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天门花鼓戏全场戏全部(一出戏的艰辛与辉煌)

天门花鼓戏全场戏全部(一出戏的艰辛与辉煌)1984年5月,荆州花鼓《水乡情》以展示80年代农村新的风貌,在荆州地区会演中,一举获得编剧、导演、舞美、主演、配角等7项大奖。时间回到1981年,在全省戏曲创作题材规划会上,荆州地区戏工室把“反映80年代新农村”的专题分给天门,文化局专业创作干部文军经过农村社会调査和深入生活,于1983年写出了以勤劳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现代戏《三盘为定》。在此基础上,剧团专业创作干部吴胜中和文军合作,将剧本的立意上升到帮穷扶贫共同富裕的内容上来,并定名为《水乡情》。1984年3月,以周传志为首的荆州地区戏工室几乎全体编、导、音专业人员,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水乡情》的集体攻关。该剧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情节更为合理,性格更为鲜明。《水乡情》于1984年4月28日公演,立即引起了天门观众的极大兴趣和好评。为了迎接荆州地区会演,《水乡情》在公演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弹指间,30多年过去了,《水乡情》已成为一代人

天门花鼓戏全场戏全部(一出戏的艰辛与辉煌)(1)

一出戏的艰辛与辉煌

——回顾《水乡情》上北京

杨楚珩 竟陵风

1987年4月,由天门市荆州花鼓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戏《水乡情》,应邀在北京的舞台上隆重上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人士对这出戏给予了高度评价,媒体称“又一出好戏进京来”。可以说,当年的《水乡情》是红遍荆楚,誉满京华。

弹指间,30多年过去了,《水乡情》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每当春暖花开,总让人想起那段难忘的历程。

一、锤炼成珍品

1984年8月20日,时任天门县县长焦知云在陪同上级领导和专家观看《水乡情》后,在座谈时即席赋诗一首:“满台花鼓戏,一曲‘水乡情’。愿君多扶植,锤炼成珍品。”焦知云的话切中《水乡情》诞生的全过程。

时间回到1981年,在全省戏曲创作题材规划会上,荆州地区戏工室把“反映80年代新农村”的专题分给天门,文化局专业创作干部文军经过农村社会调査和深入生活,于1983年写出了以勤劳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现代戏《三盘为定》。在此基础上,剧团专业创作干部吴胜中和文军合作,将剧本的立意上升到帮穷扶贫共同富裕的内容上来,并定名为《水乡情》。1984年3月,以周传志为首的荆州地区戏工室几乎全体编、导、音专业人员,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水乡情》的集体攻关。该剧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情节更为合理,性格更为鲜明。《水乡情》于1984年4月28日公演,立即引起了天门观众的极大兴趣和好评。为了迎接荆州地区会演,《水乡情》在公演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

1984年5月,荆州花鼓《水乡情》以展示80年代农村新的风貌,在荆州地区会演中,一举获得编剧、导演、舞美、主演、配角等7项大奖。

《水乡情》在荆州地区获奖后,剧团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把目标盯向1985年的湖北省戏剧节。由于排练《水乡情》,剧团当时的财力和人力都处于困境,是上还是停,一度产生徘徊。经过认真研究,剧团领导统一了认识,大家一致认为有好苗头的戏就要紧抓不放,只有出戏,才能出人,才能出效益,剧团才能在奋进中求生存,求发展。于是,提出了“倾家荡产、背水一战”力争85年省戏剧节获奖的号召。为此,《水乡情》一方面坚持演出,广泛征求意见,一方面酝酿再提高的方案。

剧团领导和编创者们清醒地看到,《水乡情》的不足,一是剧本“三大块”的痕迹过重(富帮穷,爱情纠葛,治鸭病),二是音乐没有出新。剧团拟定出三套方案:一是组织剧作者再次深入农村体验生活,要求拿出突破性的修改稿;二是组织音乐工作者思考查找地区会演唯独音乐没有获奖的原因,要求他们到兄弟剧团登门取经,挖掘花鼓戏丰富的唱腔资源并赋予时代感,拟定出新的方案;三是由领导、编创人员组成攻关小组,走出去请名师来团指导。

