可惜胡亥不是秦始皇。他继位后,本来要放了蒙恬,但赵高进谗言,中伤他们,最终蒙毅被杀,蒙恬自杀。
05.秦始皇的过错他的过错不少,没有早立太子是其中之一。如果已有太子,赵高想变天的难度系数会成倍增加。
秦始皇病重时49岁,在古代不算年轻。有个三长两短,就应该尽快考虑继承人。
可秦始皇怕死,想长寿,所以当他病重之际,别人都不敢轻言”死”字,耽误了安排后事的良机。
结果,该来的还是来了,死在马车上,不发丧。暑热天气,变臭,还要用鲍鱼来掩饰臭味。
堂堂一代帝王,生前不可一世,死后却被如此欺辱,沦为后世笑柄。
秦始皇连二世处理都严重失当,所希冀的三世、四世乃至万世怎么可能存在?
兵马俑
结束语:蒙氏兄弟对危机缺乏足够警惕,处理事情按部就班,没有意识到有人会不按理出牌。成王败寇的凶险,他们到死前才知道。
实话实说,赵高是个有才能的人,目光敏锐,做事果断,可惜品行不端,心术不正。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和奸臣。
司马光谈到用人之术时,曾说过:“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宁愿用庸人,也不用有才能的小人,因为这样的人破坏力更大,赵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本文参考文献:《史记》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正文完——
透过历史迷雾,寻找当年痕迹。一家之言。
大家好! 我是阿武时间,
本文由阿武时间原创,欢迎关注 @阿武时间 ,更多精彩持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