1984年底,在天门县文化局和剧团的一再邀请下,湖北省京剧团著名导演余笑予和编剧习志淦来到京山永兴镇观看剧团演出的《水乡情》。由于停电,演出到晚上12点才结束,第二天凌晨1点,二位随团回到天门,在县招待所房间里,他们为《水乡情》的修改商讨和思考几乎通宵未眠,早餐后,余笑予针对剧本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新的修改方案,剧中的人物和情节作了突破性调整,他对戏的走向和有些情节的设置,如莲子偷蛋、莲花卖血等,令剧团领导和全体编创人员及演员为之动容与振奋。从此,他们便投入到《水乡情》艰苦地修改和排演之中。

从武汉到天门,从天门回武汉,来来往往,剧本经过了无数次修改,无论是排演还是剧本的开掘,余笑予把他全部的心血与智慧以及他对艺术的那种执着精神投入到《水乡情》之中,他以不同常规的思维方式,宽泛的知识积累,多种不同的处理手段,极其丰富的艺术灵感,气势逼人、气势诱人的排练作风,令全团的人赞叹惊讶,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水乡情》剧组,照亮了剧团,人们心悦诚服地跟着他的思路走,向艺术的深处掘进、高处攀登。

1985年春节临近,余笑予在天门由于过度劳累,哮喘发作伴有高烧,不得不住进医院,挂起吊针。在病床上,他歪着身子给演员说戏,吊针一摘又走进排演场,直到腊月28才赶回家。剧作家习志淦一直工作到年三十才匆匆回武汉。

天门花鼓戏全场戏全部(一出戏的艰辛与辉煌)(2)

1985年4月,《水乡情》以紧扣时代脉搏,揭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新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主义道德风貌的画卷,展现在湖北省戏剧节的舞台上,受到普遍关注与好评。

戏剧节评比揭晓,《水乡情》获得剧本、演出、音乐三枚金牌和导演、演员三枚银牌。

获奖后,天门县委、县政府奖励剧团客车一部,从而解决了下乡演出的交通问题。

《水乡情》从荆州会演获奖到省戏剧节获奖,这一跨越极其艰难,而正是这一跨越给《水乡情》带来了质的飞跃。当赞扬和荣誉接踵而至时,剧团并未沉醉,而是以清醒的头脑,冷静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把目标又对准了1986年湖北省创作剧目调展。

综合各方面意见,剧作者们花大气力将剧本又修改了一稿,对表、导、音、舞、美进行了全方位的加工提高。经过一年的准备,《水乡情》终于在1986年调展中获得奖杯。省委副书记赵富林,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农牧渔业部副部长以及文化部专员肖甲等先后观看了《水乡情》。此时,《水乡情》在省内外已经小有名气,鄂西自治州文工团,远安歌舞团以及河南、陕西等省的县级剧团先后派人来学习移植。

《水乡情》从1984年到1986年的三年中数易其稿,在充满艰辛与坎坷的道路上磨来磨去,三年上了三级台阶,每一级台阶的迈进对剧团都是一次考验,都是一次锻炼和超越。但艺术没有止境,剧团对《水乡情》的锤炼没有停止,一个魂牵梦绕的目标在剧团每一个人的心里,那就是《水乡情》上北京。

天门花鼓戏全场戏全部(一出戏的艰辛与辉煌)(3)

二、赴京前的影响与准备

《水乡情》荣获多种奖项后,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关注。1985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委员、中宣部副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顾问陈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黎辛和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凡等同志的陪同下,专程到天门观看《水乡情》,他称赞《水乡情》“是一个好戏,是一个很成功的戏”,并欣然题词:“源流百年荆州戏,面貌一新水乡情。”

1986年5月20日,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在武汉观看了参加“湖北优秀剧目展演”的《水乡情》。高占祥说:“这个戏思想内容很好,唱腔也很好,戏中有戏,用文艺界的话说,是征服了观众。”1986年10月,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副书记钱运录分别在天门观看了《水乡情》。关广富说:这个戏名不虚传,有时代感,音乐很美。希望80年代的《水乡情》成为当年的《洪湖赤卫队》。钱运录说:“看了《水乡情》,我掉了4次眼泪,感谢你们为农民写了一个好戏。”当剧团同志们说“我们争取上北京”,钱运录说:“支持《水乡情》上北京。”钱运录副书记说话算数,两次为剧团批示,省财政拨款共计16万元。

在各界对《水乡情》的赞扬与鼓励中,剧团在天门县委的支持下开始向北京进军的准备。

1986年11月28日,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演出公司、北京晚报、戏剧电影报、新剧本杂志社等单位的同志,专程到天门观看审查《水乡情》后,决定推荐《水乡情》进京演出。从此,《水乡情》上北京的准备工作全面启动。

春节前夕,文化局副局长甘良彪,剧团团长杨楚珩,导演田友璋三人赴京向文化部、北京市文化局领导汇报了《水乡情》赴京演出的准备工作;与北京市演出公司商定了演出日程安排,同时,与推荐演出的单位就整个活动的细节进行了落实。

1987年新年伊始,剧团以《水乡情》上北京为动力,促进剧团改革,促进艺术质量提高,落实关广富书记“荆州花鼓走向全国”的指示精神,推剧种、推剧目、推剧团、推演员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各项准备工作之中。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成立了由文化局副局长戴莉、剧团书记杨志涛、团长杨楚珩、副团长吕继亮等同志负责的赴京演出指挥部,下设五个组,落实各项工作。

赴京演出的剧目除《水乡情》外,还有《花墙会》《思凡》《绣荷包》《归天》《王瞎子闹店》等节目作演出准备。每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同时,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剧团还制定了赴京演出临时管理制度。

1987年4月3日,《水乡情》剧组在荆州地区文化局副局长谢声华、天门县委宣传部部长王家斌,以及天门县文化局等领导的率领下到达北京。

三、举行记者招待会

1987年4月3日,《水乡情》剧组一到北京,随即举行记者招待会。出席会议的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社科院、《瞭望》《建设报》《中国农民报》《戏剧评论》《新剧本》《文艺报》《戏曲艺术》《北京晚报》《戏剧电影报》《中国文化报》、文化部艺术局、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市演出公司、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信息研究所、首都人民剧场等40个单位100多位专家和记者。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湖北省文化厅厅长徐春林和荆州地委副书记柯余双参加了记者会。

荆州地区文化局副局长谢声华、天门县副县长甘良华分别介绍了荆州花鼓《水乡情》的创作、演出及天门县的基本情况。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周述曾、《戏剧电影报》编辑部主任杨晓雄代表出席会议的同志表示欢迎。他们赞扬剧团出人出戏,上山下乡,服务大众,并感谢湖北、感谢荆州又向首都送来好戏。

四、《水乡情》在北京舞台上

1987年4月8日晚,《水乡情》在首都人民剧场首场演出。

当帷幕在花鼓戏音乐中徐徐拉开,舞台上一展江汉平原风情,顿时吸引了观众,扮演易石磙的吕继亮唱到自己的女儿“拳头像郎平,长得像张蓉芳(中国女排名将)”时,一千多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全剧一气呵成,鼓掌30多次。演出结束后,中顾委常委王首道、中宣部部长王忍之、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中国剧协主席曹禺,在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和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湖北省领导韩宁夫、郭振乾、王之卓、梁淑芬、徐鹏航及文化厅长徐春林等,一起走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

王忍之部长说:“你们的戏有时代精神,编得好,演得好,音乐好,内容好,确实是演得好。”曹禺也连声说好,梁淑芬副省长握着曹禺的手说:“您的《雷雨》才真叫好,百看不厌。”曹禺说:“《水乡情》才是真正的好,百看不厌。”陈昊苏副市长也讲了话,热情欢迎《水乡情》来北京演出。

天门花鼓戏全场戏全部(一出戏的艰辛与辉煌)(4)

4月9日清晨,曹禺委托湖北省出席全国人代会议秘书处送来他的亲笔信和题词:“湖北省天门县荆州花鼓剧团各位同志:昨日看戏,十分欣喜,奉上数字,用表谢忱。喜滋滋,《水乡情》,活生生、盛日新景,怪不得个个叫‘好’,个个说‘行’,真正行!湖北省天门县荆州花鼓剧团《水乡情》在京演出成功!”

4月9日,中央电视台对全剧进行录相,首都戏剧界专家,文艺界人士,高校学生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北师大、北方交大的学生热情走上舞台向演员们献花,北师大一位贵州籍的女学生杨永梅对剧团领导说:“你们的戏演得太好了,很有生活气息,不仅听得懂,而且非常喜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中顾委秘书长荣高棠,文艺界知名人士刘厚生、郭汉城、王玉珍等接见全体演员并合影留念。

4月13日、14日,《水乡情》在吉祥剧院演出,文化界知名人士林默涵、赵寻、张庚、鲁刚、王晓棠、胡芝凤等分别观看了演出。林默涵说:“你们演的这出戏是荆州花鼓又一朵新花,看了《家庭公案》使人流泪,看了《水乡情》使人发笑,剧场效果好。”30多位外国友人观看了演出。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省级剧院团长培训班60多名学员观看演出后上台祝贺,湖南花鼓戏剧院院长李小佳说:湖南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我们都是兄弟,祝贺《水乡情》演出成功,希望到长沙演出。观看演出的还有清华、北航、北师大等高校学生。

经中宣部、文化部领导推荐,中央书记处负责同志批准,4月16日,《水乡情》进中南海警卫礼堂演出。

这天,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得志、陈丕显、邓力群、陈锡联、黄镇,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王济夫和一千多位中直机关领导、警卫战士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首长们高兴地走上舞台和演员们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并合影留念。陈丕显关切地询问天门工农业生产情况,并对其他首长说:天门我去过,是个大县,是个美丽的地方,过去很穷,世界上很多挑牙虫的是天门人,现在好啰,你们看《水乡情》!黄镇诙谐地对演员们说:“你们的牙齿都很好嘛!”他的话引起一片笑声。

五、专家评价与鼓励

《水乡情》的成功演出,引起了首都戏剧界专家的重视。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北京戏研所、《戏剧评论》杂志社分别为《水乡情》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有刘厚生、郭汉城、胡沙、陈刚、张郁、杨毓民、何为、林毓熙、华加、吕瑞明、李庆成、齐致翔、吴乾浩、王蕴明等近50人。湖北省剧协主席龚啸岚也参加了座谈会。

刘厚生说:这是一出动人的好戏,看了很高兴,上代人的思想在下一代身上解除,作者很聪明,整个戏相当完整。郭汉城说:荆州花鼓连续出好戏,《水乡情》是新的人物,新的农村生活,很有生活气息,地方色彩浓,在艺术探索方面,你们作出了贡献。北京市戏研所王冬春说:中国革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现代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中国戏曲研究所吴毓华说:天门这个团没有危机感,和广大农民接近,我看过沈山的《打莲湘》,看过戴莉的《绣荷包》,这次又看了《水乡情》,这是个妙趣横生的戏。著名京剧演员胡芝凤说:我很高兴地看了《水乡情》,这个戏难度很大,内容新,不图解,语言有性格,剧本结构好,表演符合戏曲特点,音乐好听,戏发挥得很漂亮。中国评剧院院长、剧作家胡沙说:这是今年第一季首都舞台上最好的一出现代戏。

评论家林毓熙说:古老剧种面临着发展问题,作为荆州花鼓,群众看戏这么热情,处于上升时期,它表现了比较广阔的生活,这个戏在当地受到感染,在北京受到感染,语言非常有生活,音乐很好,马大华的乐观情绪,对生活充满希望,抓住了时代脉搏。中国京剧院副院长、剧作家吕瑞明说:看了非常高兴,歌颂了新的生活,反映了青年的思想抱负,湖北年年出好戏,我们非常感谢。中国京剧院编剧齐致翔说:《水乡情》千锤百炼成珍品,参加中国艺术节,这个戏的创作方法值得学习,这个戏不仅仅吸引到了农民,而且吸引了城市观众。

北京戏研所副所长吴乾浩说:《水乡情》这次的改编以三个年轻人为主,改得好,在“情”字上做文章,抓住了三个人,联系老一代写改革,但不直奔改革。这个戏把“情”和“趣”联系起来,让大家感到高兴。王蕴明说:《水乡情》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历史的深度,在现代戏的发展道路上,作出了贡献。

专家们对剧本、表演、导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

《戏剧评论》1987年第3期辟专栏发表了专家们评《水乡情》的发言和文章,《新剧本》四月号发表了《水乡情》剧本。

六、媒体的评论与报道

1987年1月2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醒目的标题和较大的篇幅,登载了记者丁炳昌采写的报道《湖北天门荆州花鼓剧团把好节目送到农村》。文章中写道:“该团《水乡情》曾使武汉三镇观众倾倒。著名诗人贺敬之观看后,当场题词:源流百年荆州戏,面貌一新水乡情。百闻不如一见,日前记者观赏了此剧,想不到我这个花鼓戏的门外汉,和全场的观众一样,一下子进入了角色,忘情地和剧中人一起欢笑、呐喊、思索……戏散了,我急不可耐地找几个人采访,一个自称已连看了七八场的小伙子回答得干脆:这不是在演戏,它是在讲我们身边发生的事,里面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文章最后写道:“天门县花鼓剧团在小有名气之后还朴素如初下乡演出,从不住旅馆、招待所,自带铺盖行军床、舞台,农民家就是宿营地。”

1987年1月4日,湖北日报发表记者刘庆林写的《乡村呼唤戏剧的复兴》的文章,文中说:“崛起于江汉平原的天门县荆州花鼓剧团创作的现代戏《水乡情》,以持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至今已演出一百六十多场,仍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上门相请者接踵而至。”文章最后说:“只有适应观众,才能征服观众,而每一次适应,都是一个新的升华和飞跃。”

剧团进京前夕,北京晚报发表了《花鼓戏的热情观众》的文章,介绍荆州地区是戏曲之乡及《水乡情》在本地区的演出盛况。戏剧电影报发表了赵晓东《这里是“五子登科”》的特写,介绍剧团坚持改革,出人出戏,坚持上山下乡的事迹。

为了加强《水乡情》的宣传报道工作,湖北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庆林随团进京写稿、组稿、编稿,加强剧团与各媒体的联系。

《水乡情》首场演出后,北京晚报发表了齐和的报道《又一出好戏进京来》,戏剧电影报发表了剧作家郭启宏的剧评《春风化雨水乡情》,北京晚报发表了赵晓东的《唱不尽的水乡春色》,人民日报发表了郭汉城、谭志湘的《水乡人情美》,赞扬《水乡情》“像一股清风,带着莲荷的香气,吹进春日融融的北京城,一展80年代水乡风情,使观众再次领略到‘洪湖水,浪打浪’的神采风韵”。

1987年4月20日,瞭望周刊海外版第16期发表刘庆林的文章《湖北荆州花鼓〈水乡情〉受欢迎》,文章说:《水乡情》使首都观众领略了江南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中国农村改革春潮的涌动。曾经产生过享誉世界的“茶圣”陆羽和竟陵文学派的天门县,是荆州花鼓戏的发祥地之一。

1987年4月25日,湖北日报用整个第四版登载首都专家的文章,其中有赵寻的《一个县剧团的挑战》、胡沙的《荆州花鼓震京华——看〈水乡情〉有感》;郭汉城、谭志湘合写的《情与趣编织的时代风情画——评荆州花鼓〈水乡情〉》;张郁写的《抛给‘荆花’一片心》。同时,还配发了贺敬之、曹禺的题词图片和《水乡情》的剧照。

1987年5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唐伟的文章《天门又添一朵花——荆州花鼓〈水乡情〉小记》,并配发剧照。文章最后说:《水乡情》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音乐唱腔有《洪湖赤卫队》的调儿,很动听;戏剧矛盾一个接一个,能扣住人;最突出的还是戏剧语言诙谐风趣。扮演易石磙的吕继亮,是剧团里的名丑,戏中常有妙语出口,恰似相声里的“捧哏”。1987年8月4日,华声报发表肖引章拍摄的《水乡情》大幅剧照并配文介绍剧团进京演出盛况及剧团基本情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都作了报道和评论,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全剧。

1987年4月18日,《水乡情》载誉归来,在武昌火车站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荆州行署、地委宣传部、地区文化局和天门县委领导的欢迎。回县后,天门县委、县政府在政府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欢迎表彰大会。

七、《水乡情》获文化部奖励

1987年4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戏字(87)第82号文件对《水乡情》进行奖励,文件内容如下:

湖北省文化厅:

你省天门荆州花鼓剧团最近来京演出现代喜剧《水乡情》,受到首都各界观众的好评。该剧从一定角度展现了当代水乡农民的精神风貌,并给人以比较深刻的启示。同时,该剧在剧种的发展上,也作了积极的探索。《水》剧之所以能够常演不衰,也说明其在思想、艺术上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此,经部批准,决定拨款五千元,予以奖励。

望荆州花鼓剧团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求索,不断进步。

猜您喜欢: